她才是民国第一“爽文大女主”!



邓颖超称她“女界英雄”,康克清为她题词“一代女魂”,孙中山盛赞她是“二万万女同胞的带头人”。此外,她的头衔还有辛亥革命元老、女教育家、女报人、女诗人,而她最为人称道的身份,则是妇女解放的先驱。

她就是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性成员唐群英。

前半生,她怀揣救国救民之志,醉心戎马生涯;后半生,她高举“男女平权”的火把,“在东方作第一声惊人之鸣”。她兼“咏絮之才、阳刚之气、钧天之志、爱国之情”于一身,在1995年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与秋瑾、宋庆龄等一道被称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



唐群英



邻烟连雾起,山鸟唤晴来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创建的湘军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武将唐星照尤其被赏识,他不仅作战勇猛,还用心钻研用兵之道,仅用十年便官至提督,妻子也被诰封为一品夫人。

然而,伴随显赫战功的,是无数的杀戮。为此,唐星照时常懊恼、难过。加上生性耿直,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反感之至,太平天国灭亡后,他萌生退意,以伤病和母疾为由解甲归田,回乡“积德补过”。

三十三岁时,唐星照带着一笔优厚的俸禄,回到故乡湖南省衡山县新桥乡黄泥町村。在这个秀丽的小小村落,他置办了二百多亩田地,于青翠竹林间盖起一座幽静的大宅院,命名为“三吉堂”。父辈留下的几间小瓦房,则被改成书屋,起名“是吾家”,意即“我的最初的家”。

妻儿团聚,天伦尽享。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唐星照请来当地名师传道授业,“是吾家”里,书声琅琅。

1871年12月8日,唐家迎来第四个孩子,这也是“三吉堂”建成后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因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唐星照为女儿取名唐希陶。

在父母的宠爱下,唐希陶快乐成长,养成了敢想敢做的性格。她常常依在父亲身边,听他讲民族英雄的故事,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种子就这样根植于心。

转眼到了缠足的年龄,唐希陶没有幸免“金莲”之苦。她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路,再看哥哥弟弟,个个都能自由奔跑,她第一次意识到男女之别与不平等。于是,她不顾母亲和姐姐们的责骂,一把扯下了裹脚布。天足保住了,她的“丑闻”也开始流传于乡间。

从此,哥哥能做的,唐希陶绝不甘落后。她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也跟着父亲骑马练剑。和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时,她扮演的总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唐希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十四岁那年的一个清晨,唐希陶漫步田垄,看炊烟升起,听鸟儿欢唱,不禁触景生情。在一首诗中,她表达了对自由的企盼:“邻烟连雾起,山鸟唤晴来。”私塾先生读后大赞:“谢道韫的咏絮之才也不过如是,真乃又一女中奇才!”父亲也很开心,感叹道:“尔如许聪明,若男孩,当光吾门楣也!”

女子就不能光耀门楣?唐希陶不服气。想到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杰出女性,她也立志做人群中的英雄,于是为自己改名“群英”。对于女儿的远大抱负,父亲很是赞赏,不幸的是,唐群英十九岁那年,父亲便过早地去世了。

不久,在母亲的安排下,唐群英履行早已订下的婚约,嫁到十几里外的湘乡荷叶镇,与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结为夫妻。婚后生活是愉快的,曾传纲博学多才,善解人意,他们一同灯下苦读,相约报国。闲时,两人吟诗对弈,抚琴吹箫,女儿出生后,又添了绕膝之乐。

更为欣喜的是,在这里,唐群英遇到了知音——1896年,绍兴女子秋瑾也嫁到了荷叶镇,她的丈夫王廷钧是曾国藩的表侄。比邻而居,又都擅长诗文,喜好骑马舞剑,她们很快成为挚友。每每相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传阅经典,写诗填词,或谈古论今,针砭时弊,痛快之至。

可是不久后,唐群英就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一年之中,先是女儿夭折,紧接着,丈夫猝然离世。她被巨大的痛苦裹挟,深夜难眠时,含泪作了一首《悼夫》:


孤灯独影绣衾单,万缕哀思夜更寒。

壮志宜酬君忍逝,红颜不幸我偷安。

苍天有眼千山暗,大地无门一枕酸。

凤纸招魂难解恨,祈求驾鹤返人间。


这年,唐群英二十六岁。按照规矩,她应该留在夫家,缟衣素裙,终身守节。想到一腔抱负就要葬送于这乡野斗室,唐群英的反抗意识再次觉醒,在秋瑾的支持下,她决定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大归”。

“大归”是指回到娘家,永远不再进夫家门,也不允许嫁人。唐群英誓做自由翱翔的“山鸟”,她已下定决心:“不再嫁人,但要重新做人。”


烽烟看四起,投袂自提兵


1898年,唐群英顶着“克夫克子”“不守妇道”的风言风语,离开了曾家。回到“三吉堂”后,她一头扎进书屋,既读古典名著,也读严复的《救亡决论》、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新书,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启蒙。尤其是康有为的《妇女之苦总论》,令她感同身受。

彼时,清王朝大厦将倾,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剧。一次聚会中,唐群英从秋瑾口中得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她愤慨地说:“当今国家受辱,我们女子不能坐视不理,天下兴亡,人皆有责!”

唯有革命,才能救亡图存,唐群英与秋瑾不谋而合。

因丈夫不求上进,失望之下,秋瑾远赴日本求学。1905年春天,在秋瑾的召唤下,唐群英也自费考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此时,唐群英三十四岁。

此前,唐群英曾写下五言绝句《抒怀》:“斗室自温酒,钧天谁换风?犹在沧浪里,誓作踏波人。”借这首诗,她表明自己要冲出闺阁,做劈波斩浪的弄潮儿。

在日本,她一面刻苦攻读,一面参加留日学生的各种革命活动,很快便与黄兴、宋教仁结识,加入了他们创办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和他们一同拜会了孙中山。得知唐群英是华兴会第一个女会员时,孙中山赞许地说:“群英女士是第一个走进革命队伍里来的女同胞,是榜样,是二万万女同胞的带头人……”

这年8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各革命团体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唐群英依然是第一个签名加入的女性。紧接着,何香凝、秋瑾相继加入,她们尊称唐群英为“唐大姐”。

随着同盟会的日益壮大,革命活动也愈加频繁。日本当局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不仅剥夺中国留学生的言论自由,还检查他们的来往书信,公然称他们是“乌合之众”。秋瑾愤怒退学回国。唐群英则留了下来,参与创立留日女学生会,初任书记,后任会长,并和留学生们一起参加抗议活动,终使日本当局做出了让步。

“权利是争来的”,学校复课后,唐群英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当黄兴在东京创办《洞庭波》杂志时,她全力支持,撰写的八首绝句激情满满,催人奋进。其中,“欲展平均新世界,安排先自把躯捐”“愿身化作丰城剑,斩尽奴根死也瞑”被广为传诵,孙中山读后赞不绝口:“凡我同盟会员,就应该是‘丰城剑’,都应该有‘斩尽奴根死也瞑’的雄心壮志!”

既是侠骨铮铮的女战士,又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唐群英在留日学生中赢得了声望。从青山女校毕业后,她又考入东京成女高等学校师范科。因成绩出类拔萃,湖南当局破例将她改为官费生。

完成学业之余,唐群英秘密到横滨学习制造弹药、使用枪械。就在她为革命奔忙时,噩耗传来——因奸人密报,秋瑾被捕,已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英勇就义。那一天,唐群英悲泪长流,为挚友献上挽联:“革命潮流是秋风吹起,自由花蕊要血雨催开。”秋瑾未竟的事业要继续,唐群英不断为报刊撰写诗文,号召留日学生投身革命。

1907年年底,唐群英完成学业,在毕业仪式上,她慨然致辞:“溯国运盛衰之际,又岂非我辈担负女教责任之时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国女学,唐群英自觉义不容辞。

受同盟会委派,唐群英准备回国策划武装斗争,临行前,她收到孙中山寄来的一首五言诗:“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若返潇湘日,为我问陈癫。”其时,孙中山已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在外避难。借这首诗,他指示唐群英回国后联合“陈癫”一起行动。“陈癫”,本名陈荆,是先行回国的同盟会会员。

唐群英回国后,以教书为名辗转多地,很快与陈荆取得联系,伺机在湘潭等地发动起义。然而,敌众我寡,几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唐群英听从黄兴的建议,再次踏波东瀛。她考入一所音乐学校作为掩护,创办杂志,集会演讲,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在《留日女学生杂志》上,她大声呼吁:“女界同胞们,正宜当此国家多难,危急存亡,厄在眉睫之秋,与男子奋袂争先,共担义务,同尽天职!”在唐群英的影响下,更多女性加入同盟会,组成了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1911年9月,唐群英奉命回国。武昌起义爆发后,她迅速组织起“女子北伐队”“女子后援会”,为战争募集军资粮饷,上前线救护受伤士兵。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顷刻间,清王朝土崩瓦解。

因南京久攻不下,唐群英联合女界精英,率领四百人的“女子北伐队”前往支援。她挑选出一队精兵,化作难民混入城内。她们身藏利刃,出其不意地杀死了守门清兵。城门大开后,唐群英手持双枪,带领队伍长驱直入,吓得两江总督张人骏仓皇出逃。南京终被攻克,清王朝加速灭亡。“双枪女将唐群英”声名大振,同盟会老友张继以一句古诗相赠:“烽烟看四起,投袂自提兵。”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接见唐群英时,孙中山赞誉她是“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并授予她“二等嘉禾勋章”。


唐群英(二排左三)与日本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师生合影






“在东方作第一声惊人之鸣”


新政权诞生,参议院开始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宋教仁执笔。让女界始料未及的是,同盟会纲领中的“男女平权”一条被取消了。尽管孙中山一向主张男女平等,然而,“删去男女平权,系多数男人之公意,非少数人可能挽回”。

消息传出,唐群英痛心疾首:“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充任秘密侦探,组织炸弹队,种种危险,女子等牺牲性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1912年2月26日,她联合女界领袖,向参议院递交《女界代表唐群英等上参议院书》,要求“在宗法正文之内,订明无论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

没想到,参议院置若罔闻,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期公布,没有提男女平等。

屡次上书无果,静坐示威也无效。一次参议院开会时,唐群英带领二十多人来到会场,要求列席旁听,遭到拒绝。愤怒之下,几名年轻女子砸碎玻璃,推倒警卫,强行闯入会场,安静聆听。可是,当唐群英因事离开后,有些男议员开始出言不逊:“女子只知柴米油盐,无国家思想,无政治能力……”在场女性忍无可忍,开始据理力争,会场顿时乱作一团,会议被迫中断。这便是当时轰动全国的“大闹参议院事件”,虽然在场女性一吐胸中块垒,却也坐实了“妇女程度之低下”之言论,女权斗争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雪上加霜的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取代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1912年4月,唐群英正式主持成立“女子参政同盟会”,参加者有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尚武会、金陵女子同盟会、湖南女国民会等五个团体。唐群英担任会长,并亲自设计了会徽。在宣言书中,她号召妇女团结起来,“以雷霆万钧之力争政治上的地位”。她向社会严正声明:“所有南京参议院所布之《临时约法》,我女界绝不承认。”

女子参政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纲领的妇女组织,被时人叹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而她们发出的“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也令袁世凯如坐针毡。

唐群英和女界代表“联袂北上”,再次上书参议院,要求承认女子参政权。意料之中,得到的仍是推诿搪塞。更令唐群英痛心的是,在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过程中,因各政党纷争不断,为了尽快实现联合,时任法制院院长宋教仁对很多意见作了妥协,开会时还刻意避开了女会员。宋教仁也是湖南人,和唐群英有乡党之谊;也是留日同学,有同学之情;更是同盟会会员,有同志之盟。“锥心一刀”来自昔日的同学、战友,唐群英愤懑不已,誓为男女平权斗争到底。

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党纲中依旧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女会员们提出强烈抗议,唐群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愤,在大家的簇拥下,上台质问宋教仁:“何以擅将党纲中男女平权一条删去?”宋教仁一时语塞,沉默不语。盛怒之下,唐群英扬起手给了他一记耳光,议长林森试图阻止,也未能幸免。这一幕,被《神州日报》描述为“清脆之声,震于屋瓦”。


1912年冬,唐群英在北京


然而,一切都于事无补。无奈之下,唐群英代表女子参政同盟会谒见孙中山,请求给予支持。孙中山委婉地答复:“今日女界宜专由女子发起女子之团体,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胜也……切勿依赖男子代为出力,方不为男子所利用也。”这番话,让唐群英深受启发。她认识到:女同胞要争那平等的权利,非先从学问上下手不可;若要学问平等,又非要在教育上下手不可。


孙中山给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复函



思想转变后,唐群英发表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代表唐群英宣言书》,表示男女平权问题“理想上有莫大之希望,事实上未免有暂时之让步”。她鼓励女同胞:“只要我辈诚能同心一志,充足实力,不患不有夺回我女权之一日。”唐群英从大局出发,主动与宋教仁、林森握手言和,但也旗帜鲜明地宣称:“既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政权,女界也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此后,唐群英听从孙中山的劝告,一改之前的“激烈手段”,转而致力于女子教育。她奔波于北京与长沙之间,筹资兴办女校;她创办《亚东丛报》《女子白话报》《女权日报》等,呼吁妇女觉醒抗争,自求解放。在《女子白话报》上,唐群英亲自撰文,历数“参政院之黑暗”,用如椽之笔划开万丈天幕。

尽管女子参政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引起了世界妇女组织的关注,被赞为“在东方作第一声惊人之鸣”。“万国女子参政会”来华考察时,会长嘉德夫人听取了唐群英等女界代表的汇报。回到美国后,嘉德夫人发来电报:“以中国女界程度之高尚,性情之诚挚,为欧美人所佩服,将来女子参政之成就,必以中华为最完美。”


唐群英获得的“二等嘉禾勋章”






“多吃一点粉笔灰,好写一生清白史”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举国震惊。

闻知噩耗,唐群英悲痛万分。她铺开宣纸,写下“群英之痛,社会之忧”,同时不断撰文、演讲,揭露和讨伐袁世凯。随之而来的,是报纸被查封,“女子参政同盟会”被取缔,她本人也被悬赏缉拿。

因事先得到情报,唐群英及时撤离了,先辗转于天津、上海等地,后来到长沙。只要有机会,她就组织集会,动员女界“讨袁”。一次,唐群英正在讲话,突然枪声四起,会场被团团围住。危急中,她化装成女工,在众人的掩护下,巧妙地躲过围捕,回到家乡衡山避难。

1916年,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病故。这个消息振奋人心,唐群英迫不及待地重整旗鼓。她从长沙到北京,忙着联络女界老友,筹划重新开展女子参政运动。可是没多久,她不得不停下脚步——母亲去世了。

失去慈母,唐群英悲伤不已。多年来聚少离多,母亲不仅支持她为理想奔走,还分给她一份丰厚的田产,为她免去后顾之忧。守在母亲灵前,她怀着愧疚之心题联——“云横秦岭亲何在,墓种竹林子作庐”。守孝期间,唐群英也没有忘记女权事业,不顾社会对女子教育的种种非议,四处选址办学。

1919年春天,在一座旧祠堂里,衡山县白果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诞生了。然而,“女子读书会败坏风气”的言论大行其道,没有学生前来报名。唐群英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承诺为穷苦人家的女子免去学费,以打消她们的顾虑。就这样,或拉、或劝、或请,几十名女子走进了学校,她们中年龄最大的二十多岁,最小的只有五岁。

像当年父亲教她一样,唐群英从花木兰、杨门女将讲起,激励学生们要自立自强。她还自编了一首《女子放脚歌》,鼓励大家放脚:“女子最可怜,自小把足缠。痛苦又难看,行路实困难……”因通俗易记,朗朗上口,几十年后,从女校走出的学生已是白发苍苍,却仍能清晰吟唱。

在白果办学成功后,唐群英又到长沙推动了“湖南女子法政专门学校”的成立,后来又变卖田地,陆续创办了“衡山女子高级小学”“复陶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

唐群英一手春风化雨,培桃育李,一手主持“湖南女界联合会”,让湖南女子参政运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24年,《湖南省宪法》明确规定:“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十多年的坚持终于等来回应,唐群英百感交集。这年,她已经五十三岁了。



孙中山题词



无数女性在唐群英的引领和感召下,告别了蒙昧,尤其是最早受到教育的白果地区女子,她们敢于冲破陈规陋习,大闹祠堂。适逢毛泽东来湖南考察,这个故事,被他写进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爷们只好听他们的便。”在湖南考察的毛泽东,听说了唐群英的种种义举,经人引见,见到了这位辛亥元老。那天,他们谈革命,谈男女平等,一见如故。

从年轻的毛泽东身上,唐群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尽管激情仍在,但随着年龄增长,力有不逮,唐群英辞去了在学校的职务,回到家乡定居。在熟悉的宅院里,她将一生所著诗文编成厚厚的《吟香阁诗文集》四卷,那些字句浓缩成四个字——“自强不息”,被写成条幅,挂在她的床头。

长期为革命奔走,又多年办学,唐群英早已散尽家财。晚年时,她的生活一度困窘。同盟会的老友们听说后,力邀她去南京。他们联合上书,请求国民政府恢复她的政治待遇和生活补贴。当局迫于压力,给唐群英挂了一个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的头衔。

然而,南京种种见闻,令唐群英失望至极。昔日的老友,当了官的,趾高气扬,威风八面;当了官太太的,珠光宝气,生活奢靡。相比之下,唐群英认为自己虽然清贫,但气节仍在。带着自豪之情,她写下了《金陵访旧有感》:“纷纷姊妹尽华裙,顾我何忧彻骨贫。不见梅花亭外立,西风岭上好精神。”

因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唐群英毅然离开南京,返回家乡。不久,已是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来到湖南。老友相聚,林森称赞唐群英“桃李满天下”,唐群英坦然作答:“多吃一点粉笔灰,好写一生清白史。”

1937年6月3日,六十六岁的唐群英在父亲留下的“三吉堂”溘然长逝。她的遗物里,最珍贵的是当年孙中山给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复函。

新中国成立后,在回顾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时,唐群英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她为女子解放奋斗了一生,她发出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依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


(原文《“中华女杰”唐群英》刊于《名人传记》2025年第3期 文/段雨)



责编王苑 责校陈思

排版王苑 审核梅化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同盟会   女校   参议院   女权   湖南   南京   民国   妇女   父亲   女子   男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