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三次创业都击中中国芯片命门


2000年,上海张江,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前,一位年过五旬的华人带着三百多名工程师驻足。

他们拖着行李箱,身后是放弃的数亿美元股票和成熟的行业资源,面前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片空白的起跑线。

彼时,中国芯片制造技术落后国际三十年,核心材料几乎全靠进口,甚至没有一家能拿得出手的本土代工企业。

这个叫张汝京的男人,带着一句“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承诺,开启了一段横跨二十余年的创业征程。

张汝京的创业基因,早在德州仪器的二十年里就已埋下。

他曾在全球多地主导建设十座晶圆厂,练就了一身“建厂狂魔”的硬本领,更亲眼见证了中国半导体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1997年,他回到中国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仅用三年就使其跻身台湾第三大晶圆厂,却因台积电收购后无法兑现大陆建厂的承诺,毅然放弃巨额股权,带着核心团队奔赴上海。

初到张江,他没有选择稳妥的技术跟随,而是瞄准了大陆最缺的芯片制造能力,用分散股权的方式整合十六家投资方,大批量购入性价比高的二手设备,创下了13个月建成8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全球纪录。

短短几年内,中芯国际从无到有,建起四座8英寸厂和三座12英寸厂,将芯片制造技术从0.5微米级跃升至90纳米,让中国半导体代工实现了从“零”到全球第四的跨越。

2004年,中芯国际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成为支撑中国芯片产业的“压舱石”。

正当中芯国际一路高歌猛进时,一场持续八年的专利诉讼袭来。

面对台积电的起诉,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张汝京选择以退为进,2009年辞去中芯国际总裁职务。

但他没有离开半导体行业,而是在蛰伏五年后,66岁的他再次披挂上阵,创办新昇半导体。

这一次,他瞄准的是另一个“卡脖子”环节——300毫米大硅片。

当时,中国大硅片100%依赖进口,核心材料被国外企业垄断,芯片制造企业随时面临断供风险。

张汝京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承担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从单晶硅棒拉制到抛光片加工,一步步攻克全套制备技术。

不到三年时间,新昇半导体就实现了40-28纳米技术节点的突破,2017年月产能突破3万片,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如今,这家企业已手握超过480项专利,制定了多项团体标准,国产化率从不足5%提升至30%,为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材料供应。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又一次踏上创业路,在青岛创办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这次他带来了更具创新性的CIDM模式,也就是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模式。

当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存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环节割裂的问题,中小企业研发风险高、成本高,行业内卷严重。

张汝京联合三十余家企业交叉持股,将产业链各环节整合起来,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绑定。

在他的推动下,芯恩8英寸厂投片成功,功率芯片良率超过90%,光罩厂同步交付产品,验证了这种模式在车规芯片、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可行性。

这种模式与国家“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规划高度契合,为破解产业碎片化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2022年,已年过七旬的张汝京没有停下脚步,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聚焦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推动国产IGBT、MCU通过国际车规认证,继续填补着大陆芯片产业的空白。

二十多年来,张汝京的每一次创业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填补着产业的空白。

他不像追逐风口的创业者,更像一位产业医生,哪里有“病灶”就向哪里发力。

从中芯国际打破制造垄断,到新昇半导体补齐材料短板,再到芯恩创新产业模式,他用三次创业构建起中国芯片产业的重要支柱。

更可贵的是,他不仅创办了企业,还为行业培养了超万名半导体工程师,如今国内多家半导体企业的高管都出自他带领的团队,形成了“星火燎原”的人才效应。

他还在贵州、云南等地捐赠了约二十所希望小学,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社会。

在行业低谷期收购设备、吸纳人才,在技术封锁下埋头研发、突破壁垒,他用半生时间证明,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像他这样的追光者,用坚持和执着铺就的道路。

如今,77岁的张汝京依然活跃在芯片一线,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中国芯片产业的突围之路,也因这样的坚守而更加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财经   命门   中国   芯片   大陆   半导体   产业   企业   模式   技术   行业   硅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