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掠过珠江,广州市华侨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一封81年前的英文信件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亲爱的唐纳德·克尔,非常高兴得到蔡国梁队长报告:他们已成功将你从我们共同敌人(日本法西斯)的围捕中胜利安全护送,抵达东江纵队总部。我借此机会,对你的勇敢表示尊重和赞赏。也对你的负伤表示遗憾。此刻我正急切希望早日与你见面……”
1944年2月,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尉唐纳德·克尔在香港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击落,跳伞负伤,在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队员的冒死营救下成功脱险。司令员曾生得知唐纳德·克尔安全抵达东江纵队总部后写下了这封信。
这一封信见证了中美并肩抗战的岁月,道出了东江纵队营救国际友人的英勇壮举。在不久前,曾生之子曾德平和唐纳德·克尔之子戴维·克尔决定捐出这封信,作为广州市华侨博物馆馆藏。
曾德平与戴维·克尔在现场握手,而身后是父辈们的握手照。通讯员供图
1944年,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中尉在执行任务时遭到日本敌机追击,不得不跳伞逃生,最终在东江纵队及所属的港九独立大队的营救下,安全返回桂林基地。图为唐纳德·克尔脱险后与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中间)的合影。通讯员供图
戴维·克尔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81年前,司令员将这封信交给了我的父亲,如今我把这封信交给了司令员的儿子,像是完成了一个闭环,也是希望告诉大家,友谊是双向的,我们也希望信件所代表的友谊能一直延续。”
营救克尔行动
是促成合作的重要转折点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七个大队。
东江纵队成立后,以崭新姿态活跃在华南敌后战场。其中,1944年2月发生的“营救克尔”事件加快了盟军联络速度,并在后续通过情报交流等方式对反法西斯战争进程起到了重要影响。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其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出多支武工队进入港九新界组织秘密大营救,护送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安全通过九龙半岛脱离虎口转往大后方,与此同时发动群众,清剿土匪,建立游击基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2月,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成立,蔡国梁任大队长、陈达明任政治委员、黄高阳任政训室主任。这是香港沦陷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唯一的抗日武装部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也成为了它下辖的一个分队。
蔡国梁、王铁锋夫妇。受访者供图
这支主要由工人、农民、渔民和知识青年组成的队伍,后来发展到逾千人,其中由兄弟姐妹齐参队,父母子女同上阵,满门忠烈的数不胜数,作为香港抗日队伍港九大队的领头人,大队长蔡国梁带领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配偶全部参战就是一个爱国主义的典范。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大队长蔡国梁之子蔡建中。南都N视频记者 黄晓彦 摄
接受采访前,蔡国梁之子蔡建中细心地提出,“今天特地带了东江纵队的纪念衫。”红色的T恤胸前印着“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几个字,格外显眼。
“很多人说我和父亲很像,个子高高的,身形偏瘦,有的人会亲切地称呼父亲为高佬蔡。”在游击队出生长大的蔡建中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各个不同的游击队和城市生活,对于父亲的记忆他是模糊的,父亲去世时他还不到10岁,没听父亲讲过,父亲也没留下任何关于营救克尔行动的记录,“关于父亲的很多事迹都是从母亲或是后期的历史资料中获得的。”2015年,《营救克尔》的电影在国内上映,也让蔡建中更深入了解当年父亲营救克尔的过程。
1944年2月11日,唐纳德·克尔在执行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日军基地的任务时,其P-51野马战斗机被敌军炮火击中。在跳伞降落期间,日军地面部队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企图活捉这名美国飞行员。千钧一发之际,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交通员李石在九龙观音山上发现了从天而降的唐纳德·克尔,并迅速将他引向密林深处。
蔡建中介绍,“营救唐纳德·克尔的工作由父亲参与指挥。”在港的16天营救过程中,指挥不同的游击队员和村民来到克尔藏身地,送食物、送被子、送衣服,为他包扎伤口,助他转移隐藏。面对上千人的敌军队伍,游击队队员组成的营救队与时间赛跑,通过各种方式,成功避开了日军持续半个月的搜查,冲破重重封锁,带着唐纳德·克尔安全离开香港。
在游击队护送下,唐纳德·克尔从西贡登船,来到土洋村。在土洋养好伤后,唐纳德·克尔被护送回到了桂林的空军基地。曾德平介绍,“在护送过程中,东江纵队安排了两条船,一条用于搭载唐纳德·克尔。另一条船则装满了火药,用于险情出现时,与日本敌军同归于尽。”
唐纳德·克尔的手绘漫画。通讯员供图
在与东江纵队分别前,唐纳德·克尔留下了一封感谢信和5幅漫画感谢救命之恩,东江纵队也向他赠送了一面锦旗,表达对美国支援中国抗战的感谢。后来,唐纳德·克尔还写下50多页的日记,详细记录了这一段难忘经历。自此,这一段“飞虎情缘”成了中、美两国外交军事合作和民间友谊的历史见证。
戴维·克尔第39次来华
曾重走父亲被救的路
“在父亲危难之时小男孩挽住了他的手肘,面对上千敌军的追赶,不顾一切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让我为之动容。”戴维·克尔分享,过去这些年,他到访中国的次数累计达到了39次,大多数时间是因为工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有机会去寻找当年帮助过父亲的人。“我听父亲讲述当年的故事时还是小男孩,这些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到中国后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东江纵队的后人。”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南都N视频记者 黄晓彦 摄
曾德平介绍,当年唐纳德·克尔回到美国后,多次希望能找回当年帮助过他的人,他也曾寻找过东江纵队的成员,但未能找到,这个遗愿也促使戴维·克尔多次来华。
多年前,戴维·克尔借着工作之余到多地走访,随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并顺利联系上东江纵队的后代,还曾在后代的带领下重走了父亲当年获救的路。曾德平还记得,第一次与戴维·克尔见面的现场,一路感慨畅谈,两人还曾在深圳南澳大梅沙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戴维·克尔在父亲的书籍和展示墙前留影。通讯员供图
2008年,戴维·克尔带着父亲的战时日记来华致谢,并委托东纵后人翻译出版。经过多年史料考证、实地走访,《克尔日记》中文繁体版于2015年在香港发行,以第一视角记录了唐纳德·克尔27天的逃生历程,填补了相关历史空白。时隔10年,《克尔日记》中文简体版于近日在广州正式首发。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黄文庄介绍,简体版在繁体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新增了后期考证的三条营救线路遗址,补充了更多史料,旨在让后人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这段历史。
戴维·克尔在受访时表示,信件的公布和书籍的发行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提醒青年一代,我们总能找到永远合作的方式,做永远的朋友。
司令员曾生得知唐纳德·克尔安全抵达东江纵队总部后写下了这封英文信,信件中提到“希望早日与你见面”。通讯员供图
口述记录、翻修建筑、出版书籍
抢救历史工作还在行动中
东江纵队营救克尔的故事,是中美人民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在血与火中凝结深厚友谊的缩影。据统计,飞虎队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遇险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数千名中国人在营救过程中献出了生命。这份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的深厚情谊,将在后代传承中永志不忘。
为了让后代更好地记住历史,早在2013年,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在市民政局的批准下正式成立,曾德平任首届研究会会长。
历史抢救工作成了曾德平退休后的重要任务。曾德平介绍,“自成立以来,我们开展多次历史研究交流活动,通过大量的口述等方式,记录下当年的事迹,为后人纪念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项目负责人胡钢介绍,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一方面建立起东江纵队后代的联系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编辑出版图书、连环画等形式,赓续红色基因。研究会还收集整理超过1800册史料和图书,选编成《华南抗战资料汇编》数字化资料,使东江纵队及华南抗战历史资料更方便长期保存和传播。此外,通过联动革命老区,协助完成旧址翻修维护工作,通过开设纪念馆的形式,让后人有机会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粤港澳三地的共同记忆
呼吁更多青年人加入研究工作中
东江纵队的历史,也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大湾区走向未来深度融合的精神纽带。
就在今年8月,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连胜街68号的镜湖历史纪念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近年来,在香港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抗战遗迹被发现、被保护:2020年9月,西贡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5年1月,一段曾用于抵抗日寇的古围墙在塘福村修复完毕;2025年5月,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香港薪火社团总会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电台遗址设立标志牌……
罗家大屋已被改建为香港首个抗战纪念馆——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通讯员供图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副大队长罗汝澄之子罗凯明介绍,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同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出武工队挺进香港。战火淬炼中,罗家四姐弟成为港九大队骨干。抗战期间,罗氏一家参与了指挥作战、后勤、情报交通等抗日游击活动,为香港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罗家大屋已被改建为香港首个抗战纪念馆——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罗凯明表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有助于让更多香港青少年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也多次发起举办活动,并走进高校、中学等地开设展览,还在部分高校开设东江纵队革命史研究工作站,希望吸引对东江纵队历史感兴趣的年轻的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工作。
“我的父亲是在85岁时去世的,今年我已经82岁了。”曾德平感慨地表示,“现阶段参与从事研究工作的主要都是东江纵队的二代,希望通过系列的宣传工作,让更多青年朋友知道今年的幸福生活来源于父辈们的艰苦奋斗,勿忘历史,也希望号召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青年人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感知东江纵队的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时代脉搏中‘传下去’。”
南都对话
勿忘历史,传承东纵精神
南都:成立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的目的是什么?
曾德平:成立研究会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更多触角伸向当年的一线战士,通过深入革命老区调研,联络各地史、志研究部门和团体,采访历史老人,寻找历史遗迹,挖掘、抢救历史。
南都:您认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讲好东江纵队的故事的必要性?
蔡建中:粤港两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粤港两地各阶层、各团体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讲好东江纵队的故事,有助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南都: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寄语?
曾德平:现阶段,参与东江纵队历史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整体偏少,研究会也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活动走进青少年群体,希望通过分享,影响更多后辈,让青年人补上这一课,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珍惜幸福生活的同时,继续传承东江纵队的精神。
蔡建中:通过对父亲的追忆,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也希望现代的青年人能够继续传承发挥东江纵队精神,为建设好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穗同心宣 胡钢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