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谈高血压:别被西医观念误导,中医有妙解!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高血压。现在一提到高血压,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西医的说法:这病治不好,得一辈子吃药,吃到生命终结。但我要告诉大家,这种观念大错特错,这是西医为了卖药,给大家灌输的错误思想,可别被洗脑了。

大家要明白,咱们的身体远比西医厉害,比任何医生都高明。听完我接下来讲的,用中医的思维去思考高血压,你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

首先,咱们得树立一个观念:人是一个神造的系统,不管是老天爷还是上帝创造的,这都是一个极其精密、充满智慧的产物。这个系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有自我治愈的能力。什么叫自我治愈?就是身体能自己修复,想办法恢复到最原始、最健康的状态。这个治愈系统绝对不会出错,大家一定要记住。

所以,身体出现的任何一个症状、反应,都是当下身体能做出的最好、最正确的反应,它是在救你,不是害你。中医看病,看的就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明白身体想做什么,然后顺着这个趋势去调理,病就好了。而西医呢,看到症状就想消灭症状,这是和自己的身体作对啊。

咱们来看看高血压。高血压其实是身体的一个自救动作。大家想想,人是站着走路的,头在身体的最高点,而大脑是全身最重要、消耗能量和气血最多的地方。咱们所有的思考、动作、反应,都得靠大脑指挥。所以,身体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绝对不能断。

这就好比你住在高层楼房,十几层甚至二十几层,自来水厂的水压不够,水送不上去怎么办?就得在中间加个增压泵,二次加压把水打上去。人也是一样,得有足够的压力,才能把血顺利送到脑部。那高血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身体发现往脑部输送的气血能量不够了,有点吃力。为了确保大脑这个“司令部”正常运作,身体就会自动调高血压,增加压力,硬把血打上去。所以,你量到的高血压是结果,不是原因,是身体为了救大脑做出的反应,是个信号,就像朋友在提醒你:“老板,这里有点状况了,你该注意啦!”

那什么情况下血液会供应不上呢?用正常逻辑想,很简单。一种情况是源头的水不够,也就是全身的气血能量不足。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来看,这就是阴证,里虚寒症,整个身体的能量在下降。能量不够,血的总量就少,心脏泵出去的血自然就少,送到脑部的血不够,身体就会收缩血管,让血管管径变小,用增加压力的方式来弥补流量不足。这就像你家院子浇花的水管,水龙头开得不大,水流很弱,你想让它喷远一点,就用手把出水口捏住,让它变小,压力变大,水就喷出去了。虽然水柱变细了,但能喷到远方。身体就是这么运作的。所以,很多高血压病人脉象沉细、无力,手脚冰凉、没精神,这就是标准的虚寒症,是能量不够造成的高血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下游的管道堵住了。源头的水可能还够,但中间的路不通了。在中医看来,堵住的东西很多,比如水湿、痰饮、淤血。这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本来四车道很通畅,现在中间出了车祸,堵住了两条甚至三条道,后面的车子就塞住了,通过很困难。身体的血管也是一样,如果里面有痰、湿、瘀血块,像垃圾一样堆在里面,血液通过就很难。这时候,如果心脏动力还很足,能量够,心脏就会加大马力去泵血,用更大的冲击力去冲开障碍,把血送过去,这时候一量血压也是高的。

那如果不但有淤堵,能量也不够了呢?身体当然还是会尽力加压,但如果真的顶不住了,大脑就会缺血,人就开始昏沉、记忆力下降,再严重一点就是脑梗中风。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了,高血压是身体的自救反应。血压高,是身体在告诉你,要么能量太虚了,要么里面堵得太厉害了。

那西医是怎么做的呢?西医不管你为什么高,看到血压高就开降压药。降压药主要是血管扩张剂,你血管收缩压力大,它就让你血管扩张,管径变粗,压力就下来了,数字是好看。但你想想后果,身体本来就是因为能量不够,血上不了大脑才要加压的,现在强制把血管扩张,压力降下来了,大脑的供血不是更差了吗?所以很多病人吃了降压药以后,变得昏昏沉沉、疲劳没精神、整天想睡觉、记忆力越来越差,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药的副作用。继续吃,血管壁在药物作用下弹性会越来越差、越来越脆,就像一条旧的橡皮筋,一直拉,最后“啪”一声就断掉了。血管一破裂在脑部就是脑出血,就是中风。你说这叫治病吗?这根本就是在制造新的问题。

那中医怎么看呢?很简单,就是辨证论治,找根源,把根源去掉,身体自己就会把血压调回正常。

先看能量不够的情况,如果是虚寒造成的高血压,治疗的大原则就是建立能量,把身体的能量补足。气血一足,心脏有力量了,血液总量也够了,自然就不用那么费力去加压了。这就好比你把水龙头开大,水流很强,根本不需要去捏水管头,水自然就能喷很远。

那怎么建立能量呢?《伤寒论》里讲得很透彻,要阳中求阴,要顾护中焦脾胃。人活着靠什么?靠一张嘴巴吃东西。吃下去的饭菜肉得靠脾胃去消化、运化,才能变成我们可以用的气血津液。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是能量的来源。就像一部车子,得能加油,引擎才能转。如果你的脾胃功能很弱,吃什么都消化不了,吃再多山珍海味,都只是增加肠胃负担,最后变成一堆垃圾,根本变不成能量。

脾胃要运化靠什么?靠阳气。脾胃要有火、有温度,才能把吃下去的冷冰冰的食物煮熟、腐熟运化掉。如果你的脾胃是寒的,像一潭死水,阳气不足根本动不起来,那你吃什么都没用。就算吃一大堆滋阴的药,像地黄、麦冬,没有阳气去运化,人体吸收不了,照样变成湿气、变成痰堆在身体里,反而更糟糕。这就是阳中求阴的道理,一定要有阳气的推动,才能生成真正的阴血津液。

所以对于这种虚寒型的高血压,要建立能量,经方里有两味药是主力,就是炮附子和干姜。干姜温中散寒,把脾胃的寒气去掉,让中焦热起来。炮附子大辛大热,是通行十二经的,能够快速地把阳气补进去。就像冬天快要熄灭的炉火,你丢一块好炭进去,火马上就旺起来了。阳气一足,脾胃功能一恢复,能吃能消化,气血生化有源,高血压的根就去掉了。

当然,临床上还有其他类型的高血压,比如阴虚阳亢或者实热证。这种人身体里面的能量不是不够,反而是太旺了,火太大一直在空烧,就像引擎一直在高速运转,转得太快,心脏泵血过多、过快,也会造成血压升高。这种病人通常会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易怒、便秘。这种情况当然就不能用附子、干姜了,要用滋阴降火、清热的方法,比如用石膏、知母,或者用一些滋阴的药把水补足,水足了就能制火。不过这种情况临床上相对较少,大部分高血压病人都是虚寒的。只要你辨证抓得准,该清热就清热,该温阳就温阳,效果都很好。

说完能量,咱们再说说淤堵。淤堵更常见,它也分形态,有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气态的我们叫水气,就是比较轻飘飘的湿气,这种堵一般在人体的上焦、在体表。病人可能会觉得胸闷头晕、身体困重。对付这种轻的在表的水气,就要用发散的药,把这个气化的湿气从体表散掉,比如麻黄、桂枝这类药,一发汗,水气就排出去了,上焦一通畅,压力就解除了。

液态的湿,我们叫水饮或痰。水饮比较清晰,痰就比较粘稠。水性是往下走的,所以水饮的淤堵常常在中焦和下焦。病人可能会有水肿、小便不利、肚子胀、大便淌稀的现象。对付这种水饮,就要用利水的药,把多余的水排掉,比如茯苓、白术、泽泻,这些药就像抽水机一样,能把身体里多余的水从大小便排出去,水道一通,中下焦的压力就没了。

如果是痰堵,痰常常停在肺里面,病人会咳嗽、喉咙有痰,那就要用化痰的药,像半夏、桔梗,把这个粘稠的痰化开来。

最严重的淤堵就是淤血,血液循环不畅,在某个地方堵住了,变成了有形的血块。这种淤堵最麻烦,病人可能会有局部的刺痛,痛点固定不移,唇色、舌质会发紫发暗,身上容易出现淤青。对付淤血就要用活血化瘀的药,比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这些药就是去把那些死血败血给打散,让新鲜的血液能够重新通过。

所以你看,同样是淤堵造成的高血压,堵的东西不一样,用的药就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精细。你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水气在堵,还是痰在堵,还是血在堵,然后用对应的药去治疗。不能说一个活血化瘀的方子,能治所有淤堵的高血压,那是不可能的。用水饮造成的高血压,你用活血的药去打,根本打不到。

那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情况是什么?是寒热交杂、虚实交杂,就是病人又能量不足,身体里面又有淤毒。那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考验一个医师的功力了,要会抓大局,抓主要矛盾。要去判断他现在这个状况,是能量不足为主要问题呢,还是淤堵为主要问题。

比如说一个病人来,面色苍白、手脚冰冷、脉象沉细无力,但是舌头上又有瘀点,这就是又虚又淤。那这个时候要看哪个是大头。如果他虚得非常厉害,连讲话都没力气,那就要先以建立能量为主,用附子、干姜把它的阳气补起来,能量一足,身体自己就有力量去冲开那个淤血了,这就叫气行则血行,气是帅,血是兵,元帅有力气,士兵自然就会跟着动。

反过来,如果一个病人,摸他的脉象还很有力,讲话声音也洪亮,但是他胸口刺痛的不得了,舌头紫暗得像猪肝一样,那很明显,淤血是当前最大的矛盾。这个淤毒啊,它会把你的能量牵制住,气血都卡在那个地方过不去,心脏就要拼命用力,所以血压就飙高了。这个时候治疗重心就要放在活血化瘀上,用桃核承气汤之类的,把那个淤血块攻掉,路一通,气血哗的就过去了,心脏马上就觉得轻松了,就不用那么费力,血压自然就平稳下来了。

所以大家看,不仅是高血压,中医看任何的病,都是这个思路。天下没有一个能治百病的仙丹,也没有一个能治好所有高血压的方子。张三吃这个方子好了,不代表李四吃就会好,因为两个人的根本原因可能完全不一样。

咱们中华文化里,老祖宗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把这一套非常完整、非常高明的应对人体疾病的系统总结出来了,这就是中医经方。这么好的东西,这么有智慧的医学,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把它发扬光大,拿来真正地帮助自己和家人呢?

所以大家要把这个观点建立起来,身体是自己的,要了解它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听懂它说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养生   高血压   西医   中医   观念   倪海   身体   能量   脾胃   阳气   气血   淤血   病人   大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