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黄靖斐
电视剧《风雨潮》刚刚杀青,演员谭凯就“回家”开始打卡修整生活了。7月1日,坐在在东海路花神海靠近窗的位置,窗外是无敌海景,谭凯谈到这次与任嘉伦的首次合作,"一见面就发现是青岛老乡,那种亲切感让合作变得特别自然。"他笑着说,手指不经意地敲击着桌面,仿佛在回忆片场的某个瞬间。这位被观众称为"霸总天花板"的演员,却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我只是尽力把每个角色演活,能从纸面上走下来,进入观众心里。”
不会被“霸总”标签禁锢
“表演对我,首先是一场自我取悦的漫长旅程。若不能先取悦自己的心,何以撼动他人的魂?”谭凯的表演哲学历经冲刷而愈发清晰。《何以笙箫默》中深情隐忍、气场迫人的应晖,《神话》里力拔山兮、悲情盖世的项羽,《扫黑风暴》中城府深沉、亦正亦邪的董区长……直至即将在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的《风雨潮》,他的角色图谱拒绝被“霸总”单一标签所禁锢,呈现出特别的光谱宽度。
谭凯坦言,“观众可以因角色为你贴上标签,但演员自己绝不该画地为牢。”再深入人心的角色,也无法成为他戏路的边界。“演戏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回应表演本身那无法抗拒的召唤,那塑造生命、重塑自我的巨大快乐。”
《风雨潮》的拍摄现场,他与任嘉伦的合作,被谭凯称为“青岛血脉里的默契”。“嘉伦的敬业近乎严苛,那种自律常让我自愧不如,他体重常年稳在120斤,不应酬、烟酒不沾,连汤都节制。而我呢,总忍不住寻访美食,热腾腾的包子当前,自律二字便烟消云散。”这轻松的自嘲之下,是对纯粹专业精神的深深认同。
他描摹片场工作状态时细致入微:“每一场戏,我们都反复走戏、研磨台词。嘉伦对人物的每一寸肌理都极度认真,也从不吝于听取我的想法。”这种彼此照亮、精雕细琢的专业态度,让创作成为一件愉悦且高效的事情,“这是一部承载着历史重量的作品,我相信观众能感受到它的温度与力量。”
试水“网红”打卡宝藏店铺
在流量奔涌的自媒体时代,谭凯对“网红演员”的标签坦然受之:“‘网红’何尝不是一种认可?粉丝多,意味着有更多人愿意分享你的光影瞬间。”不同于一些演员对社交媒体的疏离,他活跃于美食天地,动机朴素如一碗清汤:“餐饮人不易。我若遇见真正用心的小店,就想让更多人知道。”
他的美食地图在各地蔓延,但味蕾深处最深的眷恋,永远属于青岛的咸鲜海风。从深夜街头热气氤氲的野馄饨,到风味独特的微波烤肉,这些镌刻着城市灵魂的烟火味道,常在他分享中跳跃。“青岛的野馄饨,有一家是藏在巷子里的真味,还有微波烤肉,出了青岛,难寻那份地道的烟火气。”
这种分享并非刻意经营形象,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热情。"我的职业需要东奔西跑,总要吃饭,顺便就把发现的美食分享出来。"谭凯说得很实在,"我也懒得拍段子,美食就成了最自然的内容。"在他眼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小餐馆改善生意,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职业注定奔波,不过是把行路时舌尖的惊喜,随手分享出去罢了。”在他眼中,能借自己的微光为那些诚恳经营的小店带去生机,是平凡日子里的确幸回响。
选择在家乡青岛养老
美食之外,谭凯的社交媒体也常出现青岛的街景。从观象山到八大关,这些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地方,如今成为他与粉丝交流的媒介。"每座城市都有需要静心发现的美,青岛更是如此。"
当话题触及青岛,谭凯的声音仿佛被海风浸透,“我是观象山上长大的孩子。青岛把对艺术的感知力,像潮汐一样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这座色彩丰富的丘陵城市塑造了他的审美底色。"学画画时,我们常在八大关、金口一路写生,随便一处都适合入画。"这种环境熏陶下,他对色彩和造型有着天然的敏感。
尽管事业将他带往全国各地,青岛始终是他精神的归宿。"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后,我选择回到青岛。"这个决定部分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家乡的眷恋。"青岛是一个游子的根,漂泊的终点站。到了这里,就像到了总站,能真正休息。"
如今的谭凯,一年中在青岛的时间并不多,演员的职业特性使他必须四处奔波。但他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青岛有世界级的摄影棚,影视产业会越来越好。"而对他个人而言,"将来老了,一定会回青岛养老"。看潮起潮落,听海风说尽一生故事,“欢迎大家来青岛‘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能为青岛做点力所能及的宣传,我肯定会全力以赴。”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