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钩随笔
有一种“欺负”,不是打骂,而是冷淡、误解和站错了队。
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本该是避风港,
却被最亲的人泼了一盆冷水。
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否定”的伤害。
一个男孩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
回到家,带着一脸憋屈告诉爸爸:
“他们打我。”
爸爸没有第一时间安慰,反而反问:
“别人怎么就只打你?”
那一刻,孩子没再说话。
眼里的眼泪还没掉下来,心却已经塌了一块。
从那以后,他不再告状了。
他习惯了在挫败中自责:是不是我太软弱?是不是我不够好?
他学会了沉默,也学会了独自承担。
可惜的是,他从没学会:
原来被伤害,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口。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支持”的力量。
一个女孩上学第一天,书包被班里一个男生抢了。
她哭着回家,把事情告诉了爸爸。
她以为爸爸会说:“忍忍吧”“男孩子都是调皮的”。
结果爸爸什么也没说,只是牵着她去了学校。
当着全班人的面,他找到了那个男生,说得简洁又直接:
“这是我女儿,以后你再欺负她,她不会让你这么容易。”
晚上吃饭时,爸爸又叮嘱她:
“以后谁欺负你,不管你手上拿着什么,抓起来就打,打伤了我们给你收拾。”
他说完还笑着补了一句:“尽量别打头啊。”
那晚,她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有人是可以无条件站在我这边的。
时光流转,两个孩子都长大了。
男孩温和内敛,但在人际中总显得小心翼翼,
对外界的不友善,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哪儿做错了。
他很难真正建立起信任,总怕被辜负。
而女孩越来越自信,敢说敢争,从不怯场,
她说那句“我们给你收拾”成了自己心里的一面旗帜。
哪怕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觉得温暖有力。
神奇的是,他们后来结婚了。
那两个曾经被不同方式对待的孩子,
成了如今共同育儿的父母。
我们不是在评判哪种教育方式对错,
而是开始理解:
父母的态度,会深深塑造孩子对世界的看法。
如今他们聊起这些往事,
不会埋怨各自父母,
反而更加珍惜彼此在育儿路上的默契。
他们常说:
“无论孩子对错,我们都站在他身边,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不是溺爱,而是心理支持。”
“不是替他出头,而是告诉他,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不欺负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只要你在家不欺负孩子,孩子在外就不会被欺负。”
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却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
孩子不是不需要管教,但在关键时刻,他需要“靠得住的后盾”。
父母不需要处处袒护孩子,但不能在第一时间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面对冲突、委屈、失败,不要急着责备孩子,而是先听懂他心里的声音。
教育的根本,不是让孩子害怕错误,而是知道:
“即使我错了,我的家依然是我最安全的地方。”
写在最后
世界终究复杂,我们没法替孩子挡掉所有风雨,
但可以教他穿上盔甲,拥有底气。
那副盔甲,不是武器,而是一句坚定的承诺:
“你若受伤,我们给你撑腰;
你若委屈,我们给你台阶。”“你不是一个人,我们一直都在。”
愿你我,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
不做那个第一时间责怪他的大人,
而是那双无论如何都向他伸出的手。
作者:吴钩随笔
写生活冷暖,也写成长中的疼痛与温柔。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想起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别再欺负你的孩子了,哪怕只是言语上的轻轻一刀。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