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藏多少“意外”美食?7年增180万人!从唐乐宫到俄餐厅

你可能吃过泰熙家的石锅拌饭,也可能啃过池奈的咖喱蛋包饭,甚至排队买过茶话弄的奶茶、兰湘子的小炒黄牛肉。但你绝对想不到,这几个看似跟西安没啥关系的品牌,老家全在西安。

按理说,一提到西安饮食,大家先想到的都是肉夹馍、油泼面、羊肉泡馍这些“西北味”。石锅拌饭、湘菜小炒跟这些老吃食比,简直是两个路子。为啥西安能养出这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餐饮品牌?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

从街头肉夹馍到宫廷宴:西安饮食的“两面性”

说实话,西安能出这么多餐饮品牌,最先要感谢的就是它那千年的“吃文化”底子,这底子不是一天两天攒的,分两块说,一块是街头巷尾的民间味,另一块是藏在历史里的宫廷味。

先讲民间美食,西安人对肉夹馍的执念,怕是全国城市里最有体会的,肥的不腻、瘦的不柴,咬一口掉渣,这口感可不是随便哪个城市能复制的。除了肉夹馍,还有羊肉泡馍,得自己亲手掰,掰得越碎越入味;凉皮分米皮和面皮,酸辣口一调,夏天吃着特开胃;还有葫芦头泡馍,用猪大肠做汤底,爱这口的人能天天吃。

本来想只说这些老吃食的“名气”,后来发现更关键的是它们的“传承力”,现在西安街上,随便找个小区门口,都能看到卖肉夹馍的店。

有些店开了二三十年,从爷爷传到爸爸再传到儿子,味道基本没咋变,这种“代代传”的烟火气,其实悄悄培养了西安人对“吃”的高要求,不好吃的店,根本活不下去。

再说说宫廷饮食,这可是西安独一份的优势,西安历史上有13个王朝建都,帝王将相在这办过多少宴席,光想都能想出来。《周礼》里就提过“西周八珍”,3000多年前就有鲜、香、酸、辣各种口味了,这规格放在当时,绝对是“顶级大餐”。

现在能吃到的宫廷菜也不少,比如泡泡油糕,原名“见风消”,唐朝的时候就是宫廷点心;甑糕、西安牛肉饼,早年也都是给官家吃的。最典型的要数唐乐宫,在长安北路那儿,算是宫廷饮食的“活化石”。里面吃饭还能看演出,演员穿唐服演《大唐女皇》,台下吃的“二十四气馄饨”,是从唐代“烧尾宴”传下来的,足足108种饺子。

这家店从1988年开到现在,接待过好几百位外国元首,每年还有30万游客专门来吃,你想啊,一边看唐装表演,一边吃千年以前的宫廷菜,这种体验在全国都少见。如此看来,西安的饮食早就不只是“填饱肚子”,还裹着文化的味儿,这对后来的品牌来说,可是个大优势。

3亿游客+丝路基因:西安餐饮的“包容密码”

讲完历史,咱再说说现在。西安的餐饮能这么多元,跟它“骨子里的开放”脱不了关系,这开放不是装出来的,早在古丝路的时候就有了。

西安是古丝路的起点,当年各国商人往这跑,不光带货物,还带了各地的饮食习惯,比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回了葡萄、苜蓿这些食材,西安人的饭桌上,早就有了“外来客”。这种“不排外”的劲儿,一代代传了下来。

到了现在,这股劲儿更明显了,在2024年西安接待了超3亿人次游客,这些人来自天南地北,口味差得远,南方人爱吃辣,北方人爱咸口,还有人就想吃口清淡的。想赚这些人的钱,只卖肉夹馍肯定不行。

兰湘子就是这么起来的,2019年在西安成立,专门做湘菜小炒,本来以为西北人不爱吃辣,后来发现错了,游客里南方人多,本地人吃惯了面食,偶尔也想换口味,结果这店越开越多,现在全国都有400多家,甚至能排进湖南本土湘菜品牌的前面。

泰熙家也一样,把韩餐的精髓融了进来,石锅拌饭、部队锅做得地道,年轻人爱吃,不光是国内菜系,外国品牌也愿意来。2019年俄罗斯网红餐厅KetchUp,就选在西咸新区的中俄丝路创新园开店,卖的俄式红菜汤、煎肉,也挺受欢迎。

老实讲,这种“啥菜系都能在这活”的氛围,不是每个城市都有,3亿游客带来的不只是消费,还有“需求的多样性”,而西安刚好接住了这份需求。你想啊,要是一个城市的食客只认一种口味,新品牌根本没机会冒头。但西安不一样,它愿意给“外来口味”机会,这些品牌才能慢慢长大。

资本化+抢人政策:西安给品牌“搭好了台”

光有文化和需求还不够,西安的餐饮品牌能“跑起来”,还得靠产业和城市的助力,这就得说两件事:一是资本化的探路,二是城市的“拉客”本事。

先说说资本化,西安饮食这家公司,在1997年就上了深交所,是国内餐饮行业最早上市的企业之一。你可别小看上市这事,当年它靠20块一碗的羊肉泡馍、100块一只的葫芦鸡,还有“老字号”的招牌,早早做到了年营收四五亿元。

这家公司旗下有11个“中华老字号”、9个“陕西老字号”,还有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相当于给西安的餐饮行业打了个样,原来“吃的生意”也能做得这么大,还能上市融资。有了这个先例,后来的品牌就有了方向。

魏家凉皮、小六汤包、杨翔豆皮涮牛肚这些连锁品牌,都是跟着这个路子走的,比如魏家凉皮,搞了“中央厨房+门店”的模式,全国开了1200多家店,线上订单都占了快一半。毫无疑问,没有西安饮食的“探路”,这些品牌可能还在小打小闹。

再说说城市的“助力”,西安这几年的“抢人政策”,大家应该都听过,2017年就开始了,算是全国最早的一批。有个段子特别形象:小伙去西安走亲戚,下火车被警察问是不是西安人,不是就带回派出所,说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还有人去转车,被问学历,本科就给办落户,还报销火车票。

虽说段子有点夸张,但效果是真的,7年时间,西安常住人口多了180多万,而且大部分是18到35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多了,对“吃”的需求就不一样了,他们愿意尝试新品牌、新口味,这给泰熙家、池奈这些品牌提供了“客源基础”。

除此之外,西安还会“造IP”,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古诗词路”,火遍了全网,有人说大唐不夜城半年只赚23万,但免费模式带来的流量是真的多。去年国庆假期,西安旅游人均花费982块,比成都、长沙这些城市都高。游客来了,要吃饭,自然就给餐饮品牌带了生意。

现在西安还在推“首店经济”,2024年引进了500多家餐饮首店,比如奈雪的茶的“唐风店”、星巴克的“丝路主题店”。这些首店又能吸引一波人来打卡,形成了“游客来→吃品牌→打卡传播→更多游客来”的循环。

其实说到底,西安能孕育出这么多多元餐饮品牌,不是靠运气,它有千年饮食文化的“底子”,能留住老味道,也能接住新口味;它有开放包容的“性子”,不排外,给各种菜系机会;还有产业和城市的“助力”,帮品牌从小店做成连锁,从西安卖到全国。

我觉得其他城市要是想学西安,不能只抄表面,比如开几家湘菜馆、韩餐店就完事了,得先挖自己的文化特色,再搞清楚游客和本地人的需求,最后用政策和IP帮品牌“搭台”。不然只学个皮毛,根本做不出西安这样的效果。

毕竟,一碗饭、一道菜的背后,藏的是一座城市的经营之道,西安把“吃”和“文化”“旅游”绑在了一起,这才让它的餐饮品牌,既接地气,又能出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美食   西安   餐厅   意外   唐乐   品牌   宫廷   游客   餐饮   口味   丝路   城市   饮食   大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