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姐家玩,她一位同事带着女儿也来串门。
那个女孩子刚上大一,我们问她大学生活怎么样,她翻了个白眼,说:
“不怎么样,没钱。”
女孩妈妈开玩笑说:“还没钱花啊?我每个月给你2000生活费,你知道现在多少人上班都难赚到两千?”
一听到这话,女孩有点情绪了:
“你知道我们宿舍4个人,就我生活费最少吗?她们都是三四千,而且用的都是苹果手机。”
“我说了我也要苹果手机,结果呢,你就给我买个这破玩意儿!”
女孩妈妈也生气了:
“那你能跟人家比吗?别人家境好啊,赚得多啊。
你妈妈我高中都没上就出来打工,又能赚多少呢?给你两千可以了,你要体谅我们赚钱不容易啊”
女孩赌气把头扭到一边,不再搭话。
看着气氛不对,我和我姐赶紧转移话题,聊别的。
虽然不知道女孩以后工作了会怎样,但至少,我现在看到的她,是不懂得体贴父母的。
我们养育孩子,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孝顺。
虽说不指望他以后要为我们付出多少,但起码,能理解我们,心里头挂念我们,知道我们的不易,就够了。
只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长大后却做不到这点。
而将来不孝顺的孩子,从小会有1个“典型特征”,希望你家娃没有。

一:感恩的反面
你知道,感恩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想一想。
你会说,不感恩。
嗯,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呢?
是“应该”。
感恩的反义词,是应该——你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要的一切,也是应该的。
“应该”,是一种单向索取的心态。
既然是应该的,孩子怎么还会有感激之心呢?
你每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应该的。
要他扫个地、整理衣服,那不是我的事,而是你应该做的。
你每天起早贪黑为他备好一日三餐——应该的。
哪天做得不合他胃口,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呢?
或者哪天你要他为你做顿饭。这关我什么事?我不做。
长大后,你应该为他买房买车,在工作上托举他。若没办到,都怪你们没本事,害我过不上好日子。
你应该为他带娃、做家务、掏钱补贴他们。若做不到,你们怎么这么不中用,只会拖后腿。
“应该”化思维,让孩子看不到父母的爱和付出,他看到的,只是父母没能满足他的那部分。

二:“应该”思维从哪儿来?
我们是如何把孩子培养出“应该”思维的?
●过度牺牲
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是苦过来的。
这就导致,他们长大后,会对孩子“过度补偿”:我小时候吃过的苦,决不能让孩子再吃。
于是,他们会过度牺牲自己。
比如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迟迟舍不得下手。而孩子嚷嚷要买什么,哪怕价格不菲,眼睛都不眨一下立马拿下。
自己很喜欢吃某个食物,如果孩子也喜欢,那父母能一口不吃,全给孩子。
在家里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就行”,家务活,哪怕是孩子自己的活,一点儿也不让他干,父母全包了。
这样的“过度牺牲”,会让孩子觉得:
“爸爸妈妈为我做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就该优先考虑我、满足我的需求。”
这样的孩子,难有感恩的心。
●缺乏感恩教育
有些父母,几乎不对孩子说“谢谢”,也很少教孩子说“谢谢”。
没有感谢的意识,孩子就不会知道,原来替别人做了某件事,是需要感恩的。
他们的感恩之心,就很难培养出来。
●边付出边抱怨
还有些父母,为孩子做一点事,就念叨:
“我都是为了你啊,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的都给了你,你长大可要孝顺我,给我钱花啊。”
念叨多了,孩子就烦,会觉得这是“道德绑架”,你付出只为了他将来回报。
出于逆反心理,他长大后,反而可能不愿意感激父母了。

三:培养出感恩的孩子
培养感恩的孩子,不是说为了让他将来孝顺我们,而是他有感恩的心,将来在人际关系上能处理得更好。
他人缘好、受欢迎,将来机会会更多、路也更广。
那我们要怎么做,能培养感恩的孩子呢?
①树立界限
当孩子提出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就需要树立界限,让他明白,有些要求是不能马上满足的。
比如他看中了一个很贵的玩具,我们觉得不适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一边骂骂咧咧又一边掏钱,而是坚定地告诉他: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它,很想把它带回家。只是,我们这个月预算是xx元,而这个玩具要这么多钱,已经超出我们的预算了。”
同时,我们可以给他解决方案: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呢,我们可以把平时你买零食、买小玩具的钱省下来,等攒够了,我们马上就来买。”
最后,我们可以给选择:
“你可以自己想想,是要零食玩具呢?还是从今天开始,省钱来买这个呢?”
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有界限,不无条件满足,孩子就会知道:“不是我所有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
那他也就不会觉得,父母“应该”为他做一切事情了。

②多说“谢谢”
我在家,就会常跟宝爸、布妞说“谢谢”。
宝爸做了我爱吃的菜,我会一脸惊喜地感谢他:“谢谢你哦老公,知道我喜欢吃这个,专门为我做,你真是太体贴了。”
说完我还要给他一个抱抱。布妞在一旁看见,也笑着和我们一起抱抱。
接下来,她会马上去准备碗筷、摆好桌椅,顺便还给我们倒水。这时候,我和宝爸都会感谢她:
“哇,布妞贴心地准备了餐具、桌椅,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开吃啦,太谢谢你了,你真的好爱爸爸妈妈呀。”
平时布妞为我拿衣服、跑腿,我不会习以为常,而是会专门跟她说“谢谢”。
这样,她就知道,别人为你付出,你是需要感恩的,而不是理所当然。

③赋予责任
你知道,想要一个孩子在家里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要怎么做吗?
让他为这个家付出。
他付出得越多,投入的情感就越多,自己的价值感就越足。
不要觉得他“好好读书就好”,家里的事他就一概不管。
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洗碗、扫地、拖地、整理家务,或者你忙家务的时候,让他一起帮忙。
他做得多了,不会心生抱怨,反而会觉得:“爸爸妈妈需要我,我是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他对这个家、对父母,感情就会越深。
而且,只有亲身体验了父母的辛劳,他才更能换位思考,懂得父母的不易,成为一个懂感恩的人。
长大不孝顺的孩子,从小会有1个“典型特征”,那就是“应该化思维”,这样的娃,你见过吗?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