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定论”是中国古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注解——人逝之后,棺木盖合,一生功过是非方得最终评说。这一评价体系的物质载体,便是墓表与墓志铭。墓表多刻于墓前石碑,文字简洁,记录逝者基本信息与德行,为普通百姓或士人通用;墓志铭则藏于墓室,文辞详尽,兼具史料性与文学性,唯有名人贤达方可拥有。二者不仅是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更以文字定格逝者的社会地位与人生价值,为后世留存可考的历史印记,而墓表的撰写者往往是当时的名士,以其声望为逝者背书。
一、亓之伟:莱芜忠烈乡贤的典范
亓之伟(1581—1644),字坦之,别号超凡,山东莱芜(今济南市莱芜区)人,明末著名忠烈官员。天启元年(1621年)中举,次年(1622年)联捷进士,开启仕途,历任成安知县、浚县知县、户部主事、河间府知府等职,终官山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冀北道兼理兵备。
在莱芜历史上,亓之伟的地位极为崇高。他是莱芜亓氏家族“三进士”之一(另两位为亓诗教、亓煦),这一家族自元朝顺帝年间从江西淮安府山阳县迁至莱芜,自其父亲亓才中举始,科举绵延,成为莱芜望族;他更是明末莱芜士人群体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代乡贤,他以精忠报国的壮举成为典范——在莱芜明清29位进士中,他是唯一为国殉国者,也是后世唯一获得朝廷谥号的乡贤。其忠烈事迹不仅深刻影响了亓氏家族的家风传承,更成为莱芜地域文化的精神标识,数百年来始终为百姓敬仰,影响深远而持久。
二、墓表撰写者魏似韩:清代莱芜名士的权威背书
亓之伟的墓表由清代名士魏似韩撰写,其严谨的考据与深厚的文辞为史料真实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魏似韩(1622—1698),字公度,号两屏,山东莱芜口镇东街人,清朝官员、学者,享年八十岁,出身当地显赫的书香世家。东街魏氏始祖于明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至莱芜,后定居口镇东街,以耕读传家,300年间涌现60余位科举功名者,其中魏似韩与魏锡祚、魏照藜并称“魏氏一门三进士”,在莱芜科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举与仕途方面,魏似韩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举,顺治六年(1649年)登刘子壮榜进士,初授陕西户县知县,后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钦差提督宝源局印务,获钦赐袍帽、勅封文林郎,拟升任钦差提督徐淮中河时因案辞归,后续朝廷多次征召均坚辞不赴。为官期间,他干练清廉,政绩卓著:户县任上革除赋税积弊,削减杂费万余金,将驿站负担由民转官,获“诸弊尽除”赞誉;指挥民团保境安民,据实申报荒田豁免赋税,惩治不法豪门,新修学宫培育学子,任内当地连举7人、再连中21人;宝源局任职时严肃纪律,拒收礼金,推动除荒奏议获批,切实惠及百姓。
个人品行上,魏似韩曾婉拒百姓建祠画像的提议,辞官后专心侍奉老母,家风严谨。其子魏鸿祚(字孝祉,号拙亭居士、望岳子)为举人出身,任胶州学正,博学工诗;另一子魏昭藜任四川开县知县时,承继其整顿赋税的务实作风。著作方面,他著有《知足说》《安命说》《勉学说》《旷官论》《训子语》《幼学戒》等,遗文《重修天齐庙记》传世,因惠政爱民得以崇祀乡贤。
作为莱芜本土成长的知名官员与学者,魏似韩对亓之伟的忠烈事迹与地方影响力有着深刻认知,撰写墓表既是对同乡先贤的致敬,更以其官方身份与学识声望为亓之伟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权威背书,确保忠烈事迹得以准确传世。
三、亓之伟墓表全文
公亓姓,讳之伟,字坦之,号超凡。其先淮人,后迁莱芜,十世至公。祖东岗公,讳邦宦。公父讳才,字茂育,号成所,登万历甲午科举人,莱芜亓氏科名始此。
丁未,公随计吏道病,驰省,遗诫皆以德。公扶柩归葬,哀毁过礼,是时公年二十有七。早食饩,事太宜人益孝谨,友爱二弟,属仲治生产,诲季学为说书,著《苍麓素业》。公孤为学攻苦,豪强或侮焉,张甚不为动,故藏集有《尝辛草云》,其坚忍不拔之志,自为诸生略见矣。
天启元年辛酉举于乡,明年壬戌,登刘必达榜,成进士。初为成安令,寻调浚县令。行取户部主事,监兑苏松,坐上海漕没,降经历。寻升推官,复为户部主事,监税浒墅,监兑草场。晋员外,升郎中,所至皆廉能。及出为河间太守,有寇横,多攻陷,公以善守得完。禁旅蹑敌后,无津,以早为之所得,故敌所掠子女逸出者,以赀给得归。上辨之,擢山西佥事,分巡阳和。
越三年,迁参议(从三品),分守朔州。公未至朔,时逆贼李自成亦称兵东犯。贼既骁猛,边戍无固志,多私应者。比公至朔,甫两旬,而贼至矣。初,贼东所至城不守,守臣不降即窜。比至宁武,力拒贼,久之城陷,贼屠宁武无噍类。前薄朔州,朔州大震,公念士民非素抚循,抵贼计唯身殉。即以幼子必迪、必迅属其保姆,其他不顾,出守西谯门,乃遭守备尹进贤害。
尹进贤者,原朔属卫守备,公召之守朔。时公至谯,进贤从左厕出,公背右厕坐,进贤以贼势恐公,说公降。公怒,骂曰:“贼乎!有死耳!何降云。”进贤怒,出以刃驱从者。有从吏间白公他避者,公不动,进贤党出厕中从后刃公,仆,公大骂,遂执公迎贼。比见李自成,骂愈厉,遂殉焉!
自成壮公节,入城令求公家。先从吏自城上走白官舍,必迪生母冯氏、诸母田氏逃匿文宣王庙。贼求得,念为忠臣家,令居旁舍,扃门置守者,无侵犯,已令家人收公尸,治棺具,瘗城西。时公仆有逃至大同者,以公殉难白总督卫公,卫曰:“得寻亦从容就义”云。
后皇清王室入京,贼败溃,尹进贤者已不知死所。公遗幼孤,茕茕窜伏,两母皆闺阃弱质,顾备历艰苦,收骸骨于兵火离困之中,而归舆榇于崎岖千里之外,人皆叹为贤,或亦天默佑忠臣而得然也!
公年六十四,生于万历辛巳年二月二十一日;殉难时则崇祯甲申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也。秋七月,柩归,以本年十一月十七日葬莱芜城西南羊庄先茔。公父成所公,累赠奉政大夫;母李氏,累封太宜人,后公二年卒。公封奉政大夫,前配许氏、王氏,皆赠宜人;继娶田氏封宜人,后公二十年卒。
子三,长必述,庠生;次必延,庠生;次必迪,戊午科举人;必迅早殇。孙九人;曾孙四人。公全录先载于志,公之大节,逆贼知感动焉!而时当崇祯末,史或遗书矣。后四十年,必迪乃以状示魏似韩。
魏似韩重记其详,以表于墓曰:闻公在阳和时,以太宜人老,告归养,为总督卫公持不可,强使守朔。至则时势不可为,有死无二义,不得复顾亲矣。为人臣子而值此,盖亦难哉,然不死何以告无愧于君耶,公赴大义则无憾矣!后之人追忆其事,不能无怆然焉。
康熙四十六年赐进士出身
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
眷晚生魏似韩顿首拜撰
亓之伟墓表核心信息解读
亓之伟墓表作为清代名士魏似韩撰写的权威史料,详细记载了其家族脉络、家庭构成及个人生平关键信息,通过这篇墓表,我们可以得知亓之伟家族的整体信息如下:
一、家族与家庭信息
1. 祖父:名亓邦宦,号东岗。
2. 父亲:名亓才,字茂育,号成所;功名为万历甲午科(1594年)举人,是莱芜亓氏家族首位科举出身者;亓之伟父亲去世时,他27岁。
3. 母亲:李氏,累封太宜人。
4. 配偶(4位):
- 前配许氏(赠宜人,早逝);
- 继配王氏(赠宜人,早逝);
- 继娶田氏(封宜人,后亓之伟二十年卒);
- 妾冯氏(三子亓必迪生母)。
5. 子女(4子3女,按生母划分):
长子亓必述(庠生)、
次子亓必延(庠生)、
三子亓必迪(崇祯十五年戊午科1642年举人)母冯氏
四子亓必迅(早殇);
- 3女(生母未明确记载,分别嫁儒士、官宦子弟)。
6. 孙子:共9人;曾孙4人。
二、亓之伟个人核心信息
1. 生卒:生于明万历九年辛巳(公元1581年)二月二十一日,去世于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公元1644年)二月二十一日,终年64岁(殉国当日恰逢生日)。
2. 科举:明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中举人,天启二年壬戌(公元1622年)登刘必达榜进士。
3. 仕途与品阶:
- 初授成安县令(正七品)→ 调任浚县县令(正七品);
- 行取户部主事(正六品),监兑苏松,因漕运事故降任经历(从八品);
- 升推官(正七品)→ 复任户部主事(正六品),监税浒墅、监兑草场;
- 晋户部员外郎(从五品)→ 升户部郎中(正五品);
- 出为河间府知府(正四品)→ 擢山西佥事(分巡阳和,正五品);
- 终官山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朔州,从三品)。
三、殉国篇(解读+原文援引)
(一)殉国时代背景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进入巅峰,李自成大顺军攻克西安后东进,直指京师,山西、河北边地州县接连失守,军事防线全面崩溃。亓之伟刚调任从三品山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朔州,尚未整饬军备、安抚民心,便遭遇义军兵锋。此时大顺军作战勇猛,边戍守军军心涣散多私通义军,且宁武关破后遭屠城的惨状,让朔州军民极度恐慌,防御根基动摇(“时逆贼李自成亦称兵东犯。贼既骁猛,边戍无固志,多私应者……比至宁武,力拒贼,久之城陷,贼屠宁武无噍类。前薄朔州,朔州大震”)。
(二)殉国过程
1. 临危决意:亓之伟赴任朔州仅二十日,义军便兵临城下,他深知士民未得安抚、守城无望,遂将幼子亓必迪、亓必迅托付保姆,独自守西谯门,抱定殉国决心(“比公至朔,甫两旬,而贼至矣……公念士民非素抚循,抵贼计唯身殉。即以幼子必迪、必迅属其保姆,其他不顾,出守西谯门”)。
2. 遭遇背叛:所召朔州卫守备尹进贤暗通义军,从西谯门左厕走出,以贼势恐吓劝降。亓之伟大怒斥责:“贼乎!有死耳!何降云!”(“尹进贤者,原朔属卫守备,公召之守朔。时公至谯,进贤从左厕出,公背右厕坐,进贤以贼势恐公,说公降……公怒,骂曰:‘贼乎!有死耳!何降云。’”)。
3. 被袭遇害:尹进贤劝降失败后,驱离其随从,亓之伟拒避不动,遭尹进贤党羽从厕后持刀击仆,仍大骂不止,被擒押至李自成面前,骂声愈厉,最终遇害(“进贤怒,出以刃驱从者。有从吏间白公他避者,公不动,进贤党出厕中从后刃公,仆,公大骂,遂执公迎贼。比见李自成,骂愈厉,遂殉焉!”)。
(三)归葬详情
李自成敬佩其气节,下令保护其家人,允许收尸葬于朔州城西(“自成壮公节,入城令求公家……贼求得,念为忠臣家,令居旁舍,扃门置守者,无侵犯,已令家人收公尸,治棺具,瘗城西”)。清军入关后大顺军溃败,尹进贤下落不明,亓之伟的继妻田氏与妾冯氏(前配许氏、王氏早逝),以闺阁弱质历经兵火艰险,收殓骸骨,千里扶柩归莱芜,崇祯十七年七月抵乡,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城西南羊庄亓氏先茔(“后皇清王室入京,贼败溃,尹进贤者已不知死所……两母皆闺阃弱质,顾备历艰苦,收骸骨于兵火离困之中,而归舆榇于崎岖千里之外……秋七月,柩归,以本年十一月十七日葬莱芜城西南羊庄先茔”)。
结尾
亓之伟墓表以考据的严谨笔触,勾勒出一位明末官员的生命轨迹——从家族科举崛起的荣光,到从七品县令至从三品参议的仕途跋涉,每一步都镌刻着“坚守”二字。他不恋官场虚名,不涉营私党争,在平凡的职位上默默践行着为官初心,这份在太平岁月里的沉稳自持,早已为乱世中的抉择埋下伏笔,让“忠”与“义”成为他人格最鲜明的底色。
明末的硝烟是最严酷的试炼,当朝堂崩塌、权贵变节,无数人在生死抉择前屈膝求荣,亓之伟却以64岁生日殉国的决绝,交出了最壮烈的答卷。他并非没有退路,却怒斥叛将的劝降,拒绝苟且偷生;并非不知生死轻重,却在利刃加身时仍骂贼不止,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这份在乱世中愈发纯粹的忠烈,远比太平盛世的夸夸其谈更震撼人心,让他人格的光芒在历史的阴影中愈发耀眼。
墓表留存的不仅是事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以儒家“忠孝”信条为骨,以对家国百姓的赤诚为魂,将个人命运与天下安危紧紧相连。从莱芜羊庄村的三义祠到朔州城的西谯门,从著书立说的文人到坚守城池的将领,他用一生践行着对信仰的执着,让“忠义”不再是史书上的空洞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生命实践。这种超越个人生死的精神境界,让他的人格不再局限于明末的时代框架,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亓之伟的伟大,终在于他为后世树立了人格的标杆。他的忠烈不仅滋养了莱芜地域文化的忠节底色,更融入了民族精神的血脉——在每一个需要坚守正义的时刻,这份以生命铸就的人格力量都会熠熠生辉。墓表的笔墨会褪色,但他用一生践行的“忠、义、廉、节”,早已成为不朽的精神丰碑,指引着后人在纷繁世事中坚守本心,让伟大的人格在岁月流转中永不磨灭。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济南市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