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血腥肃反案:34名宿将被冤杀,罪魁祸首遭车裂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854年,天京城内,一根根高杆升起,宿将悬尸于上,没有审讯,没有证据,只有叫喊与火焰。

这不是清军屠城,是太平军杀自己人。

定都天京后的内外危机

1853年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改名“天京”,表面风光,实则内忧外患。

东南两营,清军包围,城外有敌,城内也不安生。

北王府、东王府、翼王府,三个核心权力集团,彼此猜疑,天王洪秀全退居幕后,封神造梦,军事与政务交给杨秀清处理。

杨秀清权力极大,调兵、惩将、处决,不经请示。

他信不过别人,尤其信不过那些“不是两湖派”的将领,两广派、两湖派、水营派,按籍贯划分,互不信任。

而清廷没有放弃,派出一批间谍潜入天京,张继庚,就是其中之一。

潜伏者叶芝发

张继庚,原名未改,江宁士绅出身,早年带团练守城,对太平军痛恨入骨。

他不肯逃走,而是留了下来,化名叶芝发,混入北王府做差役。

在北王韦昌辉的典舆衙,张继庚观察、记人、传信,他不急,慢慢找缝隙,他发现一个规律:凡籍贯不同,一定互相戒备。

于是他挑拨,他盯上水营。

水营原是水师,习惯独立作战,多为两湖人,纪律散漫,常抱怨被压制,他鼓动北殿承宣张子朋,强征水营船只,水营士卒哗变,火药库差点失守。

东王杨秀清亲自镇压,杀了带头的六人,事情没闹大,张继庚却记下所有人姓名。

“有的是法子让他们出事。”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清凉山上的灯火

他不是一个人,他联络城中秘密据点,清凉山下,一处小庙,驻守的是吴长菘,原织营总制,还有圣库书手周葆濂,管账多年,心思细。

三人负责传递情报,写信73封,全部送出城外清军营中。

每封信署名不同,有的是张继庚本人,有的是天京内高官的名义,内容包括粮仓地点、兵力分布、将领去向。

其中一封信写着:“北王府上下皆可分化,宜设反间。”清军统帅香泉亲笔批复:“即办。”

张继庚动手,不再是间谍,他要制造一场血案。

神策门的“自首者”

1854年正月,天寒地冻,城东神策门忽然传出异动,守将陈桂堂投降清军,失败被抓,反咬数人。

东王震怒,严刑拷问陈桂堂,关入王府地牢。

张继庚此时“被捕”,其实是自导自演,他假装逃走失败,被带去同牢。

拷问中,他“招出”一份名单,共计34人,全部是两广老将,曾跟随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一路打到南京。

“周北顺,是主谋,严定邦,传令者,梁名扬,统筹人事。”

“通妖”两个字,写在他们名下。

第一轮审讯与错杀

杨秀清看了名单,没有质疑,他信张继庚,这些人不是他的嫡系,也都年纪大了,话多,难用。

下令:无须审问,即刻处决。

刑场设在天京城西,城楼上钉满铁钩,木杆高竖,烈焰烧油,士兵将人拖上杆子,铁钩穿喉,肢体被火烧焦,有人到死都没断气。

一夜之间,34人全死,没有官服、没有仪仗、没有送终,只剩烟与灰。

天京百姓第一次看到太平军杀自己人杀得这么狠。

肃反之后:血与错的代价

肃反之后,天京表面平静,实则杀气未散。

城中将士私下议论,死者中多是老兄弟,怎会通敌?

杨秀清察觉气氛异常,他亲自下令,对张继庚再审,但张继庚已身负重伤,牙齿被拔,手指砸断,无法再招。

一日深夜,东王府灯未熄,杨秀清坐在密室,盯着地上那份名单,看了一夜。

第二日,他让人传周葆濂、吴长菘入府,两人已不见,清凉山的小庙空空如也,庙门后有一坑,埋着烧焦信函残片。

他终于意识到:这是一场局。

他杀的不是通敌者,是自己人。

可为时已晚,34人已死,将士心寒,韦昌辉冷眼旁观,不语。

张继庚的结局

杨秀清暴怒,传令将张继庚五马分尸,但他加了一句:“不动活人。”

张继庚已死,被拖出牢中肢解,头骨挂于神策门口。

十字路口,木桩立起,张继庚的尸块被分别置于坛中,坛口写着:“妖人张继庚,惑众害忠。”

有人记得那日天黑风大,坛子全翻,尸块滚落街头,被狗叼走。

三日后,天京以南小巷,有人点燃香烛,摆下牌位,悄悄上香,纸上写着:“未见江宁复,誓咒发贼亡。”

此人正是张继庚遗属,后被发现处死,香泉得知后,为其设祠堂,并题碑文:“巧间天京者,张继庚也。”

清廷派人将其事迹送入《江南纪略》,列为间谍典范。

余震未平:宿将之死引爆的链式灾难

肃反并未结束疑云,它成了天京权力斗争的引信。

韦昌辉早看杨秀清不顺眼。

两人原为共事兄弟,韦之兄韦正晃被杨杖杀,仅因迟到半刻,杨说:“天父之命。”不容质疑。

韦昌辉强忍,暗地收拢两广将领残部,肃反之后,他是唯一没被动的两广王族,外人说:杨不敢杀他。

事实是杨想杀,却怕失控。

肃反后,韦变了,他闭门不出,修墙养兵,对外称“养病”,实为备战。

杨秀清不信他。

命部将林启容、李开芳密查其行踪,李报告:“其府中兵械整齐,日演夜练。”

杨一拍桌:“果然有异心。”

下令:“召入府中,查问。”

韦未应召,十日后天京失火,焚至内城,疑为纵火,杨怒极,下诏召全城王府将领,准备当众斩韦。

韦昌辉先动手。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北王府兵突袭东王府,杨秀清被斩于床上,尸首四裂。

三日血战,死者数万,太平天国高层全部洗牌。

肃反案之后,太平军结构再无恢复。

军事上,34名宿将大多出自金田旧部,熟知清军套路。

如周北顺曾夜袭吴州,熟练水战,严定邦擅设伏兵,斩清将黄宗汉,梁名扬乃调度高手,一人管七部,未出错。

他们死后,新任者多为杨、韦亲信,不熟战事。

天京防线屡破,清军趁机夺回建康、镇江,太平军再也未能恢复对长江的控制。

内部派系彻底撕裂。

两广派视杨秀清为屠兄之贼,两湖派视韦昌辉为篡位者,忠王李秀成虽想调和,但无根基,难服众。

到1860年,天京门户尽失,李秀成夜逃,仅带亲兵百余。

肃反震慑的不只是将领,也包括百姓。

有亲属被诬者,家产被抄、家人被杀,百姓不敢再送粮、不愿再应征。

天京内谣言四起:

“东王杀忠将,北王复仇血洗。”

“将军不如狗,忠臣先上钩。”

起义军从“救世主”变为“屠自己人”。

李秀成后在供词中写:“自肃反起,将士不再信任上官,诸王各怀心腹,军中如孤岛。”

肃反杀34人,不是胜利,是自毁。

张继庚不带兵,他只写信。

短短几页字,送进天京,带走一半老将,没有动刀,却杀穿了信任。

杨秀清信了敌人,杀了自己人。

他杀得太快,杀得太准,老将周北顺被押出时,连罪名都记不清,只知道“通敌”。

刑场上,七人高呼:“我若通敌,死后不得入地。”

三天后,尸骨成堆,兵心散尽。

韦昌辉没拦。

他等杨杀得差不多了,反手一刀,把杨也杀了,三日屠东王府,血从城墙流入内河,染红天京十里。

忠王李秀成写:“自肃反始,兄弟相斗,军心如散。”

不是外敌攻破的,是自己杀穿的。

清军未进城,天京已塌,民心尽失,将领互斩,自此,太平天国每战皆退,三年亡国。

张继庚临死前说了一句:“我不需活,只需你们死。”

他说对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太平天国   宿将   车裂   罪魁祸首   太平军   王府   两广   两湖   将领   自己人   将士   老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