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觉得活着没意思”|9岁女孩日记曝光:不是孩子脆弱,是我们听不懂他们的痛
我是林知远,一名儿童心理学教授。
上周,我在一所普通小学做心理筛查时,接过一本粉色的日记本。
班主任的手微微发抖:“林教授,您看看这个……我们真的吓到了。”
翻开第一页,是一个小女孩工整却压抑的字迹
> “今天我又考了第18名。妈妈说‘你怎么总上不去’,爸爸没说话,但我知道他很失望。”

“我是不是很差劲?如果我不在了,他们会不会轻松一点?”
“有时候我想,睡着就别醒来了,那样就不会疼了。”
这不是小说,也不是网络段子。
这是一个9岁女孩,在夜深人静时,写给自己的“遗言”。
而她的父母,直到老师找上门,才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那个每天乖乖背书包上学的女儿,
心里早就下着一场无人知晓的暴雨。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
一句“活着没意思”,就被当成威胁、矫情、博关注。
可我想问一句:
当一个孩子用尽力气说出这句话时,
我们有没有停下来,认真听过她的心跳?
今天,我不讲大道理,
只想告诉你一个被千万家庭忽视的真相:
孩子不是突然想死的,
是你们一次次没听见,他一点点放弃了求救。
一、孩子的痛苦,从不喧哗
很多父母无法理解:
“吃穿不愁,玩具一堆,补习班都报满了,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但你要明白——
孩子的世界很小,情绪很真,伤痛很具体。
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咆哮、辞职、离家出走。
他们的崩溃,藏在这些细节里:
- 每天早上都说肚子疼,医院查不出问题
- 原本爱画画的孩子,突然撕掉所有作品
- 写作业时盯着笔尖发呆,半小时不动
- 对最喜欢的动画片也不感兴趣了
- 开始频繁说“我好烦”“我不想活了”
尤其是那一句轻飘飘的:
> “妈妈,我觉得活着没意思。”
这八个字,不是撒娇,不是威胁,
而是心理崩塌前最后的呼救信号。
临床数据显示:
我国儿童抑郁症发病年龄已提前至6-10岁,
而确诊率不足15%。
大多数孩子,是在出现自伤行为甚至尝试轻生后,才被发现。
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以为——
“小孩子懂什么生死?”
“过两天就好了。”
可你知道吗?
每一次被忽略的倾诉,都是对孩子生命的辜负。
二、一个“普通孩子”的日常,有多窒息?
让我们走近这个写日记的女孩——小语(化名)。
她不是差生,也不是天才,成绩中等,性格安静。
老师说她“挺乖的”,同学说她“不太爱说话”。
在外人眼里,她是那种“没什么存在感”的孩子。
可她的每一天,都在无声挣扎:
- 早晨6:40起床,边刷牙边听英语录音
- 上学路上还要默背古诗
- 午休时间被用来赶课外练习册
- 放学后直奔奥数班,晚上7点半到家
- 吃饭不超过20分钟,接着写作业到9点甚至10点
- 周末排满作文、钢琴、英语口语三门课
她在日记里写道:
> “我像一只蚂蚁,背着一座山爬楼梯。
> 我不敢停下,也不敢哭,因为没人会等我。”
有一次数学考了78分,妈妈只问了一句:
> “隔壁朵朵都考95了,你怎么越学越退步?”
那天晚上,她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小人站在高楼边缘,下面写着:
“跳下去,是不是就不用写作业了?”
这不是幻想,这是典型的自杀意念萌芽。
而父母依旧认为:“她就是压力大,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直到班主任发现她手臂上有细小划痕,才紧急介入。
三、压垮孩子的,从来不是一件事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往往不是某一次批评或考试失利,
而是一整套“你必须优秀”的生存环境。
心理学上称之为:慢性情绪创伤
它来自这些日常瞬间:
孩子考砸了,父母第一反应是皱眉:“你怎么回事?”
孩子想聊学校的事,家长头也不抬:“先写作业。”
孩子说“我不开心”,大人说:“这点事也值得难过?”
孩子表达厌学,父母怒吼:“我们拼命挣钱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我?”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一种深层信念:
“我的感受不重要。”
“只有成绩好,我才配被爱。”
“如果我不够优秀,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种自我否定,比任何身体伤害都更深、更隐蔽。
四、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你听到孩子说出类似的话,请立刻警惕!
不要轻描淡写地说“小孩懂什么生死”,
也不要训斥“你日子过得好好的瞎想什么”。
请记住这三个关键动作:
✅ 1. 先回应情绪,而不是纠正话语
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
“妈妈听见你说‘活着没意思’,心里很难过。你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这么累吗?”
不要打断,不要讲道理,只是倾听。
你的倾听,是他愿意活下去的理由。
✅ 2. 承认他的痛苦,哪怕你觉得“小事”
别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而是说:
“这件事对你来说真的很不容易,谢谢你愿意告诉我。”
你的共情,比一万句“你要坚强”更有力量。
✅ 3. 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心理科或儿童精神科评估。
早期干预,90%以上的儿童抑郁是可以完全康复的。
拖得越久,风险越高。
五、真正的养育,是让孩子敢说“我不快乐”
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贵的补习班、最大的房子,

却常常忘了给他们一样最重要的东西:
被看见的权利。
请记住:
一个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不是考了多少分,
而是知道——
即使我失败、我哭泣、我不想活了,
爸妈依然会抱紧我说:“没关系,我们在。”
当你发现孩子眼神黯淡、话语消极、行为异常时,
请别再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脆弱”。
试着换一句话:
“对不起,妈妈以前没听懂你的痛。
从今天起,我重新学着做你的港湾。”
林知远教授提醒: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 明确表达轻生念头
⚠️ 手腕/手臂有不明划痕
⚠️ 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食欲睡眠改变
⚠️ 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
儿童抑郁症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
#儿童抑郁症 #小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误区 #亲子沟通
下一期预告:
《“爸爸,你再打我一次,我就跳楼”|录音曝光:不是孩子变了,是我们不懂他们有多疼》
你家孩子有没有说过“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
你是怎么回应的?有没有哪一刻,你突然意识到:他其实早就快撑不住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