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牙……不是烂的,是刷坏的。”
医生一边拿着探针敲牙根,一边摇头。
李德水坐在牙椅上,舌头不自觉地舔着那颗松动的门牙,脸上写满了懵:“医生,我刷了三十年牙,怎么还刷出毛病来了?”
医生摘下手套,语气不带一丝笑意:“刷牙不是万能药,方法错了,早晚刷等于白刷。”
牙科诊室里气氛凝固。李德水的女儿小琴站在一边,手里还拎着老爸每月一大盒进口牙刷,“柔毛、金边、防菌”,全是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的。
她忍不住问:“那到底怎么刷才对?”
医生伸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图解,红笔圈了五个地方:“过了55岁,尤其要改,五个刷牙误区,伤牙比蛀虫还狠。”
李德水今年63,去年退休。爱干净,早晚两次刷牙,从不间断。邻居都说他“嘴干净、人精神”。
可去年底,他牙根隐隐作痛,以为是上火,嘴含盐水,嚼蒲公英。忍了俩月,牙没好,反而掉了一颗后槽牙。
他不愿信,直到过年咬个花生米,门牙嘎巴一声,从根断了。
医生说:“你这不是牙不好,是刷法毁了牙。”
往回倒十年,李德水一直保持“早起五分钟刷牙,睡前猛刷三遍”的习惯。用的是超硬毛牙刷,牙膏也选“强力去渍型”。
“我烟瘾大,总怕嘴里有味,不刷不舒服。”他说这话的时候,还夹着一根电子烟,没开口就先喷了一口雾。
他女儿大学学医,一听就急了:“爸你这不是护牙,是作牙!”
医生把手搭在椅背上,说得直白:“牙齿不是刷得越多越好。人上了年纪,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硬毛牙刷就像砂纸,年年磨,哪年不松动?”
他指着图说:“错误一,硬毛牙刷不能用。刷起来爽,但牙龈慢慢全给你磨没了。”
“错误二,刷牙用冷水。尤其冬天,冷水刺激牙神经,时间长了牙敏感。”
“错误三,牙膏用太多,泡沫多不等于干净,反而容易误导你以为刷干净了。”
“错误四,刷牙时间太久、频率太高。一天两次,一次两三分钟就够,没必要中午再补一遍。”
“错误五,刷牙前不漱口,牙缝里的大颗食物没清掉,反而容易把污垢刷得更深。”
李德水听得脸一阵青一阵白。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口腔模范生”,谁料竟是误区集合体。
他女儿当晚发了条朋友圈:“爸的牙不是老化,是被错的刷牙习惯‘熬死’了。”
这事在老李家的微信群里炸了锅。大姐李艳立马发语音:“我也天天早晚刷呀,还嚼槟榔,难怪这几年牙缝越变越大。”
小妹李芳也接话:“我妈之前也是,天天用牙签抠牙,后来牙全松了。结果医生说,抠牙不如冲牙。”
那晚,全家开了个“刷牙反思会”。李德水主动把家里的硬毛牙刷全换成了软毛的,又买了杯温水做晨起漱口用。
他每天按女儿教的方法,先用牙线,再用牙缝刷,最后轻柔地刷牙,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一周后,他的牙龈出血明显减少。两个月复查时,牙龈已经部分恢复。
小区里不少老头老太听了这事后,也跟着改。原来用牙粉的王婶说:“牙粉咯得我牙根都疼,这两年还真是误会它了。”
诊室医生给出建议:“55岁以上人群,牙齿和骨质一样开始自然退化。刷牙是门技术活,方法对比坚持更重要。”
他讲了一个例子:去年一个80岁老爷子,满口真牙,就是靠30年来坚持正确刷牙、不抽烟、不喝酒、不咀嚼硬物、定期洗牙,保养得跟50岁差不多。
“不是老了牙自然掉,是你平时做了多少毁牙的事。”
李德水听完那天,站在洗漱台前,看着镜子里那口半缺的牙,自己笑了出来。
“我还想活到80岁,得对得起这口牙。”
他现在不仅早晚刷牙更认真,还每半年去洗牙一次。邻居见他精神头越来越足,问他吃了啥补药。
他说:“我不吃补药,我‘补牙’。”
有一次,他坐在广场椅子上晒太阳,看到一对老夫妻。老头吃甘蔗牙咬不动,老太太从兜里掏出牙套递过去。老头戴上后咬了一口,牙套掉了。
老太太笑骂:“活了这么大年纪,就没学会怎么爱自己的牙。”
李德水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不是怕牙掉,是怕自己到那个岁数,还得靠假牙咀嚼生活的滋味。
真实案例太多,很多人意识到晚。一个牙不疼不代表没问题。李德水就是靠一次“花生咬牙”才彻底翻了醒。
医生说得透彻:“真正护牙,是把刷牙当修理活,而不是图个嘴里凉快。”
李德水如今常对小孙子说:“刷牙不怕苦,怕你刷错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
一口牙,吃的是饭,嚼的是生活。过了五十五,不能再靠年轻那一套糊弄。
保护牙齿,从今天晚上的这一次刷牙开始。用对方法,比吃多少营养品都重要。
老李这事,是真事,也是一面镜子。照照你,刷牙刷对了吗?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