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17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此次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以编钟上的铭文作为文献档案申报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共刻有铭文3755字,除少量为记事外,绝大多数是与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学理论,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文献。它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世界上没有同期类似音乐文献传世。
视频加载中...
“随州曾侯乙编钟”
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让曾经参与过考古发掘
以及编钟研究的几代人
都为之振奋
从1978年重见天日
到如今成为链接世界文明的桥梁
曾侯乙编钟背后藏着哪些故事?
华夏正声何以延续2400多年?
一起来看这背后的故事
↓↓↓
千年沉睡,守护者的永恒使命
1978年,曾侯乙编钟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发掘出土,震惊世界、举世瞩目,相继被冠以“稀世珍宝”“世界第八大奇迹”“震惊世界的地下音乐宝库”等称誉。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整的青铜乐器,编钟上3755字铭文,系统描述了规模宏大的乐音体系和乐音之间复杂的音程关系,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公元前5世纪声文对应的乐律档案文献。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原随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主任王新成介绍,曾侯乙墓四周以及上下方都有巨大的椁木紧紧包围,并且常年处于水下,隔绝了氧气,因此保存十分完好。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情景,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为了记录下当时曾侯乙编钟出土时的情景,王新成将曾侯乙编钟绘画成一幅素描图,并且加入了自己想象中曾国乐舞的场景。如今这幅作品,已经被创作成了多个文创产品,让曾侯乙编钟被更多人了解。
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时,随州文博事业一穷二白,没有专门机构,没有陈列展览条件。以曾侯乙墓发掘为转折点,开启了随州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一代代、一批批专家学者、文博工作者甘做国宝守护者,见证着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的保护、研究、传播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视频加载中...
天籁破土,三奏传世的文明强音
视频加载中...
这段珍贵的编钟原声采样,是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三个月,在中国建军节奏响的曲目《东方红》。这是曾侯乙编钟重见天日后第一次演奏,向世界展示了来自2400年前的声音。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的演奏彩排。穿黑色衣服的是当时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右边持棒敲钟者为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冯光生。资料照片
照片中,这位站在曾侯乙编钟右侧,拿起钟槌演奏的就是当年参与曾侯乙墓考古发掘的冯光生。时隔40多年,再次来到曾侯乙墓发掘遗址,他指着墙上的资料照片自豪地说,“中间拿着相机的年轻小伙儿就是我!”。
冯光生回忆,当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的音响是什么,后来轻轻敲了一下最上层的纽钟,产生了一个非常清亮的声音,像水滴那样晶莹剔透的音色,太震撼了!
2025年4月,冯光生在曾侯乙墓发掘遗址向记者介绍1978年编钟出土时的情景
经过清理检测,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被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这些编钟出土后很快就被修复并架了起来。
曾侯乙编钟出土40多年来,人们更多的是从体量、数量、工艺、声音等直觉角度赞美它。冯光生说,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1992年3月,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代表原件首次走出国门,到日本展示。冯光生回忆,50天有15万人到现场倾听编钟音乐,最多的一天有1万人,水泄不通,编钟的魅力一下子“跨出”国界。
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仅演奏过3次。1978年出土后三个月,恰逢建军节,千年之音,横空出世,一曲和声《东方红》让世界震惊;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二次被奏响,各国驻华使节为之倾倒;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象征“国之正音”的编钟再次令全球瞩目。
20世纪90年代,武汉音乐学院的谭军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声学室合作,对编钟进行录音采样,然后进行频谱分析。经过联合攻关,谭军设计的击槌形成了“仿古”和“异形”两种形状,这让编钟的演奏迈上新台阶。
同样致力于编钟音乐研究和传承的,还有编钟研究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几十年间,他带着编钟和自己的学生演奏团,走遍了十多个国家。李幼平教授引用了学界的评价,“2400年前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十二平均律的概念,击破了‘十二律’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说法,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这一次随州曾侯乙编钟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记忆。”
一钟双音,解码先秦的声学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独一无二还体现在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一钟双音”设计上,这在世界音乐史上绝无仅有,2400年前的工匠们在同一钟体上创造出两个相差三度的音高。这种调音技术的精度令人惊叹,经现代测音,编钟的音律误差均控制在5音分以内,达到了现代专业乐器的水准。
视频加载中...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正在为庆祝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排练全新曲目。编钟乐团负责人罗乐表示,敲击编钟便能发出优美的和声,这也让编钟演奏有了无限可能。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负责人罗乐向记者介绍编钟的一钟双音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堪称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奇迹。编钟钟体和钟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极其精美。更令人惊叹的是,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实际上是橙黄色。
《中国考古大会》对曾侯乙编钟进行的复原图
曾侯乙编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直到1990年,随州市博物馆馆员项绍清成功仿制出演奏类编钟。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包含冶炼、铸造、美工等160多项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绍清也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项绍清向记者介绍他铸造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
项绍清介绍,铸造编钟最难的便是调音。钟体像两个瓦片扣合在一起的“合瓦式”形状造就了独特的“一钟双音”,强大的青铜铸造技术,以及工匠通过耳测听音不断用锐石对钟坯内壁进行打磨,保证了每个编钟都发音精准、音色完美。
和合之音,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
出土40多年间,这穿越千年的“国家宝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频频现身国际舞台,仿制的曾侯乙编钟被作为国礼赠予众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音乐,就是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民歌《茉莉花》。
2016年1月,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广场,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2400多年历史的编钟与3400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石柱“金石和鸣”,惊艳全场。
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赴德国汉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当地时间7月5日晚,大型古典乐舞《编钟乐舞》在柏林亮相,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在湖北省博物馆共同欣赏曾侯乙编钟之美。
据不完全统计,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出访和出演已涉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10亿多人次通过各种途径领略了曾侯乙编钟的风采。
今日
这青铜之音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
更是时代的强音
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钟声铿锵
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的敬畏
对传承的坚守、对未来的宣言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