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说一周只干一小时,网友却慌了,技术真能替我们养老吗?

昨天刘强东在互联网大会上讲了一句话,他说未来员工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小时,这话刚出来就上了热搜,没过几个小时,评论区风向变了,大家没有感到兴奋,反而开始担心起来,有人问没活干怎么挣钱,有人觉得这是变相裁员,有人说画饼谁都会,技术进步的好处摆在面前,普通人第一反应不是期待,是怕自己的饭碗保不住。

他并不是随口说说,京东在北京的分拣中心里,九成工作已经交给机器人完成,无人卡车累计行驶几万公里,明年四月即将启动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就连最后送货上门的环节,也能让机器人自己开门、进屋、放下物品,这并非科幻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他的目标非常实际:五年内把物流成本从GDP的14.8%降到10%以下,节省下来的资金能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再投入研发,员工工资也能提高,消费自然随之活跃起来——整个逻辑十分顺畅。

但很多人没注意到他说的另一个点,要对靠技术暴富的企业收百分之九十的暴利税,这笔钱专门用来补养老和教育,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关键,不是只让机器干活,还要让人享受到红利,可惜媒体基本没提这回事,大家光盯着“一小时”看,忽略了背后想搭的那个分配框架,我觉得这件事比“一小时”本身更重要,因为光有技术,没有财富再分配,社会只会变得更分裂。

老百姓还在加班干活,他们没看到996消失,又来了007,AI先顶掉的是客服、文员、仓库管理员这些岗位,老板可不会被替代,到了35岁就被优化掉,简历投出去也没消息,这才是普通人的日常,你跟一个担心下个月房租的人说以后能做艺术、搞情感服务,人家只会觉得这话太不实际,技术再好,没变成自己兜里的钱,谁会相信。

企业总在强调生产关系的升级,希望员工去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但普通人每天操心的是社保能不能交上、房贷怎么还、孩子的学费从哪里来,双方的想法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大家的步调差得太远,技术跑得飞快,制度却跟不上,人心更追不上,信任就这样一点点被磨掉了,我身边很多朋友一听说“机器人要上岗”,第一反应都是担心自己会失业,而不是想着终于能轻松一点了。

京东推出的无人物流,确实会影响到两百万快递员的工作,新出现的岗位像远程监控和机器人维修,还没形成足够规模,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试点机器人税,中国这边还没有相关政策,政策没跟上,人们的焦虑就自己蔓延开来,没人清楚这个过渡阶段该怎么度过,也没人敢确定明天会不会变得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很少人提,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会突破3亿,机器人可以送快递,但照顾老人这件事它们做不来,家政、护工和社区服务这些工作需求越来越大,刘强东说过“人文服务岗位会爆发”,这话听着挺好,可那些被替代的人能不能转过去还是未知数,技术能否填补人口结构的变化现在仍然存疑,我认为这不只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社会有没有做好准备。

技术确实能够解放人力,但解放之后人该做什么呢,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意工作者,也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提供足够的新岗位来接纳被淘汰的人,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效率,而是一种缓冲机制,刘强东提出的愿景本身没错,但在实际落实时需要有人来兜底,否则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红利,多数人的噩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科技   网友   技术   刘强   机器人   工作   岗位   普通人   这话   担心   红利   企业   这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