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越南商界曾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张美兰。她从一个小商贩,混成全国最有钱的女富豪,后来却因掏空银行被判死刑。当所有人都以为一锤定音,她突然说出愿捐554亿,只求留命一条。戏剧转折,一桩空前案件就这样反转了。
1992年,万盛发公司刚成立那会,没人觉得会出大事。街头巷尾的房地产热刚起步,张美兰踩准节奏,第一桶金来自胡志明市一条旧街改造。她不是本地权贵,也没什么文化,靠的是大胆、肯砸钱。别人做楼盘,她包整条街,顺手捆着做商场酒店,搞得像“城市中心二次开发”。
生意越做越大,她用一套自己发明的“圈地+高评估+银行贷款”模式,把自己包装成地产巨头。不靠融资靠“关系贷”,短短十年间,控制数百块地皮,遍布越南南部。一线城市几乎每个区都有她的影子。名下商场酒店遍地,甚至还有高端学校和医院。用本地媒体的话说,“越南的地皮半边在她名下。”
但她不是靠买卖赚钱,而是靠抵押。通过掌控数十家空壳公司,她绕开审批限制,把这些公司法人变来变去,统一控制在家族旗下,套用名义贷款、重复抵押、虚高评估。做得最狠的时候,一块地用不同名义贷三次,数额高达数千亿越南盾。银行审查根本追不上她的动作,资产负债表早就穿孔。
2012年开始,她将手伸进西贡商业银行(SCB)。一开始只是拉关系,后来通过股东代表入股,层层渗透,不声不响间拿下绝对控股。她把自己和信得过的人全塞进董事会、监事会,从放贷到项目审批都一手掌控。银行名义独立,实则已成私人提款机。
谁都知道SCB是越南前五大银行之一,掌握它就能撬动全国资金链。而她不仅掌控,还大量违规放贷给自己旗下空壳公司,再以炒作地价和虚假盈利来“美化”资产,一边贷钱一边转走。
她没有止步于一地一城,而是将资金渗入全国多个项目,包括港口、物流、电力和金融衍生品。政策出台之前拿地、批文到手之前融资、市价还没变就出手转卖。她成了越南资本圈里的“神算子”。
到2018年时,她的财富已难估算,最保守的统计也超过10亿美元,不少本地媒体称她为“越南女巴菲特”。更关键是,她和不少地方高官有密切联系,家族成员多为商会骨干、政策顾问。看上去,她已经站到了权力与资本的顶点。
表面光鲜,里头却千疮百孔。资产越做越大,债务也越滚越重。靠短期拆借周转的模型,撑不久。内部开始有人怀疑账面问题,风声走漏得越来越快。
直到2022年,一纸调查令打破平静。
2022年10月,越南国家反腐机构联合财政部、公安部、央行展开突袭调查,目标正是西贡商业银行。张美兰旗下公司贷款总额惊人,账目严重不符,有大规模违规资金流动迹象。
审计结果让办案组傻了眼:以她为核心控制的“企业网络”多达1053个账户,涉及400多个公司主体,贷款金额高达43.6万亿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1280亿元。这些钱并未用于实际项目,大量被用于归还旧债、维持高端生活,或通过地下渠道转移。
不仅如此,张美兰还向多名金融监管高层行贿,确保监管通道“安静”,金额累计超过3亿美元。她名下名车30多辆,私人别墅和岛屿超过十处,收藏品更是遍布海外。不少豪宅内部装修使用纯金材料,壁画出自国际名画家,生活之奢华已近夸张。
调查进展迅速,2024年3月案件正式进入审理阶段。庭审过程极其罕见地对公众开放,引发全越高度关注。检方指出,她是金融诈骗链条的核心人物,非法操控银行资金超过43.6万亿盾,系统性诈骗,涉及违规放贷、洗钱、贿赂等13项罪名。
2024年4月11日,胡志明市人民法院宣判——张美兰被判死刑。庭上,她提出愿将所剩全部资产捐出,用于国家基础建设和银行亏空弥补,总计约77亿美元,换取死刑减免。但法院并未当场作出回应,只将此请求列入审理记录。
舆论沸腾,有人喊她罪有应得,也有人觉得应该重罚轻判,让她活着把钱还清。越南反腐机构一边推进执行,一边面对来自社会的复杂压力。案件并未立刻执行死刑,而是进入死缓观察阶段,为后续政策变动留下空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5年初,越南国会开始讨论废除贪污类死刑。有人说是为她铺路,有人说是制度改革。就在6月25日,越南国会正式通过修法条款,明确自7月1日起废除包括贪污在内的8类死刑,张美兰案件正式适用。
法理角度,她死刑即时转为无期。她的律师宣布,“当事人感到极大宽慰”,并表示将继续配合资产处置。
舆论再次热议:钱留下了,人也留下了。买命是否可行?这是法律变革的胜利,还是富人逃避极刑的漏洞?
捐出554亿人民币,只求免死一命,这不是商战剧里的人设,而是真实上演在越南法庭上的一幕。张美兰在庭审阶段开口提议,愿意把名下大部分资产交由国家监管处理,以求宽恕。
乍听像是狡诈之人临死前的买命交易,实际上这份提议并不简单。554亿的估值,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越南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联合估价公司对她持股资产、土地、商业地产、企业股份、海外账户和藏品的综合核算后提出的数字。大部分集中在地产、银行股权以及海外基金账户,若能顺利追缴和变现,确实能补上银行系统的巨大窟窿。
司法部门没有立刻回应,但没有关上门。2024年底,一份名为《资产转移计划》的内部文书浮出水面,明确提出三类资产将进入国家管理:一是她控制的地产项目,由财政部接管;二是股份型企业股权,经由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托管;三是境外账户,通过国际司法合作寻求返还。
问题在于,账面数字和实际能收回的金额之间,有极大不确定性。其中大量资产因评估价虚高、抵押链重复、产权归属模糊而无法立刻清算。一部分海外资产早被移转他人名下,司法追索难度极大。
而最棘手的是,她“买命”言论所引发的社会情绪波动。越南一向以铁腕反腐著称,此案本是震慑信号。如今却因巨额资产让死刑暂缓,反而让人觉得“钱能通神”。坊间议论四起,网络舆情迅速发酵,甚至一度演化为是否该设“富人特赦机制”的全民大辩论。
越南国会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有代表主张按照“以财赎罪”的路径,对特殊案件可以变通处理,只要能补回巨额损失,是对社会有益。但也有强硬派质疑:若一味给高额资产案犯以逃生机会,那普通人是否会感到失去公平?刑法的震慑作用是否会因此弱化?
就在这种舆情博弈中,一份刑法修正草案悄然进入审议程序。内容包括取消部分经济类罪名的死刑适用,转为重刑或无期,并引入“重大资产返还可酌情减刑”的补充条款。没有明说是为张美兰准备,但所有人都看得出影子。
2025年6月25日,国会正式通过修改。自7月1日起,贪污、行贿、洗钱等八类罪名不再适用死刑。这意味着,她的案件依法不再符合执行死刑的法律条件。
同一天,张美兰的律师宣布,死刑已被正式更改为无期徒刑,资产返还协议仍在执行中。法院发布文件确认:案件性质极为严重,但在新法适用范围内,依法予以减轻。张美兰本人将在狱中服刑,其捐献资产将陆续交由国家接收。
此举再次引爆舆论,赞成者称国家收回损失、保住经济命脉;反对者痛批法律被有钱人操控。越南司法机关迅速回应:本次适用新法,不针对个人,而是政策调整下的普遍性处理,绝非个例豁免。
这场风波就此告一段落。张美兰没有走上刑场,也没能全身而退。她交出的,不只是几百亿资产,还有一个国家在金融治理与法制尺度上的一次巨大拉锯。
张美兰活下来了,但从监狱里望出去的风景,并不光鲜。她虽改判无期,表面上保住性命,实际所处局面并不好过。
判决生效后,她被移送至越南南部的一所特殊重刑监狱,单人关押,不得接触其他服刑人员。饮食、通信、走动时间皆受限,不能使用任何电子设备。甚至对外的家书也需经三重审查,确保不带出关键信息。
监狱之外,资产处置工作进入最繁复阶段。估值554亿,是账面数字,实际变现要经过法律清算、评估修复、权属确认等诸多环节。据越南金融监督署估算,预计能收回不到400亿,而且周期长、障碍多。
其中约150亿涉及海外基金和公司,分布在新加坡、香港及开曼群岛。这部分资产追回需通过国际法律程序,至少3年起步,且部分属多层控股结构,责任主体难以追索。即使追回,也需经过越南法院判定归属。
还有部分土地和项目已处于停工、烂尾状态,短期难以产生收益。一些抵押重复的商业地产,法院在拍卖时屡次流拍,主要是权属不清、租赁期过短、评估价严重虚高。银行系统面对这些资产,一度陷入“吃不下、卖不出”的尴尬。
而名誉上的损失更加彻底。张美兰名下所有公司全部摘牌,原来挂名的“越南首富”、“地产女王”、“银行幕后人”统统撤销,原本合作的上市公司也急切与其切割。公众信任荡然无存,她被定性为金融秩序破坏者、反腐典型案例头号对象。
舆论仍然不依不饶。一方面质疑资产追回过慢,另一方面不满其未承担肉体惩罚。越南官方虽做出回应,但社会压力始终未散。
反过来看国家层面,张美兰案推动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越南开始重新梳理银行风控与企业审查制度。信贷审批趋严,地方项目融资标准提高,大量挂名董事制度被清除。越南央行启动银行高风险账户核查行动,全国范围内封堵空壳公司达两千多家。
这起案件留下的教训极深:巨额财富未必能保命,制度缺口也可能因个案而填补。张美兰用生命的边缘换来一次司法转身,也推动越南在法治与反腐机制上的一小步前进。
至于她本人,在狱中面对的将是无尽的岁月与社会的彻底背弃。那554亿的数字,无论兑付到哪一步,都已成历史注脚。人活着,但她那张光鲜亮丽的名片,早已在法庭敲下死刑那一刻,被现实撕得粉碎。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