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0年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活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促进了人口、商品、金银和信息的全球流通。香料、茶叶、咖啡、橡胶、棉花和烟草等商品不仅重塑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还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商业作物的分布。港口城市成为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推动了城市的繁荣。这些城市通过密集的航道连接,形成了“海洋帝国”模式,为现代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2、“海洋帝国”可以从西班牙帝国开启的大航海时代说起。西班牙进入新世界后,先在中美洲岛屿建立据点,随后深入美洲内陆建立城市,这些城市不同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港城市,主要用于拓展腹地、统治和开采资源。
3、例如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因银矿兴起,曾是美洲最大城市之一,白银供应西班牙全球市场。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是重要的银矿出口港,1565年起成为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大帆船贸易的枢纽,连接亚洲和美洲。大帆船运载亚洲货物到美洲,换取白银返航,部分货物经巴拿马运往欧洲。明朝隆庆开关后,漳州月港成为太平洋贸易的重要环节。
4、西班牙人与荷兰、英国等海洋帝国在扩张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西班牙注重内陆领土占领和城市建设,而荷兰、英国则以控制海岸港口和航线为主,避免高成本的内陆治理。这种差异源于财政模式不同——大陆帝国依赖土地税收,海洋帝国则通过贸易垄断获利。
5、至于和西班牙同时起步的葡萄牙,虽然它在美洲的拓展类似于西班牙,占了巴西这一大片土地,但在欧亚大陆却率先开启了海洋帝国的路线。它不单单是控制印度洋沿岸的一连串据点,而且还试图垄断印度洋贸易通道(如封锁传统香料路线,强制使用好望角航道)。
6、问题是,除了葡萄牙人,后来的荷兰、英国、法国甚至德国和瑞典也都想要在大海上分一杯羹,于是就有了激烈的竞争甚至战争。这催生了国际规则需求。例如1603年荷兰劫船事件引发法律争议,格劳秀斯借此撰写《海洋自由论》,奠定现代海洋法与国际法基础。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依赖于此类规则,以确保跨文化市场的有效运作。
7、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母港作为航线起点,不仅塑造了现代都市雏形,还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形成。以澳门为例,其城市规划(如“直街”“前地”和堂区结构)深受葡萄牙里斯本影响,类似特征也见于果阿和非洲殖民城市——均设港口、分上下城(上城为统治区,下城为贸易区)。
8、里斯本作为航海中心,贝伦塔和发现者纪念碑见证了其航海历史。16世纪因香料贸易暴富的葡萄牙王室大兴建设,码头区的矩形广场和“新大街”汇聚全球商品与人群,使里斯本成为繁华的国际都市。这种殖民城市模式通过贸易网络扩散,形成了跨洲际的相似城市基因。
9、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依赖王权,里斯本的繁荣不完全由市场力量推动。相比之下,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发展更市场化。1644年明朝灭亡的消息在1650年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印刷品传播,成为早期全球新闻事件。荷兰人关注这一消息,因为中国动荡会影响瓷器、家具木材、香辛料等国际贸易,进而波及商人、股票持有者、港口工人等各行各业。
10、四百年前的阿姆斯特丹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先驱角色,其独特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作为信息流通中心,依托发达的出版印刷业和全球贸易网络,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资讯最发达的城市。新教信仰、缺乏专制王权及宽松的审查制度,促成了政治、市场、科技信息的自由传播,巩固了其海上霸权优势。
11、另一方面作为资本运作枢纽,1602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全球首个股票交易所,公开自由的股票与期货交易吸引了全欧资本,推动商人融入全球市场。信息与资本的双重流动,使阿姆斯特丹成为早期全球化的首个国际都会,为后世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奠定雏形。
12、荷兰人于1619年在爪哇岛建立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作为亚洲总部。该城为殖民堡垒型城市,荷兰人、亚洲基督徒和中国华人共同生活在城墙内,由当地奴隶服务。荷兰人将马来人集中安置在不同村庄,必要时征召入伍。城市复制了荷兰的市政制度,华人享有较大自治权,设有中国公堂、寺庙等机构,形成荷中混合风格。
13、荷兰学者包乐史的著作《看得见的城市》探讨了巴达维亚、广州和长崎的贸易关系。荷兰人还在台南建热兰遮城,在越南会安、东京(今河内)及泰国阿瑜陀耶设立商业据点,并在日本长崎的出岛建立贸易会馆,强化亚洲贸易网络。
14、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并非简单的跨洋双向运输,区域性港口间的贸易同样重要。例如巨港、井里汶、北大年等港口不仅转运烟草、棉花等商品到欧洲和中国,还承担区域内稻米、奴隶等物资的集散,甚至存在海参等特色商品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如望加锡连接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域)。
15、参与贸易的商人群体并非以欧洲人为主。阿拉伯人、印度人、华人等早已活跃于印度洋和东南亚,亚美尼亚人(如香港九龙仓创始人遮打爵士)、琉球人、武吉士人等也在区域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16、欧洲殖民者并非完全主导贸易发展。面对强大政权(如日本限制荷兰人活动于长崎出岛),欧洲人需妥协合作;部分地方(如波斯阿拔斯港、泰国阿瑜陀耶)甚至主动接纳多国商人,形成高度国际化的贸易中心。阿瑜陀耶更出现多民族混居、外国人担任要职的现象(如日本禁卫军、法国财政大臣、希腊宰相)。
17、当然,在这段漫长的期间,各个区域枢纽和大小港市,以及它们所组成的贸易网络,也都难免要受到时势的影响。例如,1683年清朝解除私人贸易禁令后,巴达维亚成为中国与欧洲贸易的重要中转站,荷兰商人从中获利丰厚。然而,由于过度依赖中国贸易,1717年康熙再次颁布贸易禁令时,巴达维亚遭受重创。到1754年,随着广州成为清政府的外贸垄断地,荷兰东印度公司绕开巴达维亚,直接通过马六甲海峡进行欧亚贸易,导致巴达维亚最终衰落。
18、1626年,荷兰人以低价从印第安人手中购得北美哈德逊河口的曼哈顿岛,后在此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成为殖民地中心。该地因毛皮贸易(尤其是高价的海狸皮)繁荣,吸引大量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前来。
19、17世纪,英国结束内战后积极扩张殖民地,与荷兰争夺北美。1606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宣称北纬34°至45°的北美土地归其所有,并在弗吉尼亚建立詹姆斯敦。后来英国夺取曼哈顿岛,将其更名为“新约克”(纽约)。英国在美洲逐步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殖民霸主,但18世纪后期因美国独立战争被迫将重心转向亚洲。
20、16-17世纪的世界经济网络催生了一批商业港口城市,推动早期全球化。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新兴帝国通过殖民扩张攫取资源,从海洋帝国转向海陆帝国,加剧彼此竞争。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