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涯,都离不开“家庭作业”这一伙伴;而“陪写作业”,也是诸多家庭重要的生活场景。书桌前,既藏着家长的期待,也映着孩子的需求。这一互动,可能成为增进情感的纽带、发展能力的桥梁,也可能沦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能否自觉、独立完成作业,是孩子们要经受的考验;在“陪伴”与“放手”间找对方向,则是家长们的课题。本期,我们邀请到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教师刘娟,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协作等角度,为家长解答“陪不陪”“怎么陪”的困惑。

核心原则
“陪”的终极目标,是“不陪”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提及陪写作业,不少家长直呼“头大”。三年级学生家长叶女士无奈地表示,孩子平时爱运动、懂礼貌,还会主动做家务,可一到写作业时就左顾右盼、小动作不停,“不盯着他,能拖到深夜;好好说没用,得吼着才听话。”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刘娟指出,关键在于孩子尚未建立学习自主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低段是习惯启蒙期,孩子刚接触作业规则,需要家长引导其明确‘先写作业再玩耍’‘字迹工整’‘坐姿端正’等基础要求。”她表示,这一阶段家长可以适当陪伴,通过以身作则、温和引导、及时鼓励等方式,让孩子逐渐做到“心中有规范,对自己有要求”。
等孩子进入小学中高段,家长则需逐渐“退出”作业现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陪不陪、陪到几岁,要结合孩子的能力发展情况来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刘娟说。
不少孩子说“不喜欢、不需要家长陪写作业”,觉得这是“不信任”,还会带来压力与干扰。刘娟建议,对“能自主规划时间”“遇到难题先自己思考”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放手”,不必时刻“盯梢”孩子的进度,可以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孩子分心时做适当提醒即可;若不确定孩子的需求,不妨主动询问。
“给予孩子信任,他们或许能做得更好。”刘娟说,家长多些耐心、少些催促,孩子做作业可能更高效;亲子间的良好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关键。家长不妨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家的解决方案。

陪伴升级
从“盯作业”到“养能力”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并非“守着孩子写完”那么简单。刘娟指出,陪写作业的核心是“培养长期学习能力”,而非追求“短期作业完成度”。她建议家长,从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入手,给予孩子科学引导。
首先,帮助孩子建立完成作业的“自主流程”。家长应让孩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比如,家长可以帮助一年级识字少的孩子列“任务清单”,而非仅口头告诉他们,让孩子每完成一项就打钩,培养“任务感”;家长需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与他们“约定流程”,比如:“我们先花5分钟把今天学的生字过一遍,再开始写作业,写完后读题检查,好吗?”;让孩子自己决定“何时写”,不用强迫他们“回家就写作业”,可以先写完作业再玩,也可以先休息再写,但要约定好时间,让孩子在相对自由中实现自我驱动。
刘娟特别提醒:“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不要频繁送水或催促,这样反而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如果发现孩子分心、走神,可以轻声提醒。”
其次,培养“学习品质”,帮孩子学会“主动思考”。遇到难题时,孩子容易出现焦虑、畏难等情绪,此时家长不要质问“为什么不会”,或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安抚、鼓励孩子,协助孩子拆解问题。比如,数学题“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现在有几个”,可以用积木演示,帮助孩子理解“加法”的意义。
“家长的耐心引导,能给孩子解决难题的勇气。”刘娟说,检查作业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当主角”,不直接帮孩子圈出错题,而是引导他们自查,对自己的作业质量负责。可以先根据“任务清单”确定是否完成;再和昨天的作业完成情况比较,看书写是否进步。“家长需重点关注老师批改后的作业,和孩子一起讨论错题为什么错、当时怎么想的、老师评讲后是否听懂等,帮孩子复盘。”

家校携手
让作业真正成为“成长载体”
家长纠结家庭作业“陪不陪”“怎么陪”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作业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刘娟指出,家庭作业是“知识内化的桥梁”,孩子在课堂上听懂知识后,需通过作业练习,才能真正“把老师讲的变成自己会的”。因此,家长不用过度追求作业的“正确率”,更要关注“孩子是否能独立回忆、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同时,写作业的过程,也是锻炼“时间管理、抗挫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刘娟表示,把作业当作“能力培养的载体”,比“多做对一道题”更有意义。
“孩子写作业时频繁出错、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课堂没吃透’‘习惯需调整’的信号。”刘娟建议,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问题后,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应及时向老师“精准反馈”。家长可以从“情绪或态度问题”“习惯或方法问题”“知识盲区信号”三方面向老师反馈。沟通中,重点表达发现的问题是什么,不做概括与评价,如“孩子计算太粗心”,而是描述所观察到的具体行为,说明自己的困惑与求助方向。如,“我发现孩子做数学计算题时,总是不打草稿直接写答案,错误较多,想确认下这个阶段是否需要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我好在家配合。”
“老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与延伸课堂知识、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家校双向反馈学情,理解这一点,才能避免陷入‘任务式打卡’‘只盯完成度’的误区。”刘娟表示,陪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的任务是“收集孩子作业困难的非知识性线索”,而非教会孩子具体的知识点,应避免和老师的讲法产生冲突,或掩盖孩子在家中的真实学情。
同时,家长应做学习的“环境营造者”与“情感支持者”。帮助孩子固定写作业的时间和地点,提前收走玩具、手机等干扰物;在孩子表现出烦躁时,安抚他“休息5分钟再继续”;当孩子在规划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时,及时表扬他,用接纳和鼓励帮孩子建立对作业的积极态度。
“家校各司其职,家长留心‘过程表现’,老师解决‘知识问题’,才能让作业真正助力孩子成长,让陪写作业不再是亲子矛盾的导火索,而是孩子进步的助推器。”刘娟说。
文 | 本报记者 马晓冰
图 |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 | 向颖 实习生 郑婷婷
校对:郭路路 | 审核:杜蕾 | 终审:倪秀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