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小国:派80人打仗,回来竟多1人?这场战争到底有多离谱

如果有一天,你听说某个国家派了80个士兵上战场,打完仗回来一数——81人!你一定会觉得要么是编故事的人疯了,要么是上帝在人类战争史上开了个黑色玩笑。


但这事儿真真切切发生在1866年的欧洲,主角是如今人均GDP世界第二的“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

更离谱的是,这群士兵不仅带回来一个“编外人员”,还全程零伤亡、零战斗、零伤亡。他们甚至在战场上煮咖啡、吃香肠,把打仗变成了一场跨国露营。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藏在阿尔卑斯山里的弹丸小国,如何用最佛系的方式,打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匪夷所思的“躺赢局”。

一、“被迫营业”的参战国:我们真的不想打啊!

1866年夏天,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邦联领导权大打出手。

夹在两大强国之间的列支敦士登,国土面积只有16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朝阳区),全国人口不到8000人,却被奥地利硬塞进“德意志邦联”参战名单。

当维也纳发来征兵令时,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二世气得直拍桌子:“我们全国军队就80个人!这仗怎么打?”

更魔幻的是,这80名士兵里有一半是临时征召的公务员、邮差和钟表匠,平均身高不足1米6——因为全国成年男性普遍营养不良。

据王室档案记载,出征前的军事会议上,指挥官菲利普伯爵提出了三个灵魂问题:

1. 要不要带子弹?(最后决定带20发/人,但要求“尽量别开枪”)

2. 遇到敌军怎么办?(全员举白旗高喊“我们是中立国!”)

3. 在战场怎么吃饭?(专门配备3名厨师,携带200公斤香肠和80升葡萄酒)

这支“旅游观光团”式的军队,在7月12日清晨含泪告别家人时,民众送的既不是武器也不是护身符,而是成筐的奶酪和毛毯——毕竟阿尔卑斯山区的夏天,晚上也只有5℃。


二、战场迷惑行为大赏:打仗不如野炊

1. 史上最安全的前线:每天看敌军放风筝**

列支敦士登军队被派往蒂罗尔地区驻守,对面是意大利军队。

但双方很快达成默契:意大利人每天上午10点准时放风筝,列支敦士登士兵下午3点集体喝咖啡,偶尔互相挥挥手打招呼。

有个叫汉斯的士兵在日记里写道:“对面的意大利佬今天送过来一篮子番茄,我们回赠了半只烤乳猪。中尉警告我们别吃太多,说敌军可能在食物里下毒——但这么香的毒药,我愿意每天中三次!”

8月11日停战前夜,列支敦士登军队接到撤退命令。清点人数时,军需官突然发现队伍里多了个穿奥地利军装的大胡子。

原来这是名迷路的奥地利联络官,他在阿尔卑斯山里转了三天,饿得眼冒金星时闻到列支敦士登营地的烤香肠味,跟着香气就混进了队伍。

指挥官看着这个“战利品”,苦笑着对士兵们说:“咱们带他回国吧,要不然奥地利人又要说我们谎报军情了。”


三、战争经济学:亏本买卖做成理财产品

这场为期30天的“武装郊游”,列支敦士登军费总开支是20万金币。但回国后他们干了件惊掉下巴的事——把没用的子弹和绷带卖给瑞士军队,转手赚回200金币。

更绝的是,士兵们把战场上和意大利人交换的番茄种子带回国,培育出阿尔卑斯山首个温室番茄品种。

战后,列支敦士登大公还跑到维也纳哭穷:“我们军队都穷得穿补丁袜子了,求求你们别再拉我们进联盟了!”

奥地利碍于面子,1868年正式承认其中立国地位。如今列支敦士登军队只剩110人,却靠着中立政策闷声发大财,人均GDP高达18万美元。

04

当大国们忙着秀肌肉时,列支敦士登悟出了终极生存法则:

全国GDP的1%用于国防(主要买保险);1866年后宣布“永不参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开放边境收留难民,反而赚足国际口碑

这种“苟住就能赢”的哲学,让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毫发无损,甚至靠卖邮票给战俘营发了横财。

回看这场“80+1”的战争,列支敦士登用最不正经的方式,诠释了最正经的生存智慧。

当全世界都在卷武力、卷霸权时,有人选择卷烤肉技术、卷跨国交友、卷如何把枪管当香肠冷藏柜。

下次再有人问你“小国怎么在大国博弈中生存”,就把这个故事甩给他:“学学列支敦士登,打仗都能打出人口正增长,这操作不值得双击66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列支敦士登   阿尔卑斯   德意志   维也纳   奥地利   邦联   奇葩   敌军   小国   香肠   离谱   士兵   军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