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发热、关节痛、皮疹的三联征为其典型的临床特征。
图源:佛山新闻
基孔肯雅热皮疹常在发热后2-5天出现,形态多为红色斑丘疹,主要出现在躯干和四肢,也可能累及面部、手掌和脚掌,常皮疹多伴瘙痒不适,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
基孔肯雅热属于中医“温病”、“疫疹”范畴,其皮疹主要由湿热疫毒或风热疫毒蕴于肌肤,外发皮表所致。
中医外治原则以清热透邪、解毒利湿、凉血消疹、疏风止痒为主,采用中药溻渍、药浴多种方式清热解毒止痒效佳。
一、中药溻渍/冷湿敷
【适用阶段】
皮疹初起,色红、灼热、肿胀明显,或有水疱倾向时。
【作用】
快速降温、清热消肿、收敛燥湿、缓解灼痛瘙痒。
【常用基础方】
马齿苋30g,黄柏15g,苦参15g,生地榆15g,野菊花15g。
热毒炽盛(疹色鲜红灼热):在常用基础方上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生石膏30g(先煎取汁)。
湿热偏重(皮疹肿胀、渗液倾向):在常用基础方上加土茯苓2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
瘙痒剧烈:在常用基础方上加蛇床子10g(注意浓度,防刺激),徐长卿15g。
【操作方法】
1. 将药物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1500-2000ml,煮沸后文火煎煮15-20分钟。
2. 滤出药液,待药液完全冷却至室温或略低于室温(约10-20℃)。(严禁使用温热的药液敷于急性炎症皮疹上)。
3. 用6-8层无菌纱布或干净小毛巾浸透冷却药液,拧至不滴水(以湿润但不流淌为度)。
4. 平整敷贴于皮疹密集处,保持纱布湿润(可随时添加冷药液)。每次敷15-20分钟,每日2-4次。
【注意事项】
严格保持药液低温(可放冰箱冷藏备用,用时取出);敷料需清洁;皮疹如有明显破溃糜烂需慎用。
二、中药药浴/淋洗
【适用阶段】
皮疹泛发全身,瘙痒明显,但无大面积破溃时。
【作用】
全身性清热祛湿、解毒止痒、透发疹邪。
【常用方药】
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芩15g,苦参20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丹皮15g,赤芍15g,生甘草10g。
【操作方法】
1. 将药物放入大锅或浴桶中,加水3000-5000ml,煮沸后文火煎煮20-30分钟。
2. 滤出药液,倒入浴盆或浴桶中,加入适量温水,调整水温至温热偏凉(约35-38℃),以感觉舒适、不刺激皮肤为度。切忌水温过高!
3. 患者全身或局部(如四肢)浸泡或淋洗10-15分钟。浸泡后用清水稍冲(或不冲),毛巾轻轻沾干。
4. 每日1次,疗程视皮疹情况而定。
【注意事项】
水温过热会加重炎症和瘙痒;体弱、年老、心功能不全者需谨慎,时间不宜过长;浴后皮肤干燥者可薄涂无刺激保湿剂;有开放性伤口或严重感染时禁用。
三、地肤子洗剂(广中医三院协定方)
【组成】 地肤子、黄柏、荆芥、大黄、白鲜皮等。
【作用】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使用方法】
地肤子洗剂为本院自制协定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之功,并经过粉碎研磨工艺,制成中药药包,无须熬煮,使用开水浸泡即可。
本品既可适用于全身药浴、淋洗,亦可用于溻渍、冷湿敷。
基孔肯雅热皮疹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均可使用,止痒效果显著,有助于皮疹消退。
中医针对基孔肯雅热皮疹外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痒”为核心,安全、有效的外治能显著缓解患者痛苦,促进皮疹消退。
但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并与内治法相结合,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并发症。
重要提示: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出现基孔肯雅热症状(尤其是高热、严重关节痛和皮疹),请务必立即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中医治疗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