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A股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一家名为“成飞集成”的公司,因名字中带着“成飞”二字,被游资包装成“军工龙头”,股价9天暴涨135%,市值冲上141亿元。荒诞的是,这家公司96.91%的收入来自汽车模具和零部件,最大客户是特斯拉,而所谓的“军工业务”——航空零部件加工,仅占营收的1.74%,且连续两年亏损。
更讽刺的是,真正的军工霸主中航成飞——歼-20隐身战机、歼-10CE出口型号的唯一制造商,一季度手握242亿元军贸订单,同期股价涨幅却仅有47%。这场资本闹剧背后,是散户的狂热、游资的操纵,更是市场对“大国重器”价值的严重误判。
1. 实战检验的军贸之王
当印巴冲突中歼-10CE击落法国“阵风”战机的消息传出,中航成飞的国际订单瞬间暴增。巴基斯坦紧急追加40架歼-10CE,埃及、沙特等国进入采购谈判。军贸业务的毛利率高达35%,远超国内军品的11%,2025年军贸收入或突破百亿,成为全球军火市场的“中国名片”。
2. 六代机与无人机的“技术垄断”
中航成飞的车间里,歼-20年产能已达48架,六代机(代号歼-36)进入工程验证阶段,其等离子隐身技术领先美国F-35至少一代。而在低空经济赛道,翼龙无人机年产200架,占据全球18%的市场份额,中东客户订单占比超过55%。政策红利与实战需求叠加,无人机业务正催生千亿级增量市场。
3. 资产证券化的唯一赢家
2023年,中航成飞通过重组注入174亿元优质资产,成为中航工业旗下唯一整机制造上市平台。2025年营收目标800亿元,较当前2334亿元市值,估值仅为3倍市销率,低于洛克希德·马丁的4.1倍。这种低估,与其说是市场谨慎,不如说是对“国之重器”认知的盲区。
1. 业务本质:特斯拉供应链≠军工科技
成飞集成的主营业务是为特斯拉、吉利等车企制造车身模具,与歼-20的唯一关联是名字中的“成飞”二字。其航空零部件业务不仅规模微小,且因技术门槛低陷入价格战,2024年毛利率暴跌15个百分点。游资却将“汽车模具厂”包装成“军工黑马”,堪称资本市场的“指鹿为马”。
2. 财务地雷:亏损扩大与资金链危机
2024年,成飞集成净利润亏损7509万元,应收账款高达营收的141.7%,经营性现金流仅剩-7.52万元。更危险的是,其动态市盈率-205倍、市净率4.17倍,远超汽车模具行业平均的2.1倍。这种估值,就像给生锈的螺丝钉贴上钻石标签。
3. 投机陷阱:散户成“最后的韭菜”
5月19日,成飞集成换手率飙升至18.23%,自然人交易占比83.28%,暴露游资撤离迹象。龙虎榜显示,拉萨“散户天团”与乐山、厦门游资联手制造涨停,再利用10%的涨跌幅限制诱导跟风。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买单的仍是散户。
1. 地缘政治的“硬通货”
全球军费已突破2万亿美元,美国独占9000亿,而中国军费占比GDP仅1.26%,增长空间巨大。中航成飞的歼-20产能扩张、军贸放量,正是国家安全需求的直接映射。
2. 军民融合的万亿赛道
除了军工,中航成飞还垄断C919大飞机的机头制造,并为波音787提供方向舵。随着国产大飞机商业化加速,民机业务将带来年200亿元增量。这种“军品保底、民品爆发”的双轮驱动,是特斯拉模具厂难以企及的护城河。
3. 资本赋能的技术裂变
2025年,中航成飞计划投入10亿元扩建歼-20生产线,并探索AI大模型辅助战机设计。其市净率3.23倍,低于洛克希德·马丁的4.1倍,安全边际显著。当市场读懂“歼-20生产线=国防印钞机”的逻辑,价值重估将不可逆转。
当成飞集成的K线图在游资炒作中癫狂起舞时,中航成飞的工程师们正在为第六代战机的量产日夜攻关。历史早已证明:靠特斯拉订单撑腰的“伪军工”终会泡沫破裂,而掌握六代机核心技术的真龙头,必将在国防安全与资本市场的双重战场上正名。
对投资者而言,错过中航成飞,不仅是一次财富机遇的流失,更是对“大国崛起”时代命题的误读。毕竟,资本市场可以炒作概念,但国防安全只相信实力。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