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载,针尖上的守望 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高霞的坚守与创新

  在快节奏的现代医学图景中,她手持一缕银针,潜心耕耘于方寸之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她让古老的东方智慧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她,就是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高霞。32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一个人,却是近乎半生的坚守。自1993年踏入中医针灸领域,高霞将最美的年华悉数奉献给了这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银针。从青丝到白发,她的初心从未改变——用最纯粹的中医技艺,为百姓解除病痛,守护他们的健康之路。

名医档案 高霞

  高霞,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山东省名中医专家,山东省第二批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青岛市第二届传统医学达人,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综合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等。

火针淬炼

在传承的脉络上烙下创新的印记

  走进高霞主任的诊室,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却不见寻常艾灸室里常见的缭绕烟雾。一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背部正在进行督灸。高霞步履轻盈地穿梭于病床之间,目光沉静而专注。当她拿起那套特制的火针时,整个人的气场瞬间变得凝练——那是32年功力所沉淀下的从容与自信。

  “中医的根脉在于传承,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霞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出身中医世家的她,自幼便对中医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她也深知,传统医学若想在现代社会立足,绝不能固步自封。

  从医初期,高霞在临床中敏锐地发现,诸如静脉曲张、顽固性寒湿痹痛等疾病,患者群体庞大,且异常痛苦。传统的针灸疗法虽有效果,但往往周期长、见效慢;而西医手术又难免带来创伤和风险。“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取二者之长,既见效快,又创伤小?”这个问号,成了她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亟待攻克的堡垒。

  为了寻求真知,2002年,高霞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专程拜师于国医大师、被誉为“火针第一人”的贺普仁教授门下。回忆起那段求学经历,高霞眼中依然闪烁着崇敬的光芒。“贺老常说,火针之要,在于‘快、准、稳’三个字。快,是指进针出针要迅如闪电,减轻患者痛感;准,是指选穴要精准,力道要恰到好处;稳,则是心态要平稳,手下才能有根。这三个字,我记了20多年,也用20多年去实践和体悟。”

  学成归来的高霞,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火针技术的推广与改良中。她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自费购置了整套定制针具赠予科室同仁,鼓励大家共同学习,更将贺老的“三字真言”与自己大量的临床实践相结合。

  “传统火针治疗静脉曲张,出血量和深度控制是关键难点。”高霞解释道。她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精准掌握了不同血管直径、不同病变程度下的最佳针刺深度与角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可量化、可复制的“高氏火针治疗体系”。这套体系极大地降低了治疗风险,提升了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目前,经她亲手用火针疗法治愈的静脉曲张患者已超过2000例。一位姓张的老大爷在康复后激动地拉着高霞的手说:“我这老烂腿,折腾了十几年,高主任就给我用火针扎了一次,三个部位,当时就松快多了,这么多年再也没犯过!”

  火针的神奇,远不止于治疗静脉曲张。在顽固性面瘫这一医学难题面前,高霞的火针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一位年轻的咖啡店老板,正值事业上升期,却不幸罹患顽固性面瘫。口眼歪斜的症状让原本帅气自信的小伙子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甚至不愿见人。高霞为他制定了详细的火针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伙子的面部功能逐渐恢复,重现了往日的英俊,人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更令人动容的是53岁的陈女士。她3岁时便患上面瘫,半个世纪以来,面容的异常始终是她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伤痕。她辗转多地求医,效果均不理想。当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高霞时,高霞用火针为她带来了奇迹。治疗过程中,陈阿姨每次照镜子,都能看到自己正在一点点地“回归”。最终,她端详着镜中几乎恢复正常的脸庞,热泪盈眶地感叹道:“高主任,您这不只是治好了我的病,这是把我丢了50年的‘好看’,又给找回来了啊!”这一句质朴的感谢,背后是一个人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是对高霞医术仁心最高的褒奖。

创新突围

让千年艾烟焕发科技之光

  “中医要传承,但不能固守。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和工具去理解它、提升它,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今人。”高霞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她的创新之路,始于一个在诊室里弥漫了千年的“老问题”——艾烟。

  艾灸是针灸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其燃烧产生的烟雾,不仅刺激医患的呼吸道,也常常让诊室乃至整个门诊楼层都“仙气缭绕”,甚至引发消防报警,成为影响艾灸推广和患者体验的“拦路虎”。“既然市场上买不到理想的排烟设备,那我们就自己造!”高霞身上有一股山东人特有的倔强和实干精神。为了寻找灵感,她几乎吃遍了青岛所有的韩式烤肉店。别人去餐馆是享受美食,她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天花板上的排烟系统,观察它的结构、风力和覆盖范围。

  那段时间,她的办公室变成了“设计工作室”,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与工程师反复沟通,对材料、风力、噪音等细节进行无数次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由她主导设计的“大面积艾灸排烟装置”正式诞生。

  这台装置能有效覆盖1.5米的标准治疗床面,吸力强劲且运行安静,最关键的是,它实现了“13年零故障”的惊人稳定性。这项发明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创新成果优秀奖。如今,该装置已在多家医院广泛推广,让数以万计的灸疗患者和医护人员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

  首战告捷,极大地激发了高霞的创新热情。她意识到,中医器械的现代化,是一片广阔而亟待开垦的沃土。此后,她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发明家,将临床中遇到的痛点,一个个转化为创新的起点。

  在硬件上追求极致的同时,高霞深知,学科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撑。作为科室主任和带教老师,她敏锐地抓住了数字化浪潮。她带领团队,先后获得了1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全面优化了科室的数字化管理流程。如今,科室医生可以在诊疗系统中随时记录详细的病案信息,包括舌苔、脉象、针刺手法、患者反馈等。这些结构化、电子化的宝贵数据,成为了中医科研最真实的“活材料”,为总结临床规律、优化治疗方案、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正是这一系列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扎实工作,让“高霞创新工作室”被评选为青岛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她个人也先后荣获青岛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其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更是斩获了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全国医院擂台赛最具人气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大爱无疆

让银针的温度穿透医院围墙

  “一根针,一双手,就能随时随地为老百姓解除病痛。”这是高霞从医之初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她32年来始终践行的初心。在她看来,医生的职责,不应局限于医院的四壁之内。

  她是青岛市慈善总会专家义诊团和青岛市医务工会“医米阳光”志愿服务队的核心成员。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每年都会雷打不动地抽出十余天时间,带领团队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农村,乃至部队干休所,将专业的针灸医疗服务送到百姓的家门口。

  在社区狭窄的活动室里,她耐心地为一位位饱受膝骨关节炎疼痛折磨的老人施针,看着他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旁,她为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倍受腰肌劳损和肩周炎困扰的工人师傅们进行现场诊疗,讲解日常防护知识;在学校的临时会议室里,她一边为伏案备课、批改作业而颈椎僵直的教师们调理,一边生动地科普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念。

  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厅,她俯下身,细心为饱受战争旧伤或训练劳损困扰的老兵们扎针康复,用最崇高的敬意回报他们的奉献;在市老年活动中心的国医馆,她被闻讯而来的老人们团团围住,她不仅耐心地把脉问诊、施针止痛,更会细心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贴敷膏药,反复叮嘱注意事项……

  这样的场景,每年都要上演十余次。每一次义诊,她都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往往一忙就是大半天。粗略估算,已有超过2000名群众,在她充满温度的银针与轻声叮嘱中,卸下了多年的病痛,重获轻松与健康。

  高霞的大爱,也体现在对后辈不遗余力的培养上。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年轻医生和学生。在她的带领下,针灸科形成了一个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充满凝聚力的团队。她常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针灸、精通针灸,这门古老的学问才能真正地生生不息。”

  针虽小,能通经脉,调气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火虽微,能克沉寒,除痼疾,闪耀着生命温暖的光芒。三十二载春秋,高霞用一根银针,串联起传承与创新的双轨;用一颗“针”心,诠释了敬业与奉献的内涵。她从一个传统中医的继承者,成长为一位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先行者;从一个科室的医生,成长为一片区域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院方供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针尖   青岛   针灸   中心医院   科主任   大学   高霞   青岛市   中医   艾灸   银针   患者   科室   山东省   静脉曲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