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轮椅上,穿着整洁的校服,微蜷的手指紧攥着衣角,眼神里透露着不安,这是2025年9月,9岁脑瘫男孩乐乐(化名)由妈妈推着,第一次来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莲湖医疗延伸点特教治疗室的情景。乐乐要在这里开始他的第一堂文化课,若按3岁上幼儿园接受教育来计算,乐乐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比同龄孩子整整晚了六年。
脑瘫男孩难融入课堂,妈妈满是懊悔
据乐乐妈妈讲,在乐乐成长的9年里,“康复”似乎成了一家人全部生活的关键词。因为脑瘫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乐乐无法站立、行走。因此,“让孩子站起来、走起来”成为夫妻俩带乐乐辗转全国各地求医的唯一目标,他们坚信,先治好身体,其他都可以之后再说。
于是,到了适学年龄,夫妻俩决定为乐乐先办理休学,全身心扑在乐乐的身体康复上。他们日复一日地陪乐乐练习坐立、练习抬臂、练习握勺、练习迈步……然而,肢体功能虽得到了改善,但乐乐的认知教育却被“拖欠”了。直到2025年9月,乐乐尝试入校随班就读时,乐乐妈妈才第一次意识到这份“拖欠”带来的问题。

课堂上,同班的孩子已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轻松完成加减法运算,而乐乐却还认不全自己的名字,对于数字更是一脸茫然。面对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他总是羞涩地低下头,沉默不语,表现得十分封闭。
“虽然不能将他与正常的同龄孩子做比较,但如今他的认知水平却还停留在学龄前,这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回想起课堂上的情形,乐乐妈妈满是懊悔地说道:“以前总认为身体好了比什么都强,却忘了他还是个应该读书学习的孩子。”
学习认字与算数,让教育与康复“并行”
2025年9月初,乐乐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莲湖医疗延伸点开始了他的第一堂特殊教育课。
特教老师朱培艳没有急于教授拼音和算术,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她轻轻握着乐乐僵硬的手,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乐乐”,并告诉他:“这是你的名字,是独一无二的。”
当自己的名字在笔下慢慢成形时,乐乐紧绷的手指也渐渐放松,他主动抬起手,想要再写一遍。
看到这一幕,教室外一直关注着儿子的乐乐妈妈红了眼眶,她说:“我第一次意识到孩子对学习是渴望的,之前对‘康复’的理解是狭隘的。”

在之后的课堂上,朱培艳将康复训练融入教学中。例如,在教乐乐认识数字时,会让乐乐抓握卡片来锻炼手部力量;写汉字时,着重训练乐乐在田字格里规范握笔书写,以提升精细动作能力;学词语时,结合实物认知来提升乐乐的反应能力。接受特殊教育到现在,乐乐可以认笔画、写名字、算简单加减法,还会主动抬起头,向老师和同学打招呼。
如今,乐乐的轮椅旁,总会挂着一个小书包。在乐乐妈妈看来,轮椅是他的“腿”,支撑他前行,而书包是他的“眼睛”,带他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乐乐妈妈时常会翻着乐乐的照片向其他家长分享:“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腿,他们的大脑也需要‘喂养’。康复能让孩子‘站得稳’,教育才能让他们‘看得远’。”在她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家长也开始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让教育不“拖欠”。
朱培艳表示,对特殊儿童来说,康复与教育从来不是“先后题”,而是“并行题”,就像树要扎根也要向阳,孩子的身体和心智,必须一起成长。
来源:陕西网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