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究竟是谁的老家?(下)

(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本文为下篇,请先看同款封面的本文上篇。

巴以分治

于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其基本原则是民族自决,即本地的命运要由本地的人民决定。

可是,面对着巴以问题,联合国有了灵活的道德底线,没有考虑任何巴勒斯坦人的想法,而是由各国代表在纽约进行站队——支持阿拉伯人,还是支持犹太人。

当时的联合国五常里,法国刚刚诈尸,中国正在打解放战争,真正说了算的,只有英美苏三家。

英国公开的态度,是保持中立。但实际上,英国的立场偏向于阿拉伯人,因为英国自知实力不济,无法继续控制中东,要保持对中东的影响力,必须保持和阿拉伯人的关系。在巴以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可能会让新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允许英国继续驻军。

美国的态度,则是支持犹太人,这种态度主要由美国国内的犹太财团推动。从国家战略上说,中东各地的阿拉伯王国是带英的亲儿子,处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状态,为了挤走带英,美国也要支持以色列。

而在英美各自支持一边的时候,苏联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来,苏联对于犹太人复国主义是相当反对的,因为按照列宁的理论,世界上有阶级而无民族,而且犹太复国很可能会拐走苏联犹太人。可是在二战后,苏联对于犹太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是犹太人自己的努力,自从犹太人复国主义兴起起来,其组织就积极与苏联接触,努力的向苏联证明自己在西方世界中的影响力,苏联政府希望能够通过犹太人这个窗口,改变自己在西方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二战以后,百业俱废的苏联迫切的需要休养生息,不愿意与美国产生矛盾,苏联希望能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换取美国在欧洲的让步。

最重要的是,当时阿拉伯人在苏联人眼中的形象相当负面。因为阿拉伯人在二战中为了反以曾经和希特勒勾勾搭搭。而且,当时还处于王国时代的阿拉伯诸国都是带英的干儿子,严禁共产党活动,苏联认为这就是一群帝国主义的封建走狗,早晚是路灯挂件。相比之下,犹太人社区是当时中东唯一一个共产党合法活动的区域,犹太人左翼政党的势力相当强大,且非常亲苏,比阿拉伯人上道多了。

而且,在怼带英这件事儿上,美苏的利益高度一致,对于带英,他们打算苏联治标,美国治本,美苏合作,治成标本。

基于此种考虑,慈父确立了基本原则——苏联将在联合国支持犹太人。

1947年。联合国开始讨论巴勒斯坦问题,在苏联代表葛罗米柯的坚持下,巴勒斯坦犹太人代表处打破联合国惯例,以非国家的身份参加了联大第二届会议。

1947年8月31日至9月1日,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分为两部分,少数派方案和多数派方案。少数派方案,指的是阿犹双方组成联邦国家,这个方案迅速被否定掉。而多数派方案则形成了后来饱受争议的联合国181号决议。

根据多数派方案,1948年8月1日之前,英军撤出巴勒斯坦,随后巴勒斯坦地区将被一分为二,各自建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国家。

在该方案里,巴勒斯坦领土的43%,约1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归人口为80万的阿拉伯国,领土的57%,约1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归人口为110万的犹太国。而圣城耶路撒冷,则将被联合国直辖。

如果从人口上看,这个方案问题不大,但是,方案规定的阿拉伯国内,阿拉伯人口占87%(阿拉伯72万,犹太人10万),而犹太国境内犹太人口只占54%(犹太人59.8万,阿拉伯人49.7万)。也就是说,总人数只有阿拉伯人一半多的犹太人,却在联合国神奇的划分方法下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而且,巴勒斯坦肥沃的平原几乎全部被划给了犹太国,阿拉伯人只得到了不连贯的山区。这个方案制定者的偏心眼,简直就是曹操退房——瞒不住了啊!

这个明显不公平的方案,却在美国和苏联的共同推进下得以进行表决。在1947年11月29日的第二次表决里,美国统一了西方阵营,苏联统一了东欧阵营,最终该方案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英国中国弃权),居然被通过了!

联合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处置结果

1945年,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叙利亚和也门等七国在开罗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目的是为了阿拉伯国家的利益而斗争,在阿盟看来,这个决议简直是杨颖拔牙——baby无齿啊!决议通过后,几个国家代表激烈反对,集体退场以示抗议,但抗议无效。

联合国的决议结果传到了巴勒斯坦,两大族群的反应天差地别。犹太人纷纷走上街头舞蹈庆祝,而阿拉伯人群情激奋,聚集在一起抗议不公正的联合国决议。可想而知,两伙人立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暴力冲突迅速变为了种族仇杀,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聚集起来,集中焚烧犹太人的商店,炸毁了犹太人的公寓,然后犹太人开始袭击阿拉伯人的村庄和清真寺,48年4月10日,犹太极端分子发动了代尔亚辛村大屠杀,超过250名阿拉伯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三天以后,阿拉伯人回敬以哈达萨医疗车队大屠杀,包括医生护士和病人在内的78名犹太人被杀。联合国决议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让巴勒斯坦变成了一片修罗场,决议通过后的前六个星期,小小的耶路撒冷中每天都有46人因暴力冲突而被杀。

暴力的基因不仅存在于巴勒斯坦以内,更传导到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决议通过的8天后,阿盟的七个成员国首脑齐聚开罗,准备实施武装干涉方案,如果联合国不能保持公正,那么阿拉伯人必须团结起来为巴勒斯坦而战!

在联合国决议通过后,英国丧失了管理巴勒斯坦的动力和兴趣。虽然决议要求英军在1948年8月1日以前撤走,但英军在4月份就开始了大规模撤离。随着英军的撤退,巴勒斯坦陷入了混战之中。除了本地人,从欧洲来的纳粹余孽和从全球各地赶来的犹太移民,大家纷纷带着武器来到巴勒斯坦共襄盛举。

日益严重的暴力冲突让犹太人高层忧心忡忡,他们在犹豫是否要在英军撤离后立刻建国。以当时的形势,一旦宣布建国,可能会直接引来阿盟的武装干涉。但如果不宣布建国,美国的态度已经因为阿拉伯人强烈的反弹而出现了明显摇摆,如果不能尽快建国,可能以后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1948年5月14日上午9点,最后一批英国人撤离了巴勒斯坦。下午5点,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在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举行民族会议,复国组织的领袖本.古里安庄重的宣布,犹太人的国家在巴勒斯坦正式成立,国名叫做——以色列。

以色列,这个名字来自于犹太人古老的传说,他的意思是——与神搏斗。

以色列宣布建国

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国以前,没有人知道犹太国会以什么名字命名。当以色列这个名字宣布后,人们都觉得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在场的犹太人流着泪唱起圣歌,歌颂犹太人获得了自己的祖国。

但本古里安明白,建国并不代表和平,他们势必会迎来阿拉伯人的反扑,他们只是不知道,阿拉伯人会给他们多少时间?

答案是不到一天。

开战!

1948年5月14日下午,以色列建国,在当天,阿拉伯联盟即宣布不承认这个国家,并将对它发起圣战。

实际上,刚建国的以色列外交上相当孤立,建国后的三天内只有三个国家承认它,一个是拉美国家危地马拉,另外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苏联。

5月15日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四万军队从东、北、南三个方向杀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了。

在长期的冲突中,犹太人虽然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但基本是游击队水平,没有多少像样的重武器。而阿盟的各国军队则是正规军,有240辆坦克和130多架飞机,在武器和人数上占据显著优势。

开战之处,埃及和沙特军队沿着海岸线推进,迅速逼近了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军队从东跨过约旦河,猛攻耶路撒冷,轻松拿下了耶路撒冷旧城。黎巴嫩军队从北进攻,很快逼近重镇德加尼亚,刚刚诞生的以色列,此时危如累卵,据当时的军事专家预测,十天以内,阿盟联军就会占领整个以色列。

这场战争没有明确的前线,巴勒斯坦到处都是犹太人游击队。危机时刻,以色列甚至使用了麻雀战。当埃及军队杀至耶路撒冷城郊时,犹太人派小部队潜入后方偷袭了埃军一个据点,随后大张旗鼓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切断埃军补给站。昏庸的开罗政府信以为真,竟然真的让埃军撤军了,以色列实现了四两拨千斤。

但是,小伎俩拯救不了大局。战争进行到六月初,以色列的局势已经是皖北定居——蚌埠(绷不)住了。

在开战以后,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就急电联合国,表示以色列需要立刻停火。美国代表要求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表决停火案,但是被英国反对。但英国最终还是顶不住美苏的压力,最终同意停火。1948年6月11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双方停火四周,同时,各大国均不得向双方销售武器。

本.古里安

实力占优的阿拉伯人接受了停火决议,但他们很快就会领悟到中国的一句古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这个决定生死的停火期间,以色列开始进行紧急动员,要求全世界的犹太人来援助以色列。

而且,以色列发现已经并非毫无优势。

阿拉伯联军虽然是正规军,但是水平还处于中东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里。他们的士兵作战很勇猛,但缺乏训练和经验,军官素质尤其不足,除了装备和人数优势外,阿拉伯人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

而从全球来援助以色列的援军,在战斗力上就和阿拉伯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基层的战士,比如以色列空军飞行员卢.莱纳特,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飞行员,常年与日军进行友好交流。后来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拉斯科夫,是40年参加英军,44年跟着登陆意大利的英军老兵。负责帮以色列组织东欧犹太人回国参战的捷克旅旅长安东尼.索霍尔,军衔是上校,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苏联英雄,他是捷克人,之前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从基辅反击战打到解放布拉格,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而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组建装甲兵和炮兵的东欧犹太人,几乎都和苏联红军并肩战斗过。

当这群二战老炮们空降到以色列,阿拉伯国家的军队那真是电锯剌屁股,开了大眼儿了。

当然,光解决人的问题也不行。以色列迫切需要解决装备问题,以色列“铁娘子”梅厄夫人当时在美国负责募捐,在犹太人集会上,梅厄夫人声泪俱下的对着同胞疾呼:“以色列在燃烧,犹太人在流血”。面对着鲜花和掌声,梅厄夫人说——“掌声保不住以色列,战争不能靠演讲、宣言或泪水取胜,时间是关键,不然掌声就是空的。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无法坚持下去”。

梅厄夫人的演讲让美国犹太人慷慨解囊,足足为以色列募捐了八千万美元!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

但是,有钱并不代表能买到武器。联合国决议要求各大国禁止销售武器。以色列当时的最主要的武器来自于一个特殊的渠道——捷克斯洛伐克。

在捷克买武器的原因是,斯大林已经意识到了以色列未来会产生的鲶鱼效应,想拉他一把。另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正在闹粮荒,迫切的需要外汇,而以色列的需求都让捷克挣麻了。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捷克共向以色列出售了六千万发子弹,四万多支枪支,二十多辆坦克和大量的军事物资。这些物资相当昂贵,捷克卖给以色列的二手坦克价格是法国新坦克的两倍多,可是你看这现在哪有坦克啊?你嫌贵我还嫌贵呢?你要不要吧?

靠着海外犹太人的大量援助和疯狂的氪金,在停战的一个月里,以色列的力量大为增强。缺枪少弹的以色列军队已经可以为每个班配备一挺机枪。同时,以色列规定17岁以上公民无论男女一律接受军事训练,数万名新兵被充实到军队之中。而在以色列紧锣密鼓的准备战斗的时候,阿拉伯人在干什么呢?

圣城祈祷

如何形容阿拉伯联盟的联军呢?

跟他们一比,酸枣联盟都算是靠谱的。

当以色列从欧洲大量获得武器时,阿拉伯联军也派了自己的采购团。可是,联合国的武器禁令对阿拉伯联军执行的很好,阿盟的采购大臣去收购了一圈,只买了一些一战时期的破烂回来,有一些甚至还淘到了燧发枪。

不过,要说阿盟的采购全无收获也是不对的,埃及法鲁克王朝的采购人员从欧洲回来后,武器没买回来多少,经办人倒是个个都成了亿万富翁,埃及宋美龄了属于是。

而比缺乏武器更可怕的是,参战的几个阿拉伯国家,是真的各怀心腹事。

阿盟国家里最支持出兵的,是约旦和叙利亚。他们之所以出兵,并不是为了帮助巴勒斯坦。约旦是为了占领包括海法港在内巴勒斯坦的重地,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的,他们的计划是,一旦地盘到手立刻跟以色列议和。叙利亚是为了侵吞巴勒斯坦北部的地盘。伊拉克和黎巴嫩嘴上喊打喊杀,但根本没怎么出兵,完全是战场气氛组。沙特被美国控制不想出兵,至于埃及,当时腐朽反动的法鲁克王朝堪称中东小大清,1948年的它已经有出气没进气,本来根本不想出兵,是形势所迫才不得不参与的。

所以,参战双方的心态完全不同。阿盟各国以趁火打劫为主,是干着刑法的事占着佛法的名,而以色列则是生死之战,从战斗意志上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在停火期间,阿盟各国对以色列的情况毫无警惕,反而争起了“胜利果实”。联军盟主,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要求把已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划给约旦,遭到各国一致反对。埃及政府白嫖了一船约旦购买的武器,遭到约旦的疯狂diss。在耶路撒冷打仗的阿拉伯士兵怕遭到神罚,每天忙着祈祷,巴勒斯坦的本地豪强与约旦唱起了对台戏,各国之间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胯骨轴子,总之就是——跟这群虫豸们在一起,怎么能打败犹太人呢?

第一次停火期限到了后,以色列发动了十日突击,直接夺回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紧接着就是美国策划的第二次停火,以色列继续得到补充和修整,而阿盟军队却还依然颟顸不已,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打破停火恢复攻势,接连大败阿盟联军。埃及军队被完全逐出了巴勒斯坦,退守西奈半岛的交通要道,防止以色列军队攻入本土。而以色列工兵居然找到了一条罗马帝国时代的古道,经过紧急改装后可以允许装甲部队通过,以军靠着这条古道直插西奈半岛,如果不是英美紧急插手要求以色列退兵,埃及军队几乎有被全歼的风险。

在战场形势一败涂地下,埃及政府最终于1949年2月24日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议。作为主力的埃及停火后,各国作鸟兽散,到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与叙利亚签订停战协议,第一次中东战争完全结束。

当战争后清点战果时,以色列发现,自己的地盘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大大增加。以色列不仅获得了联合国划给他的土地,而且还占领了阿拉伯人的6700平方公里的土地。经过阿拉伯联盟的“帮助”后,阿拉伯人不仅没有获得公平,反而连已得的11000平方公里都没有保住。

在犹太人的占领下,无数的巴勒斯坦人成为了难民,阿拉伯人大量的逃出家园躲避战火和仇杀,以色列人拒绝他们回来,也不让他们取回任何财产。在巴勒斯坦以外,大批的难民营建立起来,阿拉伯人声泪俱下的控诉犹太人偷走了他们的土地,这种愤怒将传递到无限的远方。

以色列地图

而在以色列,新成立的政府将复国先驱赫茨尔的灵柩从维也纳迁回了以色列,安葬在了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座山上,以告慰他们民族的英灵。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苦难的犹太人相拥而泣,他们经过了无数的漂泊,无数的恐惧,无数的外族欺辱,今日终于获得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对着哭墙倾诉,要在这片伊甸园中用手建造自己的未来。

欢笑与泪水,仇恨与幸福,无数的感情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耶路撒冷,这座让数十亿人魂牵梦绕的城市,又一次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但这座见证了三千年来无数兴亡的城市,将始终用它的过去与未来证明着一句话:

你可以暂时获取胜利,却无法永远赢得和平!

(以下部分为配乐的字幕)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

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城区大部

1949年12月21日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不顾联合国谴责

开始将政府迁往耶路撒冷

以色列政府宣布:“迁都耶路撒冷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阿拉伯世界愤怒至极

以色列帕尔马赫突击队长伊加阿隆说

“以色列赢得了战争,却输了和平”

1959年,法塔赫成立

1948年5月,一支四千人的埃及军队受命驻扎在加沙城东的法卢加

在战争中被以色列军队包围

内无给养,外无援军

但这支部队坚决不降,与以军持续激战

最终于1949年2月在谈判后全身而退

战斗中,这支部队的副指挥官异常勇猛

经常身先士卒率队冲锋

被人称为“法卢加之虎”

他的名字叫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耶路撒冷   约旦   巴勒斯坦   犹太   以色列   阿拉伯   苏联   联合国   阿拉伯人   犹太人   老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