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警告无效,澳总理态度强硬,若中企不出售港口,澳将强制征收

前言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强硬表态,中企若不出售达尔文港,将强制征收。中方多次警告如泥牛入海,无效。

中国岚桥集团斥资5亿澳元租赁99年的港口,经改造后吞吐量激增六倍,成为澳北部经济命脉

美国为何执意插手这场港口争夺?澳方不惜毁约将如何影响全球投资规则?

租约风波

投资千万,转眼变"危害国安"。一纸合约,摇身一变成废纸。

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在达尔文港真实上演的国际商业闹剧

2015年,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急需资金改造濒临破产的达尔文港。联邦政府对此视而不见,仿佛这个战略要地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码头。中国岚桥集团通过公开透明的国际投标,以5.06亿澳元的真金白银获得了99年经营权。这完全符合市场规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

岚桥接手后,犹如点石成金,短短几年内将这个破败港口打造成现代化枢纽。港口吞吐能力从可怜的500万吨猛增至3000万吨,创造了数千就业岗位。北领地政府曾对这一合作拍案叫好,视为互利共赢的典范。

然而,随着2025年大选临近,阿尔巴尼斯政府突然变脸,如同翻书比翻脸还快。"国家安全"的大帽子凭空扣下,要么卖回,要么强征,赤裸裸的霸凌。一个随时撕毁合约的国家,还有什么国际信誉可言?投资者怎敢再踏足这片不确定的土地?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举动恰逢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加紧全球港口布局之际。从巴拿马到澳大利亚,美国对全球关键航运节点的垂涎昭然若揭。澳方此时甘当马前卒,争抢中企经营的港口,背后政治算计已经呼之欲出。

美国黑手

美国这只看似隐形的手,如今在全球港口棋局上赤膊上阵了。

达尔文港争端并非孤例,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港口争夺战的缩影。不久前,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被迫取消与美企的巴拿马港口交易,那场风波的硝烟未散,澳大利亚就急不可耐地加入了这场抢港大戏。

巴拿马,这个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要道,其政府在美国压力下突然宣布退出一带一路,还以"违宪违法"为由审计长和系统的港口。这种强买不成强抢的剧本,简直如出一辙,连台词都懒得改编。

更令人玩味的是,秘鲁也不甘落后,以"缺乏出口竞争力"为借口,开始对中方控制的钱凯港口下手。这些港口,如同散落在全球的贸易明珠,却被美国视为必须掌控的战略资产。特朗普政府甚至公开宣称要对中国制造和租借的货轮加收额外费用,这种赤裸裸的打压让人不禁莞尔:这是贸易战,还是海盗行为?

细究背后逻辑,美国对中国在全球投资的20多个港口的忌惮之心昭然若揭。这些港口为中国外贸提供了关键支撑,而美国则视之为咽喉要塞,妄图通过控制这些节点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步伐。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下,这种零和思维愈发明显。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西方国家一直高举"市场经济"和"契约精神"的旗帜,却在利益面前如此轻易地撕下伪装。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损害了全球经济秩序,也暴露了某些国家的真实嘴脸。

澳大利亚对中方港口的突然发难,绝非临时起意。这是美国全球港口围猎计划的一部分。而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挑战,中企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妥协退让,还是据理力争?岚桥集团的态度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契约不容侵犯

岚桥集团的态度,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肆意践踏规则的脸上。

面对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硬表态,岚桥集团毫不畏缩,明确宣布不会出售达尔文港。这种铮铮铁骨的姿态,与李嘉诚港口事件中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无数中国网民的点赞支持。岚桥集团负责人更是公开驳斥所谓的"安全风险"说法,指出达尔文港一直定期接受安全检查,从未有任何问题。

这份底气,源自国际法律的坚实支撑。根据普遍认可的国际投资法原则,东道国即便要进行强制征收,也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公共目的、非歧视性、正当法律程序和公平补偿。而澳方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冲着中国企业而来,歧视性不言而喻。更讽刺的是,澳大利亚在2023年曾对达尔文港进行过安全审查,结论是"无安全风险"。如今翻脸不认人,简直就是在自己脸上狠狠地抽了一巴掌。

历史上类似的强制征收案例,往往以东道国付出惨重代价而告终。委内瑞拉政府强行国有化石油资产后,国际仲裁法庭判决其向埃克森美孚公司赔付高达16亿美元的巨额赔偿。这一前车之鉴,澳方似乎选择性失忆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澳自贸协定中包含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条款,明确赋予中国企业遭遇不公对待时向国际仲裁申诉的权利。这意味着,一旦澳大利亚政府强行征收,不仅要面临巨额赔偿,还会在国际舞台上声誉扫地。

法律武器虽然强大,但商业争端背后往往是冷酷的经济算计。如果澳方一意孤行,强行收回港口,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北领地地方政府和澳大利亚商界早已心知肚明,他们正在幕后对这场闹剧忧心忡忡。毕竟,商人的嗅觉总比政客敏锐,他们深知砸了中国投资者的饭碗,最终受伤的将是澳大利亚自身的经济。

自食苦果

商人的嗅觉确实比政客敏锐得多。澳大利亚的精明商界早已闻到这场政治闹剧背后的危险气息。北领地地方政府和商业协会对阿尔巴尼斯的冒险行为忧心忡忡,他们面对镜头时欲言又止的表情,胜过千言万语。

澳大利亚法律专家更是直言不讳:强制征收将引发高额赔偿。根据估算,补偿金额极可能超过10亿澳元,相当于租赁价格的两倍还多。更糟糕的是,这笔钱不会为澳大利亚带来任何新增价值,纯粹是为政治莽撞埋单买单。澳大利亚纳税人当得知自己的钱包将为政客的表演买单时,会作何感想?

北领地政府官员非常清楚,一旦岚桥集团撤走,达尔文港很可能成为一座冷清孤港。这座港口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商船,而贸易往来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强行收回后,谁来接管这个烫手山芋?联邦政府当年不愿意投资,现在又凭什么认为他们能管理好这个复杂设施?

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据澳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如果中方对此次霸凌行为进行反制,限制关键矿产和农产品进口,减少对澳投资与旅游,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致命打击。2020年莫里森政府时期的中澳关系恶化,让澳大利亚商界痛不欲生,这段惨痛记忆难道这么快就被遗忘了?

阿尔巴尼斯政府应当明白,在全球化时代,经济联系早已深入骨髓,任何单边主义行为都将自食其果。为了讨好美国而牺牲本国经济利益,这种"精致利己"的政客算盘,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澳大利亚的无理挑战,中国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底气和定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正当权益,同时加速全球港口布局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节点依赖,这才是应对风险的长久之道。

结语

达尔文港争端实则是国际规则与强权政治的博弈。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需要擦亮眼睛,既要坚守契约精神,也要未雨绸缪。澳方若一意孤行,不仅将失信于国际社会,更会在经济上自食苦果。

然而,这场风波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在全球化时代,互利共赢才是王道,单边主义终将被时代车轮碾压。您认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海外港口布局应该如何调整才能规避类似风险?

将达尔文港租给中企,澳要变卦? 《中国网》

澳大利亚总理:正考虑赎回中国租赁的达尔文港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04-05 15:0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巴拿马   达尔文   港口   尼斯   澳大利亚   美国   领地   中方   强硬   中国   总理   态度   政府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