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下调关税后,欧盟转身找上中国,冯德莱恩对华态度变了

9月的联合国大会还没散场,特朗普一边高调宣布“下调对欧关税”,一边却偷偷地在执行上打起了太极。

欧盟这边本以为能松口气,结果发现,汽车关税不降反升,德国车企差点被“削成骨头汤”。

而就在此时,风向突然变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转身找上了中国,语气从“批评”变成了“合作”,在公开场合赞扬中国的气候行动,还提出要深化绿色领域的伙伴关系。

这一举动,不仅让华盛顿措手不及,也表明一个现实:在特朗普的单边博弈下,欧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航向。

特朗普的关税博弈:说的是让利,做的是施压

这一轮美欧关税谈判,从头到尾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经济胁迫剧”。

特朗普团队先是抛出一个吓人的数字:要把欧盟汽车关税从2.5%直接提高到25%。

这一下,德国车企直接炸锅,奔驰、宝马、大众紧急游说布鲁塞尔,不惜代价也要“稳住美国市场”。

最终,欧盟顶着压力谈出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协议——把关税定在15%,而欧盟则承诺对美汽车零关税。

听起来像是双赢?但问题才刚开始。

先是联合声明迟迟发不出来,原因是欧盟不愿接受美国对其《数字服务法》的批评。

这个法案本是为了规范谷歌、亚马逊这些科技巨头的税收问题,但美国却将其视为“非关税壁垒”。

欧委会干脆把草案退了回去,谈判陷入僵局。

紧接着是执行问题。

8月7日,本应生效的“15%关税”没有落地,欧盟汽车出口美国依旧按27.5%征税——原本的2.5%加特朗普时代的25%加征没取消。

白宫对此的解释是:“联合声明还没定案。”

一句话,把所有责任踢回布鲁塞尔。

这可苦了德国车企。

据预测,仅上半年,这些企业的现金流可能缩水100亿欧元。

而欧盟对美国许下的6000亿欧元投资承诺,去年实际只落实了622亿,连零头都不到。

更夸张的是,欧盟还答应向美国采购7500亿美元的能源,结果2024年全年进口额还不到800亿。

这些数字摆在台面上,欧洲议会和法国政府都看不下去了,公开批评这是一场“空头支票外交”,警告说继续跟着美国走,只会把欧盟带进战略自主的死胡同。

说到底,特朗普的算盘不是谈合作,而是设陷阱。

他提出的合作框架里,附带了一个又一个“你得站队”的要求——比如对中国、印度加税,限制对俄转口贸易,配合美国在中东施压。

但欧洲人也不是傻子。当发现对方的合作是“只准你忍气吞声,不准我兑现承诺”的套路时,欧盟开始反思:继续绑在美国战车上,图的到底是什么?

冯德莱恩“转身”:从强硬批评到寻求合作

冯德莱恩的转向,并不是一时情绪,而是战略调整的信号。

过去几年,她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多次公开批评中国“支持俄罗斯战争经济”,强调“对华去风险”。

可就在2025年9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场边,她主动与中国高层会晤,一改以往的强硬调门,语气温和得让媒体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场会晤里,她有几个关键表态:第一,明确拒绝特朗普提出的“对中印加税”要求,表示欧盟必须“自主作出决策”。

第二,在俄乌问题上不再以压力要求中国“站队”,而是希望中国能“推动对话”。

第三,她称赞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积极行动,并提出希望在绿色技术和碳中和领域深化合作。

这一系列动作,表面上看是外交修辞,实则是战略分水岭。

法国、德国这些欧盟大国早就对“跟美国走”的后果感到不安。

法国总统马克龙之前就提出,要推进“欧洲战略自主”,不能什么事都看美国脸色。

德国企业界更是压力山大,面对汽车出口受阻、电动汽车被“双反”调查,他们急需一个能谈判、能合作的经济伙伴。

而中国,恰好是那个“既有市场、又讲规则”的选项。

冯德莱恩的态度转变,是顶住了内部反对和外部压力之后的理性选择。

尤其是在特朗普联大演讲中,公开质疑全球气候协议、攻击欧盟“在安全上搭便车”之后,欧洲明白了:这个“盟友”,靠不住。

更关键的是,冯德莱恩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拒绝第三方施压”。

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对特朗普政策的正面回应。

她在用行动告诉外界,欧盟不是谁的附庸,不愿在大国博弈中成为“棋子”。

中欧合作的窗口:机会多,挑战也不少

冯德莱恩的转向,给中欧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她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合作议题,个个都击中了中欧关系的“痛点”与“甜点”:气候变化合作、绿色技术对接、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全球门户战略的协同。

2024年中欧贸易总额突破8000亿美元,中国依然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新能源、数字化、环保技术等领域,中欧之间不仅不冲突,反而高度互补。

中国的电动车、电池、光伏板走进欧洲家庭,欧洲的先进工业装备和绿色标准也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

但合作能不能落地,还得看政治环境。

一方面,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尤其是东欧国家对华态度保留,担心“政治渗透”问题。

另一方面,美国不会坐视不管。

从数字贸易壁垒、出口管制,到舆论干预、军事合作,美国都有手段干扰中欧靠近。

以电动汽车为例,去年欧盟刚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双反”调查,结果引发中方强烈反弹。

但转念一想,如果不从中国进口,欧洲自己造得出来吗?

德国汽车业早就公开表示,和中国脱钩是“自杀式行为”。

所以,表面上调查依旧进行,暗地里不少欧洲国家已经在找办法“降温”。

真正要让合作走得远,还得靠制度层面的互认和协议落地。

比如在绿色标准、碳交易、智能制造这些领域,如果能达成技术标准互认,双方企业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再比如投资便利化,若能打破审批壁垒,中欧资金流动会更顺畅。

专家的共识也很清晰:中欧关系的未来,不靠口号,而靠项目。

如果冯德莱恩的“转向”只是说说而已,下一次风吹草动,欧盟还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但如果真能推进几个务实合作,比如绿色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那欧洲就真有机会在全球秩序里站稳脚跟。

风向已变,方向得自己定

特朗普的“关税游戏”撕下了盟友之间的温情面具,欧盟终于意识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冯德莱恩主动与中国展开对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战略纠偏。

中欧关系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机会不少,但挑战也不小。

未来的关键,不是喊口号,而是看谁能把合作落实到项目上,把愿景落地到行动中。

全球秩序在重构,谁能掌握主动,就得靠谁敢走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财经   中国   欧盟   态度   美国   中欧   关税   欧洲   德国   战略   布鲁塞尔   批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