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钩随笔
初冬的午后,阳光懒懒地洒在旧木地板上。儿子窝在沙发角落,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
我轻声唤他吃饭,他“嗯”了一声,却没挪动半分。
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委屈。这个我亲手拉扯大的孩子,怎么越来越“离我而去”?
直到看到一个让人心碎的新闻:一个少年因父母没收手机,一怒之下从阳台纵身而下。
他的母亲声嘶力竭地哭着喊:“我只是为了你好!”
可孩子却用生命说出了另一句沉默太久的回答:
“可你从来没问过,我好不好。”
你知道吗?孩子玩手机时,并不只是“玩”。
手机,是他们在这个世界里唯一能自主掌控的东西。
你安排他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规定他的时间、标准、甚至梦想。
而手机不同。
在现实里,他可能写不完作业、考不出高分,被老师批评,被家长冷眼。
可在游戏里,他永远能“赢一次”。
那种被认可的满足感,现实,太吝啬了。
我们常说孩子“沉迷”,其实他们是在“逃避”。
大脑里有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会在人快乐、满足时分泌。
现实中,这种化学物质越来越稀缺。
他渴望快乐,可现实只让他疲惫。
于是,手机成了他的避风港。
他不是贪玩,而是在用游戏,对抗现实的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决定理论”,意思是:
人类天生渴望三样东西——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而恰恰是游戏,刚好全部满足了孩子的这三个需求:
而在现实中呢?
他刚说完一个自己的小想法,就被打断:“别胡思乱想。”
他刚表达一点反驳,就被回一句:“你还小,听大人的。”
他刚取得一点小成就,就被泼冷水:“这点成绩就骄傲了?”
现实中,他像个失败者。
游戏里,他是个主角。
曾听一位老师讲起一个男孩——学习成绩中等,话不多,但很乖。
直到有天,老师收了他的手机,他当众发怒,摔门而去。
他留下的话是:“我只想有个地方,不需要解释自己。”
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的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早早学会了“闭嘴”“顺从”“看人脸色”。
你说“为你好”,他却听成了“我不够好”。
你说“快去学习”,他却觉得“只有分数才配得上被爱”。
那么多的情绪,他无处安放。
那么多的委屈,他藏进手机。
我们以为他沉迷,是他懒了、坏了、不争气了。
其实他只是,在现实中,被伤得太多、听得太少、看得太轻。
你以为他沉迷手机,其实他沉迷的是“被理解”。
我们总是问:“你怎么又玩手机?”
很少问:“你是不是累了?最近过得好吗?”
我们习惯“控制”,却吝啬“共情”。
我们会花钱报补习班,却很少花时间好好聊天。
我们要他听话,却忘了给他一个可以“说话”的世界。
不是他不想走出来,而是你给的现实,不值得他回来。
请你记住:
玩手机,是孩子的行为;
而被忽视、被苛责,是我们的大人方式。
我始终相信,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爱手机超过一切。
他只是找不到现实中的快乐,
他只是被逼到角落,
他只是,在用屏幕,替自己求救。
你要做的,不是抢走手机,而是把他从冷漠的世界里,接回来。
所以请:
我们能给孩子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而是一个——哪怕他失败、哭泣、沉默时,也知道自己不会被抛弃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