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没想到,退出春晚27年后 今在人民日报撰文,终于为自己正名

《戏台》上映时,谁都没想到,一位71岁的老艺人能让银幕前的观众集体安静下来。

没有流量加持,也没有商业套路,靠的是十年磨一戏的耐心和一份老派艺术家的倔强。

陈佩斯再次站到荧幕前,既不是“回归”,也不是“翻红”,而是他选择的一次主动亮相。

这一次,不靠春晚,也无需热搜,他的底气,全来自于几十年未改的信条——戏比天大。

1

很长一段时间,观众误以为陈佩斯被“封杀”。

原因并不复杂,央视未经授权售卖他的作品录影带,最终闹上法庭。

他胜诉了,赢回尊严,却也失去了舞台。

春晚对他关上了门,地方台不敢用他,行业将他边缘化。

当年与他同台的老搭档已经开公司、拍电影、上综艺,而他只能带着家人退居乡下,种地、卖石榴,过起农人生活。

这些年,他拒绝了几乎所有综艺和商业项目。

不是没人找,是他不愿意靠娱乐消解艺术。

那些年他心里清楚,观众还记不记得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还配站在舞台上。

1998年最后一次登上春晚时,后台连连失误。

话筒、头套、音响都出问题,一出小品被迫走样。

他没抱怨,却开始清楚意识到,创作的土壤已经变了。

在他眼里,春晚的舞台逐渐和他自己的创作理念不相一致。

他始终觉得,喜剧的分寸该掌握在演员手里,而不是过审的尺度里。

这种认死理的性格,让他一次次选择转身,不愿配合、不愿应付、不愿将就。

最终,他在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二十多年。

2

离开电视圈后,陈佩斯没有放弃创作。

反倒是在最冷清的话剧圈里,一演就是十年。

没人投资,他自己搭钱;没人看,他跑遍各地演出。

《托儿》、《阳台》、《戏台》,一部部话剧巡演超过350场,连国外城市的剧场都座无虚席。

《戏台》从2015年首演到2025年搬上大银幕,是他一次迟来的交代。

十年时间,他琢磨剧本、研究表演、较真道具。

哪怕只是戏箱上的颜色,也要找专业团队考据三遍。

舞台上观众没笑的地方,他回去就改;台下若有人打哈欠,他便立马调整节奏。

他不怕观众不看,就怕对不起这方舞台。

演员演戏,是一口气,也是一份尊严。

电影里黄渤饰演的伙计、姜武演的军阀,都是因为陈佩斯找人时说:只求你演得真。

在电影《戏台》从话剧改编为大银幕作品的过程中,困难接连不断。

最初陈佩斯本打算依托剧场积累的观众基础,顺利完成电影制作。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锤。

原本答应投资的机构在拍摄启动前夕突然撤资,理由是“话剧题材票房不可控”。

这让整个项目一度搁置。

为此,陈佩斯不得不亲自出面协调多方资源,甚至卖掉了部分个人资产作为周转。

电影完成初剪后,又遭遇换档排片,原定的暑期档上映时间被压缩,上映延迟了整整一周。

排片不占优势,宣传资源也捉襟见肘。

面对这些市场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

只说了一句:“我不求《戏台》火,只希望它能在影院里好好活着。”

这种不讨好市场、不配合流量逻辑的姿态,也让《戏台》在观众中获得罕见的真实口碑。

一部本被看衰的电影,靠内容逆袭,最终收获了迟来的掌声。

《戏台》如今票房已破3亿,成为暑假档最大的黑马。

人民日报连发三篇报道,称这部作品“用笑声叩问现实”“是对流量文化的一记响亮反击”。

一句“戏比天大”,在这个强调“长期主义”的年代里,被赋予新的注解。

那是一代人对艺术的不变信仰,也是一位老演员用作品完成的自我正名。

3

电影上映之后,陈佩斯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

这是他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与观众对话。

文字朴实,却句句带火。

他说:“我们把每一场演出都当第一次,哪怕一个小笑点没响,回去也要改。”

他说:“喜剧不能闭门造车,得在剧场里跟观众一点点磨出来。”

他说:“真正的喜剧,藏在荒诞与困境里,得让观众自己发现。”

没有一丝讨巧的语言,也没有半句自我标榜。

71岁的他,依旧亲自盯现场,管道具、改台词、盯画面。

这一份执拗,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几十年下来早已变成骨子里的规矩。

他在文章中回忆,“刚复出演戏时,心里最怕的不是观众不笑,是怕自己站不住这个舞台。”

他从未把“重返银幕”当作目标,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还有人愿意看,我就还站着演。”

这种不讲条件的坚持,本就不该用市场规则来衡量。

拍电影时,他依旧亲自跑摄像组沟通镜头语言。

有人说他“轴”,但在他眼里,这份“轴”就是艺术家最后的倔强。

他说:“现在流行长期主义,我们那时候就说‘戏比天大’。”

他说:“观众是明白人,别想糊弄。”

电影里的“侯喜亭”,面对权势不低头。

戏班被压、演员被打,台上一板一眼仍照常登台。

这不是剧情设定,而是他几十年人生的缩影。

现实比戏还荒诞,观众看得出,陈佩斯演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人民日报那句“用喜剧解构荒诞”,恰恰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诠释。

《戏台》从来不只是喜剧,它是一面镜子,也是一记耳光。

《戏台》的成功,不是一次商业奇迹。

那是陈佩斯带着骨头里的“认真”与“固执”完成的一场迟来的较真。

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戏,而是一位老演员对艺术的誓言。

曾经,他因为不愿屈从,被迫离场。

如今,他用作品站上银幕,观众给出的,是不加修饰的掌声。

结语

陈佩斯没有“翻红”,因为他从未沉下去。

那句“只要有人看,我就一直演”,不是口号,是他这一生最平实的承诺。

戏比天大,观众不能糊弄。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里,这样的声音,该被听见,也该被记住。

参考资料

陈佩斯在《人民日报》撰文: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大河报

陈佩斯:有观众看我就一直演——环球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娱乐   人民日报   没想到   年后   观众   戏台   电影   话剧   喜剧   银幕   演员   作品   荒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