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城投将全面退出?这是不可能的,最少十年内退不出来!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开了一次会,会后发布的公报里,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让整个市场都竖起了耳朵。

多年来必定会提到的“房地产”三个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对地方融资平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投”的全新指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出清”这个词,在金融圈里意味着彻底清理,消息一出,各种解读立刻涌现,很快就分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

一派人认为,这是给城投时代下了最后通牒,一场迅猛的清理就要开始了,另一派人却觉得,这只是一个长期目标,现实情况太复杂,城投想在十年内完全退场都很难。

可以看出,中央的决心很坚决,可地方的现实很骨感,这两种力量的碰撞,到底会把数万家城投公司带向何方?

地方债务成难题

要了解“出清”到底是什么意思,得从1994年说起,那一年,中国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变少了,而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却没有减少。

随着《预算法》的出台,地方政府借钱的渠道几乎被封死,这让地方政府陷入了财务困境,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开始依赖城投公司。

本质上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这些公司看似独立运营,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支撑着随后的城市建设。

虽然它们挂着公司的牌子,但却并没有公司的实际运作能力,基本靠政府的支持来维持生计,这种情况,给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到2025年,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预计会达到48.01万亿元,而其中超过六成与这些城投公司相关。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些城投公司并不是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几乎完全依赖政府资金支持,盈利能力差,根本不像是企业,它们的债务压得地方财政喘不过气来。

更严重的是,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一直模糊不清,这与中国长期强调的“政企分开”原则完全背道而驰,虽然改革在推进,但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联系始终没有完全割断,这个问题早就显现出来了。

要知道,十年前曾有媒体曝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让国企更好地管理,把下属机构的“委”字改成了“局”,表面上是为了改革,实际上却是想把原本属于国企的资产重新拉回政府手中。

为了避免这种“政企合一”的现象,国务院国资委曾多次干预,要求严格区分“政”和“资”,而今天的“出清”,就是要彻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推动真正的“政企分开”。

政策加码,挑战重重

从2018年开始,中央政府就提出了要“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的目标,意味着城投公司不再能靠政府直接提供资金来运营。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因为过去,城投公司基本上依赖政府背书和资金支持,负债累累,而这也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

因此中央开始推动城投公司的改革,目的是让它们不再依赖政府,而是转向市场化运作,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去年,中央推出了12万亿元的债务化解方案,计划彻底改变城投公司的现状,方案的核心,是通过债务置换、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等方式,把城投公司的债务进行化解和调整,为地方政府提供更清晰的财政结构。

财政部长蓝佛安在今年3月也公开宣布,城投公司改革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就去年而言,已经有7000家城投公司退出了融资平台名单。

尤其是在去年第四季度,随着债务置换政策的实施,4680家公司退出,几乎占到了全年的总数。

这说明政策的力度逐渐加大,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但问题是城投公司背后有庞大的债务,约48万亿的地方债务,如何化解这些债务,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些城投公司承担着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的融资工作,短期内要找到替代者几乎不可能。

虽然2027年6月设定了退出的时间表,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要彻底完成,恐怕至少要十年才能完成。

现在城投公司既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债务,也得承受改革带来的压力,改革的步伐虽然在加快,但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从过去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现在的逐步“脱钩”,这一过程对于许多城投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型,尤其是对于那些还依赖政府融资的地方政府来说,短期内的过渡和调整也充满不确定性。

从依赖政府到市场化自负盈亏

随着中央政策的逐步推进,很多人开始担心城投公司是否会被彻底“淘汰”出市场,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对于许多城投公司来说,当前的“出清”并不是要让它们彻底消失,而是促使它们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转型。

过去这些公司依靠政府的资金和信用支撑着庞大的项目,而现在这种依赖已经被政策打破,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城投公司来说,正是时候抓住这个转型的机会,摆脱单一的融资渠道,开始向市场化、独立运营的方向发展。

这些具备条件的城投公司,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基础建设已经不再足够,它们开始扩展业务,进入一些更具市场潜力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

它们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投资,摆脱对政府项目的过度依赖,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进入更广阔的商业世界。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转型方向是“数据资产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很多城投公司开始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数据、产业数据等信息资源,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的资产。

这些数据在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以成为能在市场上估值、甚至抵押的“真金白银”。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228家非上市公司将数据作为资产进行登记,其中约85%是城投公司,这意味着数据资源的资产化正在成为这些公司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过,并非所有城投公司都能顺利进行这项转型,特别是一些资源较少的小型平台,想要通过数据资产化突破困境还是很困难的。

尽管一些有实力的城投公司已经在转型上迈出了步伐,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出清”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城投公司正在经历一场“成人礼”,这场转型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政府应对财政压力、实现自我调节的必经之路。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一转型将对财政收入、政府债务、城市建设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城投公司是否能成功转型,也将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终城投公司“出清”这一进程的结局尚难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将是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见证中国经济体制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财经   中央   公司   地方政府   债务   政府   融资   数据   资产   政企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