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已有所预感:西方围剿中国“粮食安全”的战争,可能才刚开始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撒胡

编辑|撒胡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一则奇怪的请求: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量“增加四倍”,并承诺提供“快速服务”。

这显然是一场阴谋,当初的日本在投降后,就被美国加以改造,主食由大米更换成为了小麦,菲律宾同样也被美国插足,导致粮食自给率极速低下,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所以特朗普此举必然是要围剿中国“粮食安全”。

面对特朗普的出击,中国又该怎么办?

美国的温柔改造

你的饭碗,决定谁是棋手,餐桌之外,一场围绕粮食的无声博弈早已开局,事关国家命脉,有人沦为棋子,有人试图弈棋,而游戏规则,往往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

巨头的策略,总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第一幕,往往从内部着手,润物无声地改造一个国家的基础,从人们的味蕾到赖以为生的田野。

二战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样本,美国打着援助的旗号,送来的不是日本人习惯的大米,而是小麦粉,这一代人的饮食习惯就这样被巧妙重塑,面包和快餐堂而皇之取代了传统米饭。

数据显示,日本人均大米消费量从每年240公斤骤降过半,面包销量反倒迎头赶上,就在这餐桌变化的背后,西方资本早已不动声色地掌控了日本新兴的面包产业。

这只是第一步,紧接着,美国又大力推广其玉米饲料,甚至“附赠”种猪,日本农户尝到甜头,发现用玉米喂养的猪出栏时间能缩短两个月,经济效益诱人。

于是,对美国玉米的依赖如开闸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日本的粮食市场,就这样一步步,被温柔却坚定地纳入了对方的轨道。

同样的改造,也发生在一国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菲律宾与越南、泰国纬度相近,本是天赐的稻米产区,但在美国殖民时期,大片肥沃的耕地却被引导去种植烟草、橡胶等经济作物,只为满足西方跨国公司的需求。

结果呢?菲律宾的粮食自给率常年徘徊在77%左右,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数百万吨粮食,其中很大一部分,恰恰来自美国。

港口那些繁忙的吊机,卸下的仿佛不再是货物,而是国家命脉上的枷锁——国际粮价稍有波动,菲律宾国内市场便风雨飘摇,当土地不再播种粮食,饭碗自然就端在了别人手中。

剧本的第二幕,则撕下了温情的伪装,变得更为直接和残酷,充满了金融的血腥味,这一幕的核心,是利用市场规则,发动一场收割财富的闪电战。

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故事,就是这场战役的经典演绎,起初,美国公司免费提供抗虫害、出油率又高的转基因大豆种子,农场主们见有利可图,纷纷改种大豆,导致本国赖以为生稻米、小麦的种植面积急剧萎缩。

谁知,这种种子只能播种一季,来年必须重新购买,而且得额外支付专利费,几年下来,当阿根廷的农业结构已经严重失衡,对转基因大豆形成路径依赖时,美国公司便悄然收紧了绳索。

阿根廷陷入两难:要么接受对方的条件,将经济命脉拱手让人,要么拒绝,面临国内产业崩溃的巨大危机,最终,这个国家选择了屈服。

美国开始入侵中国市场

这出剧本,在中国上演时,则更为惊心动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大门打开,长期以来由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这四大跨国粮商(常被称为ABCD)主导的国际资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它们的目标异常明确——大豆。

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成本极低,即便算上远洋运费,也比中国国产大豆便宜近一半,凭借这压倒性的价格优势,外资迅速攻城掠地,几乎垄断了中国大豆市场。

2003年至2004年,高潮来了,四大粮商联手华尔街资本,开始在全球市场疯狂炒作大豆价格,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一份报告,宣称大豆将面临减产。

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大豆价格被推至三十年来的历史高点,达到每吨4400元,中国的榨油企业被逼无奈,担心价格继续飙升,纷纷远渡重洋高价抢购。

就在中国油商血本无归之际,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农业部突然改口,宣布大豆将迎来丰收!全球大豆价格应声崩盘,那些在高位接盘的中国油商们血本无归,上千家企业因此破产。

四大粮商随即以极低的价格,从容不迫地收购了这些破产企业,此役过后,中国超过九成的大豆压榨能力,竟被外资掌控。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中国的大豆产业经历了刮骨疗毒般的剧痛,也敲响了最尖锐的警钟,一个市场的沦陷,彻底唤醒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保卫战。

面对如此精密的布局,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防御体系,剧本的第三幕,是中国书写的反击与坚守。

大豆危机后不久,2006年前后,相似的剧本又瞄准了小麦,四大粮商故技重施,在国际市场散布减产消息,并大量收购,导致小麦价格在短期内暴涨超过五倍,然而这次,他们遇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中储粮)。

在中储粮的稳健调控下,国家储备粮仓开始向市场开闸放粮,起初每周一次,后来甚至加码到两天一次,外资为了维持高价泡沫,只能咬着牙照单全收。

这是一场意志与实力的殊死较量。外资不清楚中储粮的储备究竟有多深,只能硬着头皮接盘,当外资的资金链日渐紧张,摇摇欲坠时,中储粮终于亮出了底牌:国家粮食储备高达一亿吨!

这个惊人数字彻底击溃了投机者的心理防线,外资见状纷纷溃退,小麦价格随之回落,中储粮则从容不迫,在低点将之前高价卖出的粮食悉数购回,一场针对中国主粮的围剿,最终以投机资本亏损上千亿离场而告终。

这场小麦保卫战的胜利,揭示了中国粮食安全防御体系的核心。它由三道坚固的防线构成,如铜墙铁壁。

第一道,是中储粮所代表的国家战略储备。它像一堵深不可测的城墙,足以应对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确保任何时候都有足够全国人民吃上一年的粮食。

第二道,是袁隆平等科学家们筑起的科技长城。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大幅提升了粮食单产,2016年,华南双季稻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这项技术不仅为中国自己,也为全球七十多个国家提供了粮食增产的解决方案,功德无量。

第三道防线则更为隐蔽,它关乎饮食结构。中国的肉类产量占据全球四分之一,通常情况下,生产一斤肉大约需要消耗五斤粮食。

这意味着,在极端时期,通过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粮食供应量,形成一个灵活的战略缓冲,化解潜在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构筑起这张巨大的安全网:从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近年推出“大豆振兴计划”,通过补贴和技术推广,逐步提升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从多元化进口来源,到始终将国内粮食收购价设定得高于国际市场,以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确保他们愿种、能种。

结语

然而,赢得一两次战役,绝不代表战争已经结束,从菲律宾被扭曲的土地,到日本被改造的餐桌,从印度被冲击的榨油业,到阿根廷被捆绑的农业——这些前车之鉴,无不历历在目。

全球粮食贸易八成的份额,仍然牢牢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它们的产业链已然深入中国的上游种植与下游加工。

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粮价再次飙升,多国宣布限制出口,粮食的地缘政治属性愈发凸显,这再次提醒着我们,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一丝一毫都不能假手于人。

中国的应对,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持久战,既要在开放市场中坚守底线,也要在科技与政策上不断加固防线。

毕竟,石油可以控制国家,而粮食,控制的是每一个人,这场围绕饭碗的博弈,或许永远没有终局。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财经   中国   粮食安全   战争   国家   美国   大豆   粮食   菲律宾   日本   粮商   市场   小麦   阿根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