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变身“免费清洁工”?班级群里的通知让我沉默了

又是一年开学季,朋友圈里除了孩子们的笑脸,还悄然涌现出另一种画风——一群群成年人拿着抹布、拖着扫把,在教室里挥汗如雨。

“各位家长好,新学期教室需要打扫布置,明天上午九点请有空家长来校帮忙...”

这样的通知,想必不少家长都不陌生。班级群里跳出这条消息时,总是伴随着短暂的沉默,然后几位“热心家长”开始接龙报名,其他人则陷入两难境地——去还是不去?

教室里的“家长劳动节”

每到开学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室里都会上演奇特一幕:本该由专业人员完成的深度清洁工作,如今成了家长们的“义务劳动”。

擦玻璃、洗风扇、拖地板、搬桌椅...这些本不属于家长职责范围的工作,正在以“家校合作”的名义悄然转移。

有家长苦笑:“开学前最忙的不是老师,不是学生,而是我们这些家长志愿者。”

为什么家长不敢说“不”?

明明心有不满,为什么大多数家长还是选择默默接受?

一位妈妈道出心声:“别人都去,就你不去,怕老师对孩子有看法。这点‘小事’都不配合,担心被贴上‘不关心教育’的标签。”

这种微妙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家长敢怒不敢言。即使工作繁忙,也要请假去学校“表现一番”;即使身体不适,也要硬撑着完成分配的任务。

被异化的“家校共育”

家校合作的本意是让家长参与教育过程,而非成为学校的免费劳动力。当“共育”变成了“共劳”,教育的本质正在被悄然扭曲。

有教育工作者指出:“专业人做专业事,清洁工作应该由专业人员完成。让家长从事体力劳动,既不符合教育专业化要求,也模糊了家校责任的边界。”

更重要的是,这种安排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错误信号——劳动有贵贱之分,某些工作可以由他人代劳。

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家长毕竟不是专业清洁工。高空擦窗、电器清洗等作业都存在安全风险。一旦发生意外,责任归属将成为棘手问题。

某地曾发生过家长在校打扫时摔伤的事件,后续的医疗费用和责任认定过程漫长而艰难。

另一种可能:把劳动教育还给孩子

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打扫教室?这本该是绝好的劳动教育机会。

在日本,学生需要自己打扫校园;在德国,学生有专门的手工课和劳动课。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更能培养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有校长尝试改革:“我们从去年开始不再邀请家长打扫,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开学劳动第一课’。虽然孩子们做得不够完美,但他们在劳动中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理性看待家校关系

良好的家校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付出和妥协。

家长支持学校工作无可厚非,但这种支持应该体现在教育理念的配合上,而非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学校也应该明确界限,尊重家长的时间和选择。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当我们把本属于学生的劳动机会“转让”给家长时,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

新学期伊始,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家校合作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育儿   清洁工   班级   家长   通知   工作   孩子   劳动教育   学校   学生   专业人员   专业   新学期   体力劳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