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2nm技术机密,疑随高管投奔英特尔,美台芯片竞争升级

对美国来说,半导体已经不是普通产业,而是摆在国家安全层面的“头号工程”。特朗普上台后,公开骂过美国“太愚蠢”,把芯片制造业拱手交给了台湾,结果搞到今天几乎所有先进芯片都在台湾生产。为了把局面扭回来,美国这几年一套又一套政策组合拳砸下去,补贴、立法、谈协议,目标就一个——想办法把高阶产能拉回本土,把半导体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台积电的一起人事流动,突然把业界的神经绷得更紧。台积电前技术研发暨企业策略发展资深副总经理罗唯仁,刚从公司退休不过三个月,就被确认转战英特尔,担任研发副总裁。更敏感的是,台湾媒体曝出,他在离开台积电前,疑似动用职权调阅、掌握包括 2 纳米制程在内的核心技术机密并带走。这种级别的人、这种时间点、再加上“2nm 机密”这几个字,很难不在半导体圈子里激起惊涛骇浪。

之所以引发这么大反应,是因为罗唯仁不是普通工程师,而是跟台积电好几次关键技术突破紧密捆在一起的那一批人。台积电当年卡在 10nm 制程瓶颈的时候,就是他提出了“夜鹰计划”:把原本“白天在总部、晚上就关灯”的研发节奏,硬生生拉成“日鹰+夜鹰”两套团队,借由跨时区协作,把研发变成 24 小时不打烊。正是这套玩法,让台积电在 10nm 之后的制程竞赛中,把很多对手甩在身后,也为后来更先进工艺打下了基础。

顺着他的履历往前看,会发现他参与的并不只是一个公司层面的项目,而是直接踩在台积电和英特尔两家路线博弈的节点上。现在台积电把 2nm 当成守住技术领先的王牌节点,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由台湾本地工厂率先量产,这将是台积电首次在量产工艺上全面采用环栅晶体管架构。而英特尔这边,则把 18A 当成翻盘希望,整合了 RibbonFET 环绕栅极晶体管和 PowerVia 背面供电等新技术,赌的是一把“直接超车”的机会。两家在架构、供电方案上的路线不同,使得这场制程战,比单纯的制程数字之争要复杂得多。

但要理解这场棋局,还是得先把台积电和罗唯仁本人放回更大的产业版图里。台积电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本身就是台湾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压舱石,更是整个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罗唯仁的经历,则几乎把这条产业链上最核心的两块拼图串在了一起:他在英特尔工作了 18 年,在台积电又干了 21 年,等于完整待过美国 IDM 龙头,也深度参与了台湾晶圆代工霸主的崛起。这种横跨两大巨头、时间跨度又这么长的经历,在业内本来就极为罕见。

回到 2nm 本身,就更能看出这次风波为什么会被放大。按照 TechInsights 的分析数据,台积电 2nm 相比 3nm,在相同电压下可以降低大约 24% 至 35% 的功耗,或者把性能提升大约 15%。这不是简单把数字从“3”变成“2”那么直观粗暴,而是意味着业界从现在主流的 FinFET 架构,正式迈进纳米片晶体管架构的第一个关键节点。纳米片架构在静电控制能力上更强,同样面积下可以塞进更好的性能和能效比,直接抬高了下一代电子设备的性能边界和可发挥空间。

一旦把这套技术优势带进现实竞争里,差距就会变得非常具体。现阶段的公开信息显示,台积电 2nm 工艺的良率已经爬到大约 60%,而英特尔 18A 的良率,市场估计仍只有 20% 到 30% 左右。这种差距,叠加客户选择之后,就会放大成实实在在的优势——苹果、英伟达等全球顶尖芯片设计公司已经表态,会把首批采用 2nm 工艺的产品交给台积电来做。

客户提前站队、锁定产能,本身就是一道很难被撬动的护城河。相反,英特尔一边是先进制程推进不如预期,另一边是代工服务拿不到足够有分量的外部订单,在追赶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就当前趋势来看,这场硬碰硬,对英特尔并不友好。

与此同时,美国并不是只在嘴上喊“重视半导体”,而是通过具体条款去推着整个供应链挪位置。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正在和台当局推进的双边关税协议,其中直接写进了要求台湾在美国追加 3500 亿至 5500 亿美元投资,用于扩充芯片、光电、储能材料等关键产业生产能力的内容。换句话说,美国不是单纯“欢迎外资”,而是明确点名要台湾在本土多砸钱、多建厂,把关键产能往美国这边搬。

回到台积电内部看罗唯仁的位置,就更能感受到这次人事变动的敏感。张忠谋曾亲自为他颁发台积电内部最高荣誉“TSMC Medal of Honor”,当面评价他“勇于承担,做出重要技术决策”。这种级别的勋章、这种评价,基本等于在公司史上给他刻了一行字——不是一般高管,而是亲手参与过关键技术路线抉择的那一小撮人。

也正因为如此,当这样一位深度参与台积电技术路线设计的人,在台积电与英特尔竞争形势对英特尔明显不利的时候,选择退休三个月就加入英特尔研发高层,自然会被外界当成信号来解读。外界很清楚,他对台积电研发体系如何运转、技术路线怎么规划,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如果说英特尔要在追赶台积电的路上少走弯路、尽量绕过那些已经被证明“行不通”的方案,那这样的角色,对它而言确实更像是一剂“强心针”。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台积电自己也没有退路。在地缘政治压力持续加码的情况下,它的全球布局正在被迫做出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要安抚美国、在当地加大建厂和投资;另一方面,还得维持住在台湾本土的技术集中度和成本优势。在台积电管理层的预测里,未来在美国生产的 2nm 产能,有可能会占到其总产能的大约 30%。这既可以被解释为市场行为,但在现实环境下,也很难否认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出于政治考量的“不得不为”。

说到底,当我们在讨论“2nm 技术机密值多少钱”“一个人跳槽能不能改变格局”的时候,真正绕不开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单看台积电和英特尔,它们当然是在拼研发、拼良率、拼客户,但把视角再拉高一点,你会发现这场竞争很难再被简单定义为两家公司之间的商业战争,它已经被牢牢嵌进了大国博弈的结构之中。

从这个角度回头看罗唯仁事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则人事消息会被放到如此大的坐标轴上解读。这里面牵扯的不只是某一个先进制程节点的技术细节,也不只是某一家公司的研发管理经验,而是技术、人才与地缘政治三股力量纠缠下,全球半导体产业被迫做出的集体调整。接下来,台积电在 2nm 布局、海外产能比例、关键人才流动上的每一步选择,很可能都不只是左右自己接下来十年的业绩曲线,而是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写整个行业的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科技   英特尔   机密   芯片   竞争   技术   台湾   美国   半导体   产能   架构   节点   路线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