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另一面:清朝对阵亡将士不小气,邓世昌获十万两白银抚恤

甲午战争的惨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一页。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使在战败后,清政府依然为阵亡将士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抚恤制度。

难道仅仅是清朝“人傻钱多”?深入研究甲午战后清朝的抚恤制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晚清。

清朝优待军队的做法并非偶然,也不是甲午战败后的临时措施,而是源于其建立政权之初的生存之道。

为了在与明朝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清朝注重收买人心,给予军人优厚的待遇是其中重要手段。

明朝档案里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种策略的效果。

几个被俘虏的清朝炮手,原本是明朝驻守沈阳的士兵。

面对明朝官员的严厉审问和“叛国”的指责,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愧疚之情,而是振振有词地辩解道:“在明军当炮手,一年才挣三两银子,还要被克扣。”

这种经济上的差距,显然是影响他们选择的重要原因。清朝通过优待士兵,成功吸引了敌方人员加入,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加入清军,每年能拿到三十两银子,而且足额发放。清朝还会分配土地,让我们和汉族女子结婚。”这番话让明朝官员无法反驳,也说明了为何少数清军能打败人口众多的明朝。

清廷重视军队建设,给予士兵优厚的待遇,不只是为了应付战争的临时手段,更是他们能够进入中原,稳定统治的关键策略。

清朝入关后,对军人待遇更加重视,建立了一套更加完善的抚恤制度。

早在康熙年间,清朝就有了关于伤残军人的初步抚恤规定,确定了奖赏标准。规定还在阵亡士兵抚恤金的基础上,根据伤残情况增加额外补偿。

比如,士兵因为战争受伤致残,如果双目失明、双手残废或者双脚残疾,除了能拿到阵亡士兵抚恤金的一半,还能额外得到30两白银的补偿。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即便苏州手艺最好的纺织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也仅仅一两白银上下。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规定也为之后更加完善的抚恤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义重大。

乾隆年间,国家经济状况良好,社会也比较安定,清朝政府对军队的抚恤待遇变得更好也更全面。

当时,清政府扩大了享受抚恤的人员范围,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在保障之内,还增加了实物补助,进一步改善了受伤或残疾士兵的生活水平。

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是八旗或者绿营的士兵,因为打仗而受伤致残,就能得到相应的优待和照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清朝乾隆时期,如果家中有子弟当兵,朝廷每月会额外发放三斗米粮作为补贴。

如果是孤身一人参军,也能得到一份和普通士兵一样的口粮,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进入19世纪,清朝国力日渐衰弱,国内问题和外国侵略接踵而来。即便处境艰难,清政府依旧重视军人,并加强了对他们的优待。

具体来说,清廷进一步健全了抚恤制度,特别是针对伤残老兵的养老保障。

嘉庆皇帝明确规定,因战争受伤致残的军人,只要年满五十岁,每月就能领取一两白银的养老金,用以保障他们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体现了政府的关怀。

到了道光皇帝当政的时候,这项照顾伤残士兵的政策又加大了力度,不再限制领取赡养银的年龄,只要是因伤致残的士兵,不论年纪多大,都能领到这笔钱。

嘉庆和道光年间的这种赡养制度,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伤残士兵的关心和照顾。

即使当时国家实力已经开始衰弱,他们仍然尽力保障这些士兵的基本生活,让他们能安心度日。

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让许多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也激励着其他士兵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作战。

甲午战争是清朝由强变弱的关键节点。

清政府对甲午战争中牺牲将士的抚恤,就是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实行的。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战舰受损严重、无法挽救时,他果断下令撞击日舰吉野号,最终英勇牺牲。

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全国,清廷也给予高度肯定。

光绪皇帝亲自下旨,追赠邓世昌提督军衔,并给予家属十万两白银的巨额抚恤金,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足以保证邓家几代人的生活。

为了表彰邓世昌的英勇,清政府特地允许他母亲建造一座功德牌坊,还赏赐了一块写着“教子有方”的金字牌匾。

同时,邓世昌的儿子也得到了特殊照顾,被破格选入广东水师,让他继承父亲的事业,延续家族的荣誉。

清政府如此优待邓世昌,一方面是对他英勇事迹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振士气,鼓励更多的人忠于朝廷,为国效力。

海军有邓世昌,陆军也有左宝贵,他们在甲午战争中同样令人敬佩。左宝贵在平壤之战中率领军队奋勇抵抗日军,最后不幸牺牲。

清朝廷为了表扬他的忠诚和勇敢,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头衔,并且给了他“忠壮”的谥号,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光绪皇帝还亲自写祭文和碑文来悼念他。清廷还派山东巡抚带领官员去左宝贵家祭奠,表达哀思和敬意。

左宝贵的两个儿子,老大和老二也分别通过祖上的功劳获得了骑都尉和云骑尉的世袭官职,这样家族就能一直保有爵位,社会地位稳固,经济收入也有了保障。

清政府对左宝贵的表彰,和对邓世昌的褒奖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扬忠义精神,激励前线将士,以此来稳定军队的士气。

清廷这样做意在告诉所有人,只要忠于国家,为国捐躯,即便牺牲了,朝廷也会照顾好他们的家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为国效力。

清朝政府不仅照顾高级军官,也关心普通士兵的生活。针对士兵的抚恤,清廷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

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士兵不幸在战场上牺牲,他的家人可以获得相当于死者三年工资的抚恤金。这笔钱对于经济困难的士兵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顺利度过困境。

受伤的士兵可以根据伤势的严重程度,领取金额不同的抚恤金。一些伤势特别严重的士兵,甚至可以领取终身抚恤金,以此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清朝廷对于普通士兵的抚恤,虽然比不上对高级将领的优待,但还是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这表明清廷并非完全忽视基层士兵的利益,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稳定军队,避免士兵因后顾之忧而产生不满。

清廷希望通过优厚的待遇,展现皇家的恩惠,激励士兵们更加卖力地为国家效力。

但是,仅仅依靠丰厚的抚恤金并不能掩盖军事战略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更无法解决清政府的根本问题:腐败、落后以及专制统治。

所以,清廷的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困境。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反映了清朝制度上的问题和军事上的落后。

这才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根本原因,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清朝的制度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而军事上的落后则体现在装备、训练和战略等各个方面。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同积重难返的病灶,最终导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会发现清代统治者对军人的尊崇始终贯穿于治国方略之中。

从关外时期创立的八旗养兵制度,到定鼎中原后逐步完善的俸禄体系,这支马背上的王朝始终将军人视作政权基石。

这个不一样的大清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单色水墨,而是由无数细节晕染出的斑斓长卷。

信息来源: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21卷,第22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甲午战争   清朝   明朝   抚恤金   清廷   甲午   优待   将士   小气   士兵   清政府   制度   历史   邓世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