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耐力运动,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随着参赛人数的激增,马拉松相关的心脏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埃默里大学和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近3000万名马拉松参赛者的数据,揭示了心脏骤停在马拉松赛事中的发生率、风险因素及救治进展,为赛事组织者和跑者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参考。
这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2023年美国443场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赛事的数据,**共纳入超过2930万名参赛者,记录了176例心脏骤停事件,其中59例事件发生死亡。**研究团队使用Race Associated CardiacEvent Registry数据库,对这些事件的发生率、病因及救治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2000—2009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2010—2023年间,马拉松参赛人数较2000—2009年增加了3倍,但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约为0.54例/10万人。不过,具体到2020—2023年期间,心脏骤停发生率有明显提升,为0.81例/10万人,其中原因尚不明确。
研究关键发现
1.性别与距离差异显著
研究发现,男性跑者的心脏骤停风险显著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1.12例/10万人和0.19例/10万人,男性风险是女性的近6倍。此外,全程马拉松的心脏骤停发生率(1.04例/10万人)是半程马拉松(0.47例/10万人)的两倍。这些数据提示,男性跑者和全马参赛者属于高风险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2.病因谱发生变化
通过对67例可调查病例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已成为马拉松心脏骤停的首要病因,占40%,**而传统认为的主要病因肥厚性心肌病仅占7%。这一变化可能与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筛查的普及和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同时,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脏骤停生存率为93%,而肥厚性心肌病相关病例的生存率仅为60%。
3.救治进步显著
与2000—2009年相比,2010—2023年心脏骤停的死亡率从71%大幅下降至34%。这一改善主要归功于赛事急救体系的优化,特别是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研究显示,在2000—2009年,仅有58%的心脏骤停者及时接受了CPR,48%使用了AED;2010—2023年,这两项救治措施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
案例在身边
2025年3月,中国马拉松赛场上发生了两起引人关注的心脏事件。在无锡马拉松中,一名跑者在冲过终点线后突发心脏骤停,医疗团队紧急启用直升机转运,仅用2 min将其送至医院抢救。同一天,武汉马拉松赛道上,一名中年男性跑者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幸得参赛的急重症医学专家及时施救,抢回了生命。
这些案例印证了上述研究的核心发现:及时的医疗干预是挽救心脏骤停跑者生命的关键。武汉案例中的施救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重症医学中心主任詹丽英教授表示:“我们既是运动员,也是急救员,更是一名医生。能够在享受奔跑快乐的同时,随时准备支援队友,这正是我们的双重使命”。
给跑者的安全建议
1.赛前心脏评估
常规体检中的静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往往不足以发现运动相关的心脏风险。专家推荐进行“运动心脏专项评估”,包括:
·平板运动试验: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监测心电图变化,检测心肌缺血;
·心肺运动试验:全面评估运动状态下的心肺功能、肌肉系统和代谢系统。
2.心脏骤停的预警信号
·运动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悸、胸闷或胸痛;
·异常呼吸困难或疲劳;
·头晕或近乎晕厥;
·大量冷汗。
出现以上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
3.科学训练与参赛
·初次参赛者应从半程马拉松开始,逐步适应;
·避免“周末勇士”式的突击训练;
·高温天气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
·比赛日遵循“倾听身体”原则,不盲目坚持。
马拉松运动在带来健康益处的同时,也确实存在心脏骤停风险,特别是对男性跑者和全马参赛者。近3000万参赛者的数据表明,通过优化赛事急救体系(如普及AED和CPR),可以显著降低心脏骤停死亡率。
对个人而言,科学评估、合理训练和风险意识是安全参赛的基石;对赛事组织者,完善医疗配置和应急流程是保障跑者安全的关键。激情需要与理性同行,极限运动必须与安全保障并重。每一位跑者都应当认识到,抵达终点固然重要,但平安回家才是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KimJH,Rim AJ,Miller JT,et al.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AMA.Publishedonline March 30,2025.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