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愈演愈烈,“脱钩论”从一度被视为不切实际的舆论噱头,逐渐演化为现实政策的推演背景。
2025年4月,中国发布的一份官方进出口月度数据报告,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美国首次未被列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名单,欧盟则被罕见地放在首位。
这一微妙但极具象征意义的变化,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正在有序地推进与美国经济层面的脱钩准备。
长期以来,中国对“脱钩”持克制态度。然而这一次,从官方数据中“剔除”美国,或标志着态度上的深刻转折。
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1.7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与欧盟的贸易额为1.3万亿元,增长1.4%;
与拉美、中东、非洲的贸易也保持了上行趋势。相比之下,中美贸易则显得波动异常,甚至开始淡出核心名单。
这背后,既有中美贸易政策分歧日益尖锐的现实考量,也有中国主动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布局的决心。
此外,出口市场的多极化还体现为中国产业链对“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趋势的主动适配。
例如,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通过东南亚设厂,将部分中低端产能转移至印尼、越南等国,一方面规避地缘风险,另一方面借助RCEP规则降低关税壁垒。
这种“以退为进”的全球布局方式,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塑中赢得更大回旋空间。
瑞士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指出,即便美国选择全面中止对华进口,绝大多数国际市场可以在短期内替代其需求缺口。
世贸组织前总干事拉米也直言,美国在全球进口市场中的权重仅占13%,远低于其自我定位所暗示的影响力。
这种观点虽然挑战了传统对美国市场依赖的惯性思维,却也贴近当前全球贸易现实。
全球供应链的重心正在转移,特别是亚太、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逐渐崛起,中国与这些地区的合作也愈发深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面对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加制裁时表现出抵触情绪。墨西哥、巴西、土耳其等国在多边场合表态,反对利用贸易政策干涉正常商业合作,形成对美“脱钩压力”的共鸣效应。
与其说中国是被迫应对美方压力,不如说中国已开始主动塑造自身外贸生态。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中国一方面通过内循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优化对外依存结构。
以“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多边合作新平台不断涌现,与东盟、非洲、中东等地区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正在从“补充角色”转变为“主轴力量”。
特别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生效,使得亚太区域内部市场协同效率大幅提升,为中国制造和服务提供了新的高弹性市场空间。
此外,中国在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方面取得突破,部分东盟国家和中东能源出口国已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大宗商品,为去美元化提供技术通路。
这样的布局,既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中长期战略回应,也有助于增强中国外贸系统在全球金融冲击下的抗压能力。
在美欧贸易纷争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欧盟也在重新审视其战略重心。2025年7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将齐聚北京举行高级别经济峰会,释放出强化中欧经贸关系的积极信号。
此前,欧盟经济事务专员谢夫乔维奇已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过视频会谈,明确将中欧电动汽车产业链协作纳入双方磋商重点。
这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性布局,也是在向美国释放信号:欧洲不会盲目站队。
此外,欧洲对美国近期反复无常的对外政策也表达出隐忧。无论是对欧洲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还是在地缘安全问题上的反复摇摆,都促使欧盟转向多元化合作机制。
除欧盟外,东盟各国对中美摩擦的立场亦趋于清晰。马来西亚贸工部长扎夫鲁明确表示,反对单边关税行动,并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
这种“战略独立”表态在以往鲜有出现,足见中方在区域合作机制中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2025年以来,中国与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在新能源、物流、数字经济等领域签署多项双边协议,为区域供应链重构提供了稳定支点。
“去美元化”趋势的加快,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增长迅速,也让更多国家愿意以本币或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手段,从而降低美元主导地位带来的交易成本和金融风险。
更进一步,中国与印尼、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开展本币互换安排,显著增强了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体系中的可用性。
对于中资企业而言,这不仅降低了金融外汇波动风险,也有利于打造“稳出口”的长期生态体系。
在科技产业领域,中美“脱钩”趋势早已体现在实际操作层面。从芯片、高端制造、5G通信到人工智能,中国正在积极打破对美方技术依赖。
以半导体为例,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主设计的先进制程芯片已在消费电子中广泛应用,光刻机自主化进程也获得实质性突破。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在内外“双压”下反而快速成长。
除了硬科技,中国还在量子信息、绿色能源、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前沿布局加速,形成“去美化”“自主化”趋势中的科技底座。
这一转变意味着:即便中美科技交流遭遇长期中断,中国也具备构建独立创新生态的能力与意愿。
回顾这一轮中美经贸脱钩的进程,我们可以发现:脱钩不一定意味着全面对抗,更不等于孤立与封锁。相反,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场痛并成长的深度产业转型与外部合作结构优化的过程。
从被动调整到主动再造,从依赖市场到主导市场,从被技术锁喉到独立创新,中国正在以更稳健的步伐走出一条多元、包容、内外兼修的发展之路。
未来的全球经济秩序不再可能由某一个国家单边塑造,而是需要多边共建。中国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在平等、互利、共赢的框架下,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定而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合作体系。
美国若仍幻想以极限施压实现“战略回流”,终将事与愿违。而中国,则已悄然驶向新的全球合作航道,驶离“脱钩论”的迷雾,驶向自主与共赢的阳光彼岸。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川流趣谈
——完——
中国网:中国发布丨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成绩显著 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金融界:海关总署: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进出口增长1.4%至1.3万亿
华尔街见闻官方:中国企业出海的东南亚足迹
北青网:“做法错误”“扰乱秩序”“加速衰落”……美国政府滥施关税招致多方批评
新浪财经: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重构全球金融秩序的战略突围 —— 关税战背景下的货币革命与未来图景
欧盟中国商会CCCEU:重磅|冯德莱恩表示欧中峰会将于7月举行
观察者网:王文涛与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贸工部长通话:共同应对美所谓“对等关税”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