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万台到70%渗透率,硅谷求合作?中国AI眼镜才是真护城河!

最近不少美国媒体都在测评一款中国品牌的AI眼镜,叫RokidGlass。

本来想光说它的参数可能有点干,但后来发现这东西能火,还真不是靠堆料那么简单。

它重量跟普通墨镜差不多,你别瞅着轻,里面塞的东西可不少光学模组、1200万像素摄像头、Hi-Fi耳机全集成进去了,还搭了高通骁龙AR1的平台,屏幕是Micro-LED的,能实时显示内容。

最实用的是翻译功能,支持89种语言实时转译,不管是出国旅游问路,还是在陌生地方导航,拿出来就能用。

而且它调用的模型也跟别家不一样,Meta的眼镜只能用自家的Llama模型,RokidGlass能调用GPT-5和Gemini。

就冲能选两个大模型这一点,用户体验就拉开差距了,毕竟多一个选择,就能多适配一些使用场景。

价格这块更让人眼前一亮,跟Meta眼镜功能差不多,正式售价能便宜200美元,早鸟价直接少300美元。

这性价比一出来,市场反应也很直接2024年短短三个月,它的定金订单就超了25万台,连蓝思科技都得加班加点提升产能才能跟上。

其实从这款眼镜上,就能看出中国AI硬件企业的思路,不是跟巨头硬拼封闭生态,而是走开放、协作的路子。

为啥Meta卡壳?中国企业的“IT精神”才是破局关键

要说开放协作的重要性,看看Meta的情况就知道了。

Meta的AI眼镜研发团队,之前想做一个实时视觉识别与指导的功能,这功能得靠能处理视频流的多模态大模型才能实现。

但Meta有个规矩,必须用自家的Llama模型。

可Llama模型在处理视频流这事上,目前还不是最优解。

硬件工程师再厉害也没用,只能等着AI团队把Llama模型迭代到够用的水平。

这么一来,本来可能引爆销量的功能,要么得推迟好久才能推出,要么就因为模型一直达不到要求,直接黄了。

Meta这操作有点像自己捆住了手脚,明明外面有更好的资源,却非要在内部等,创新效率肯定上不去。

中国的AI眼镜工程师想做同样的功能,就没这么多限制。

他们不用考虑内部派系或者资源绑定,只需要评估三件事:能不能调用到最先进的模型,硬件性能够不够支撑,成本合不合理。

搞不清为啥有些企业非要搞封闭,毕竟做硬件的不用操心所有软件,大家各司其职,才能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IT精神”。

2024年的时候,中国企业在自由曲面光学技术上有了突破,汇鼎光学的自由环曲面镜片能扩展30%的清晰视野,百合光电的镜片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把成本控制住了。

中国AI眼镜企业立马抓住这个技术红利,快速推出了比Meta更轻、更便宜的产品。

很显然,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比巨头单打独斗要灵活得多。

其实不光软件能自由调用,硬件层面的协作也很关键。

汇鼎光学和闪极科技还专门建了AI眼镜光学研究中心,合肥视涯做的光波导模组,成本比海外同类产品低不少。

大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一起把产业链的短板补上,这样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自然就提上来了。

抢窗口期!中国AI硬件靠“快”能弯道超车吗?

有了开放的思路和协作的基础,接下来拼的就是速度了。

现在刚好有个窗口期,因为巨头们在AI硬件上的投入,没那么专注。

Meta的主要收入来自社交媒体广告,AI硬件的利润对它来说九牛一毛,所以未必会真的做战略转型,变得更开放。

苹果之前一直在搞头显,后来才叫停转向AI眼镜,现在还没形成规模优势。

本来想巨头们可能会很快调整方向,但后来发现他们的决策链太长,反而给了中国企业机会。

特别是OpenAI推出了AppsSDK,想让GPT变成用户的AI仆人,帮着完成订票、订餐、导航这些具体任务。

这对中国AI硬件企业来说,就是个弯道超车的契机。

GPT已经有了很多用户和开发者,如果中国的AI眼镜能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比如调用GPT-5快速搞定这些日常服务,就能把这些用户和开发者吸引过来,慢慢构建自己的应用生态。

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已经开始跟OpenAI合作,承接他们的硬件订单,一边做制造,一边对接软件生态,这种双向协同的节奏很快。

而且现在是服务规模时代,谁能先让用户用起来,谁就能先积累数据。

RokidGlass这些早期产品,已经开始收集用户使用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优化服务,比如翻译更精准、导航更贴合习惯。

这种“用得早数据多,服务好更多人用”的循环,一旦转起来,就成了真正的护城河。

雷鸟V3还跟博士眼镜合作,进店率一下子提了不少;OPPO专门给AI眼镜做了抖音直播提词器功能,在直播场景里很受欢迎。

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反应快的表现,不跟巨头比生态封闭,而是比谁能更快落地实用功能。

不过话说回来,开放策略也不是没风险,比如可能会依赖外部技术,或者面临行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但在AI硬件这个新兴领域,封闭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现在走的开放、协作、快迭代的路子,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

按照现在的趋势,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可能会到550万台,2035年渗透率甚至能到70%。

中国企业如果能守住“IT精神”,保持住速度优势,说不定能在接下来的卡位战里,从单纯的“硬件制造者”变成“生态定义者”。

毕竟AI时代的竞争,拼的不是谁的山头大,而是谁能更高效地给用户提供好产品、好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数码   硅谷   护城河   中国   眼镜   硬件   模型   中国企业   功能   光学   用户   可能会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