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一店员送错吸管,顾客要求唱“蜜雪冰城甜蜜蜜”道歉,“让犯错的员工给我唱,不低于40秒”

在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的当下,顾客与服务行业从业者之间的互动频繁且复杂,每一次微小的服务偏差都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蜜雪冰城某门店发生一起 “店员送错吸管,顾客要求唱歌道歉” 的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事件中,顾客因店员误将常规吸管送成细吸管,提出让犯错员工演唱品牌主题曲《蜜雪冰城甜蜜蜜》且时长不低于 40 秒作为 “补偿”,而网传视频里员工唱歌时隐约带有哭腔,这一细节引发大量网友热议,多数人认为顾客的要求超出合理范畴,不该如此为难基层服务人员。
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折射出当下社会中服务行业的生存现状、消费者维权的边界尺度,以及公众对 “人性化对待服务者” 的普遍期待。深入还原事件经过、梳理各方观点、探讨背后的深层问题,不仅能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全貌,也能为类似场景下的消费互动与服务应对提供参考。
事件还原:一根吸管引发的 “道歉要求”
事件发生在南方某城市的一家蜜雪冰城门店,该门店位于商圈地下一层,周边写字楼密集,工作日午间与晚间是消费高峰时段,客流量常处于饱和状态。根据门店监控视频与相关当事人的描述,事件发生在某个周三的午间 12 点 15 分左右,正值午餐后的消费高峰,门店内排队点餐的顾客从柜台延伸到门口,3 名店员分工负责点单、制作、取餐,每个人都处于忙碌状态。
当时,一位年轻女性顾客(后续被网友称为 “吸管顾客”)在柜台点了一杯 “杨枝甘露” 和一杯 “珍珠奶茶”,付款后在取餐区等待。约 5 分钟后,负责取餐的店员小周(化名,20 岁左右,入职刚满 3 个月)将两杯饮品递到顾客手中,同时搭配了两根细吸管 —— 这类细吸管通常用于喝果茶或奶茶中的小料,而 “杨枝甘露” 因含有大块果肉,门店常规会搭配粗吸管,方便顾客吸食。
顾客接过饮品后,发现吸管与饮品不匹配,当即向小周指出问题:“我点的杨枝甘露要粗吸管,你怎么给的细的?这怎么喝?” 小周当时正忙着核对下一份订单,听到顾客反馈后,立刻道歉:“实在不好意思,刚才太忙了拿错了,我马上给您换一根粗吸管。” 说着便转身准备去取粗吸管。
然而,顾客却拦住了小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换吸管是应该的,但你犯错了,得给我道歉。你们蜜雪冰城不是有首歌吗?就那个‘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你唱一遍给我听,唱够 40 秒,不然这事没完。” 小周听到这个要求后明显愣了一下,眼神有些无措,她看了看周围排队的顾客,又看了看顾客坚定的表情,小声解释:“不好意思,我不太会唱歌,而且现在店里人太多了,我给您换完吸管再给您多送一张优惠券可以吗?”
顾客拒绝了优惠券的提议,坚持要小周唱歌:“优惠券我不要,我就要你唱歌道歉,这是你犯错该付出的代价,不然我就投诉你。” 此时,周围已有几位顾客注意到这边的争执,纷纷侧目。小周的同事见状,想过来帮忙协调,却被顾客制止:“不用你过来,我就要刚才给我拿错吸管的人唱,这是她的责任。”


无奈之下,小周只好站在柜台后,对着顾客唱起了《蜜雪冰城甜蜜蜜》。从其他顾客拍摄的短视频中可以看到,小周唱歌时头微微低着,声音很小,且伴有明显的颤抖,唱到后半段时,声音里隐约透出哭腔,眼眶也有些发红。周围有顾客小声议论:“不就是拿错根吸管吗,换了就行,干嘛非要人唱歌啊?”“这小姑娘都快哭了,太为难人了。” 顾客却全程拿着手机拍摄,直到小周唱够 40 秒,才接过换好的粗吸管,拿着饮品离开门店。
视频发酵:网友一边倒心疼店员,质疑顾客 “过度维权”
事件发生后,拍摄视频的顾客将这段 “店员唱歌道歉” 的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配文 “蜜雪冰城店员送错吸管,让她唱首歌道歉不过分吧”。没想到视频迅速引发关注,短短 24 小时内,播放量突破 500 万,评论数超过 3 万条,绝大多数网友的观点都倾向于同情店员,质疑顾客的要求 “不合理”“过度维权”。
在评论区,“心疼店员”“顾客太过分” 成为高频词汇。有网友留言:“听着小姑娘的声音都在抖,还有哭腔,换作是谁在大庭广众下被这样要求都会难受吧?拿错吸管是小事,道歉加换吸管已经很到位了,唱歌完全是额外的精神施压。” 还有网友结合自身经历表示:“我之前在奶茶店打工,忙的时候也会拿错东西,每次道歉加补救顾客都能理解,第一次见要求唱歌道歉的,这根本不是维权,是欺负人。”
也有网友从服务行业的角度分析:“基层服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顾客,难免会有疏忽,只要及时补救、态度诚恳,顾客应该给予基本的包容。要求员工在公共场合唱歌道歉,本质上是在践踏他人的尊严,这种‘羞辱式维权’不可取。” 还有部分网友联系到蜜雪冰城的品牌调性 —— 该品牌以亲民、接地气的形象著称,《蜜雪冰城甜蜜蜜》这首歌原本是用于品牌宣传,传递快乐氛围,如今却被当作 “惩罚工具”,让不少网友感到不适:“这首歌本来挺可爱的,现在听着都觉得变味了,用别人的品牌歌来为难基层员工,太不应该了。”
当然,也有极少数网友认为 “顾客有维权的权利,店员犯错就该承担后果”,但这类观点很快被反驳:“维权的前提是合理合法,拿错吸管属于服务失误,对应的补救措施是更换吸管、道歉,唱歌既不是行业规定,也不是法律要求,完全是顾客的额外刁难。” 截至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蜜雪冰城官方尚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但涉事门店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周当天下班后情绪低落,第二天还请了半天假调整状态,门店已经对小周进行了心理安抚,并提醒所有员工遇到类似情况时,可及时联系店长协调,不必强行满足顾客的不合理要求。
服务行业的 “生存困境”:基层员工常面临 “不合理要求”
这起 “吸管事件” 并非个例,在服务行业,基层员工因微小失误遭遇顾客不合理要求的情况屡见不鲜。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零售门店,采访了 10 位基层服务人员,发现超过 80% 的受访者都有过类似经历:有人因餐品上慢了 5 分钟,被要求 “免单加道歉”;有人因包装时少放了一双筷子,被顾客要求 “写书面检讨”;还有人因推荐的商品不符合顾客预期,被要求 “当众承认自己眼光差”。
22 岁的小李在某连锁汉堡店工作了 1 年,她曾遇到过一位顾客因 “薯条不够脆”,要求她 “把薯条全部吃掉,再重新做一份”。小李回忆:“当时我都懵了,薯条是刚炸出来的,可能放了几分钟稍微软了点,但完全能吃。我道歉说可以重新做一份,顾客却非要我吃掉,说‘你做的你自己先尝尝’。周围还有很多顾客看着,我特别尴尬,最后还是店长过来协调,给顾客免了薯条的单,才把事情解决。”
30 岁的王师傅在某超市负责水果区称重,他曾因给顾客称重时多算了 2 毛钱,被要求 “在水果区广播道歉,说自己粗心大意,耽误顾客时间”。“其实我发现多算后马上就退了钱,还送了顾客一个小苹果道歉,但顾客不接受,非要我广播。超市有规定不能随便广播无关内容,我跟顾客解释,他就说要投诉我态度不好。最后店长过来跟顾客沟通了半个多小时,顾客才同意不广播,但要求我再送他一串葡萄。” 王师傅无奈地说。
为何基层服务人员容易面临这类不合理要求?某餐饮连锁品牌区域经理张先生分析:“一方面,部分顾客存在‘消费者至上’的极端认知,认为自己花钱了,就可以对服务人员提任何要求,忽略了服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很多门店为了‘息事宁人’,避免顾客投诉影响门店评分,会默许员工满足一些不合理要求,导致部分顾客觉得‘只要闹一闹,就能得到更多补偿’。”
张先生还提到,基层服务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且流动性强,多数人担心被投诉丢工作,所以面对顾客的不合理要求时,往往选择妥协。“像蜜雪冰城的小周,入职才 3 个月,可能担心被投诉影响考核,所以才会答应唱歌的要求。但这种妥协其实会让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下来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维权与尊重的边界:如何平衡消费者权益与服务者尊严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 “维权边界” 的讨论:消费者在遇到服务失误时,该如何合理维权?又该如何尊重服务人员的人格尊严?
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的权利,若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消费者可以要求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但法律并未赋予消费者 “要求服务人员进行人格羞辱式补偿” 的权利,如要求唱歌、下跪、公开检讨等,这类要求已超出合理维权范畴,涉嫌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相关指南中明确指出,消费者维权应坚持 “合理、合法、文明” 的原则,避免采取过激或侮辱性手段,尊重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对于服务行业的微小失误,若经营者已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道歉、更换、赔偿),消费者应给予必要的包容,共同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对服务行业的认知也在逐渐转变。过去,“顾客是上帝” 的观念被过度解读,部分人将其等同于 “顾客可以随意要求服务人员”,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服务人员的生存状态,呼吁 “给基层服务者多一点尊重”。比如,在社交平台上,# 心疼基层服务人员# #拒绝羞辱式维权 #等话题常被热议,许多人分享自己与服务人员友好互动的经历,倡导 “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的消费文化。
某高校社会学教授表示:“消费关系本质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消费者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或服务,服务人员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要求服务人员通过唱歌、下跪等方式道歉,本质上是将服务人员置于‘不平等地位’,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服务人员的情感,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平等价值观。”
门店应对与行业反思:如何保护基层员工权益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也关注到涉事门店的应对方式,呼吁品牌方和门店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保护基层员工免受不合理要求的伤害。对此,多位餐饮行业从业者提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门店应明确 “服务失误应对流程”,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比如,当出现拿错商品、上餐慢等小失误时,员工的标准应对流程是 “立即道歉 + 及时补救(更换、赔偿)”,若顾客提出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员工可礼貌拒绝,并第一时间联系店长或值班经理协调,避免员工独自面对压力。某连锁奶茶品牌的店长说:“我们门店会定期给员工培训,告诉他们‘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有权拒绝’,遇到难缠的顾客,管理层会出面处理,不会让员工独自承担。”
其次,品牌方应建立 “员工心理支持机制”。基层服务人员长期面对高强度工作和各类顾客,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品牌方可定期组织心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调节情绪。同时,对于因顾客不合理要求受到委屈的员工,门店应给予及时的安抚和支持,如调休、心理疏导等,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
此外,行业协会也可推动建立 “服务行业维权指南”,明确消费者与服务者的权利边界,引导消费者合理维权,同时保障服务者的人格尊严。比如,指南可明确 “哪些要求属于合理维权,哪些属于不合理要求”,让双方在互动时有章可循。
在蜜雪冰城某门店,记者看到墙上贴着 “员工权益保护须知”,上面写着 “员工有权拒绝顾客的不合理要求,遇到纠纷可联系管理层处理”。店员告诉记者,自 “吸管事件” 后,品牌方给所有门店下发了通知,要求加强员工培训,同时在门店设置 “服务监督岗”,若顾客有投诉或特殊要求,需先与监督岗工作人员沟通,避免直接向基层员工施压。
事件余波:普通人的 “共情” 与价值观传递
事件发酵的同时,许多普通网友也分享了自己与服务人员友好互动的经历,传递着 “互相理解” 的温暖。一位网友说:“上次我在咖啡店点单,店员把‘少糖’做成了‘全糖’,我跟店员说没关系,不用重新做,店员却坚持给我换了一杯,还送了我一块小蛋糕,说‘不能让您喝到不满意的饮品’。其实大家多一点包容,很多小事都能变成温暖的互动。”
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作为服务人员的经历:“我以前在餐厅打工,有一次不小心把水洒到顾客身上,特别紧张,顾客却笑着说‘没事,我自己擦就行’,还安慰我‘别慌,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现在我作为消费者,遇到服务失误时,也会尽量体谅对方,因为我知道他们工作不容易。”
这些分享让更多人意识到,消费互动中的 “互相理解” 远比 “斤斤计较” 更有意义。一根吸管的失误,本可以通过 “道歉 + 换吸管” 轻松解决,却因顾客的过度要求变成了 “尴尬的唱歌道歉”,而网友的 “共情” 与热议,也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在消费过程中,我们追求的不仅是 “自身权益的保障”,更应该是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在某社交平台的投票中,超过 90% 的网友选择 “会体谅服务人员的小失误,只要对方及时补救就可以”,仅有不到 10% 的网友选择 “会要求额外补偿”。这一数据也反映出,“尊重服务者、拒绝过度维权” 已成为主流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更和谐、更平等的消费环境。
在涉事门店附近,一位经常来买奶茶的顾客说:“我认识小周,这姑娘平时很勤快,服务态度也很好,上次我忘带手机,她还帮我垫了钱。这次的事对她来说肯定是个打击,希望她别放在心上,也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这样为难服务人员。” 说完,她走进门店,点了一杯小周常推荐的 “四季春茶”,还特意跟店长说:“要是小周上班,麻烦帮我跟她说一声,大家都挺心疼她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财经   吸管   店员   顾客   员工   人员   网友   基层   不合理   事件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