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言
在华语影坛,每一个成功的导演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有人靠才华说话,有人凭资源取胜,而陈可辛,则是凭借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游刃有余。
然而,再精明的棋手也有失手的时候。当《酱园弄》遭遇票房口碑双重危机,陈可辛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选择,他竟然邀请了“港独”艺人黄秋生为影片站台。
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陈可辛苦心经营的平衡,这也让网友十分怀疑,他是真的不知道后果,还是明知故犯的投机?
提起陈可辛,华语电影圈无人不知,他不是那种躲在象牙塔里的艺术家,恰恰相反,他像个嗅觉敏锐的猎手,总能精准捕捉到时代情绪的细微变化。
从《甜蜜蜜》里捕捉漂泊者的离愁别绪,到《中国合伙人》中击中一代人的创业记忆,陈可辛的名字,几乎就是“懂得观众”的代名词。
陈可辛太清楚市场的风向,也太明白人心的渴望,他的履历,就是一部部成功预判观众情绪的教科书,然而,正是这位最精明的猎手,在《酱园弄》这部影片上,栽了个跟头。
当这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在内地市场遭遇滑铁卢,票房口碑双双未及预期后,陈可辛将目光投向了香港市场,试图挽回败局。
这本是商业上的常规操作,但陈可辛打出的那张牌,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黄秋生,一个众所周知的“港独艺人”,陈可辛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因此,这个决定究竟是源于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艺术傲慢,还是一次孤注一掷的投机,又或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价值示好?外界无从知晓。
我们只看到,这一步棋,直接将《酱园弄》送上了绝路,在香港首映礼的风波之前,《酱园弄》的命运其实就已写满坎坷,这是一部承载了巨大野心的作品。
《酱园弄》网罗了章子怡、梅婷等一众实力派演员,试图用一个民国奇案的外壳,去包裹悬疑、女性觉醒、时代变迁等多重宏大主题,从筹备到上映,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可惜的是,陈可辛的雄心没能转化为实力,影片上映后,观众发现它成了一锅大杂烩,它什么都想讲,悬疑不够惊心,女权不够彻底,时代刻画又流于表面。
贪多求全的结果,就是整部电影核心的模糊,表达的无力,内地不足四亿的票房和豆瓣5.9的评分,已经提前宣告了《酱园弄》的失败。
《酱园弄》这部影片,既没能满足商业片观众对感官刺激的需求,也没能赢得文艺片影迷对深度思考的青睐,这艘船在离港时,就已经有了多处裂痕。
而陈可辛在香港的那个决定,无异于亲手将它开进了风暴中心,就连章子怡,也一同被卷入漩涡,她的努力和表演,成了这场风暴里最无辜、也最令人惋惜的牺牲品。
要理解这场风暴的烈度,就必须看懂黄秋生这个矛盾体,单论表演,他无疑是香港影坛的瑰宝,三座金像奖影帝的奖杯,足以证明其业务能力的顶尖。
无论是变态、警察,还是市井小民,黄秋生都能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纯粹的艺术领域,他的名字代表着“演技”二字。
然而,艺术家的身份之前,是公民的身份,与其艺术成就形成尖锐对立的,是黄秋生那条清晰到无法辩驳的政治立场轨迹。
从2014年领唱被视为“占中主题曲”的《谁还未觉醒》,到2019年“修例风波”中颠倒黑白、美化暴徒的言论,他的一言一行,早已触碰了“一国两制”原则和民族大义这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市场和观众用最直接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内地市场彻底将其封杀,他的演艺生涯随之中断,他成了“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这句论断最生动的反面教材。
当陈可辛将这样一位人物请上红毯时,他请来的不是一位影帝,而是一个行走的政治符号,一个足以引爆所有潜在矛盾的炸药包。
引信被点燃,爆炸如期而至,香港首映礼的照片一经流出,舆论瞬间沸腾,这不再是一场关于电影好坏的讨论,而是一场关乎立场与底线的全民公审。
愤怒的声浪,将电影本身的所有议题彻底淹没,而这样造就的结果是毁灭性的,《酱园弄》在香港上映三天,票房仅收48万港元。
这个数字,对于一部拥有如此卡司和制作体量的电影来说,不是惨败,而是羞辱,它清晰地表明,观众用电影票做出的选择,与艺术无关,只与好恶有关,与被冒犯的情感有关。
陈可辛陷入了最尴尬的境地,他或许想两边都不得罪,结果却被两边共同抛弃,内地观众视其为对民族情感的背叛,香港市场也并未因为他请来黄秋生而给予任何票房上的“奖励”。
他试图走一条中间的钢丝,最终却从钢丝上狠狠摔下,而电影的票房、口碑,以及所有演职人员的心血,都成了这场坠落中无声的陪葬品。
风波过后,尘埃落定,《酱园弄》的故事也基本画上了句号,这场风波,对整个行业来说,无异于一堂公开课。
它用真金白银的亏损和实打实的声誉崩塌,再次验证了一个朴素到近乎常识的道理:在今日的中国,任何文化产品,都无法绕开公众情感和国家认同这个最大的基本面。
观众或许会为一部好电影买单,但他们永远不会为一份冒犯自己民族情感的“艺术”买单。
陈可辛赌输的,远不止是一部电影的票房,更是他多年来在观众心中辛苦建立起的、那种“懂得”与“共情”的信任。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精明算计,有时显得如此不值一提。
邀请“港独艺人”黄秋生来站台,究竟是蠢还是坏?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陈可辛自己知道,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这个决定都已经成为他导演生涯中最大的污点。
陈可辛用一个错误的选择,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作品,也让我们看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任何投机取巧都将付出惨痛代价,这一课,代价高昂,但愿整个行业都能从中汲取教训。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