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国章中医世家
第一代:石国章(清顺治初年,生卒年月不详)
第二代:石生芜(清康熙年间,生卒年月不详)
第三代:石季玉(清康熙年间,生卒年月不详)
第四代:石常吉(清雍正年间,生卒年月不详)
第五代:石坚(清雍正年间,生卒年月不详)
第六代:石承英(1790-1848)
第七代:石崧(1818-1897)
第八代:石永昌(清咸丰年间,生卒年月不详)
第九代:石寿仁(清光绪年间,生卒年月不详)
第十代:石瑞麟(1909-1955)
第十一代:石耀祖(1917-2000)
第十二代:石新勇(1963一)
第十三代:石靓恺(1989一)
清顺治初年,第一代石国章(生卒年月不详)在高台县开设“鸿宝堂”药铺行医治病,著有《家传太素脉诀》一本,上下两册。
康熙年间,第二代传人石生芜,生卒年月不详,幼承家业,医术精良,并撰《名医选要》昭示后人,现在原著被甘肃中医学院博物馆收藏。
雍正年间,第五代传人石坚,生卒年月不详,承上启下,潜行医术,著有《鸿宝堂医案》,后人对此推崇备至,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无从考证。
光绪年间,第九代传人石寿仁,继承祖传医术,在高台县城西关开设门诊,悬壶济世。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第十代传人石瑞麟,生于1909年,卒于1955年。苦读祖遗脉学,承其父业,行医于乡里和安西、酒泉,颇受患者欢迎。
新中国成立前到2000年,第十一代传人石耀祖,生于1917年,卒于2000年。幼承庭训,聪慧悟敏,遣方用药,独具匠心。行医70载,受祖传《家传太素脉诀》的影响,其脉诊功夫在当地他人莫及,同行及患者暗暗称赞,有口皆碑。辨证强调脉证相符,尤其是对小柴胡汤的运用,其灵活程度无人能及,在同行里有石家伤寒之传,对慢性病的治疗能够得其要领,处之泰然,深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经常语重心长地勉励后人“要会治病,先会做人,理通、法通、药通,临证方能得心应手”,寥寥数语,寓意深远,学识功底,彰然自见。
十二代传人石新勇,生于1963年12月,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8月取得甘肃省中医学校中医专业大专学历,现为高台县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自小继承父辈遗志,家传遗训“细心而大胆,方行而圆志”乃行医准则。行医28年来潜行领悟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根据家传秘方研制的院内中药制剂“喘咳安丸”获得高台县科技成果二等奖,被列入高台县新农合及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2011年被省卫生厅列入甘肃省第二批调剂使用中药制剂推荐目录。
追本溯源,根据《高台县志》记载,从清顺治初年祖先石国章在高台县城开设的“鸿宝堂”药铺,行医治病开始,石氏医学就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共计13代,之所以繁衍昌盛就在于:
(1)治病务求其本,男女老幼,不论环境怎么变迁,一个人的根本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脉象。石氏祖先根据古人的经验,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所编写的《家传太素脉诀》,详尽地描述了脉象的机制,为后人具体地掌握脉象提供了捷径。具体代表第五代传人石坚,据《高台县志》记载,石坚善治杂症,凭脉断病,使人起死回生,从此名声大振。
(2)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丰富,能够代代相传。具体代表第二代传人石生芫撰写的《名医选要》一书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深的研究,理法方药俱备,为后世学者所崇尚。第五代传人石坚撰写的《鸿宝堂医案》,惜已散佚。
(3)治病注重调理,包括饮食调理、情绪调理和药物调理,处方用药顺势利导,能够把握火候。
(4)以德服人,正如十一代传人石耀祖所说:“要会治病,先会做人,理通、法通、药通,临证方能得心应手。”
(5)积极挖掘先人遗产,使其发扬光大。在十一代传人石耀祖的指导下,多年失传的“三仙丹”炼制成功,十二代传人石新勇,承其父业,根据家传秘方研制的“喘咳安”,荣获高台科技成果二等奖,现产品已被列入甘肃省医保用药目录。
(6)以十一代传人石耀祖为代表的石氏伤寒把外感病的治疗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小柴胡汤的运用的灵活程度非他人能及,现留有遗作《伤寒六经辨证》,曾在《张掖科技》上发表。
《话说国医·甘肃卷》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