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吧啦
陈佩斯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给大家好好的讲了讲《戏台》的由来。
尤其是他提到的那句“长期主义”更是让不少人想到了老艺人们挂在嘴边的“戏比天大”。
再看如今内娱不少作品粗制滥造,很多短剧都靠AI拼剧本,拍摄赶进度,根本不顾及质量,让不少观众吃够了“预制菜”。
反观陈佩斯,当年就没有为了艺术低头,现在更是把自己的内核放在了《戏台》里。
陈佩斯想要给内娱带来什么改变?他的这篇长文真的能点醒那些只图快、图钱的创作者么?
最近,陈佩斯带着《戏台》又红了一次,这次是上了《人民日报》。
这位老艺术家到现在都没被现实磨平过棱角,还顺带着把自己的儿子陈大愚给带火了。
他这次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就是把自己的创作心得摊开了,揉碎了给某些创作者“抄正确答案”,让大家明白长期主义的重要性。
还是先从《戏台》开始说,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陈佩斯每次登台演这戏,都把当下这场当 “第一次演”。
剧场里,观众笑没笑、哪个包袱响了、哪段节奏得调,他都挨个记在心里。
有什么问题就和团队一起抠细节,抠到哪句台词应该怎么断句,断句要断几秒,演员的表情要怎么对应。
他这么折腾就是为了下次演出能够让观众能更快的带入情绪,能记住这段戏说的是什么。
这些年下来,他的《戏台》在观众心里扎了根,今年他的《戏台》在电影界也成了根标杆。
再看看现在内娱的AI短剧,就说前段时间抖音上特别火的像《九尾狐男妖爱上我》这类的剧,简直是另一个极端。
一集就1分钟,2小时能攒出好几集,50块钱就能做3集!
这是怎么个流程?所有剧本靠AI生,剧情东拼西凑,角色形象直接AI绘图,连演员都省了。
团队眼睛只盯着 “怎么快出片、怎么薅流量”,就别说什么和观众磨细节,连故事逻辑都顾不上,剧情癫得没边儿。
一整个就是靠着“猎奇”让网友边骂边追,毕竟黑红也是红,能赚到钱就行。
两者之间这一慢一快的核心差就是“对观众耍不耍心眼”。
陈佩斯死磕了这么多年,哪怕多花时间、多费精力,也得把作品做的扎实,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
AI短剧要的是 “快钱、流量”,把作品当一次性快餐,吃完就扔,发上去之后就根本不管后续,接着往上堆量。
内娱要是都学AI短剧的 “速食快餐”式拍摄,演员不琢磨演技,创作者不磨剧本,只怕观众到时候别说2倍速看,10倍速都不够。
到时候再想靠 “实诚作品” 赢回来口碑,好好赚钱,只怕是难如登天。
陈佩斯这时候在人民日报写的那篇文章其实就是在给行业敲警钟了,他的“磨”证明了“死磕细节”不仅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大众。
不管是用AI还是流量兜底,都撑不起 “戏比天大” 的分量,内娱现在缺的,就是这种十年磨一剑,把观众反馈当命根子,死磕创作的 “实诚人”。
否则观众的“心凉”不过是时间问题。
他在那篇文章里说的明明白白,一个就是想走喜剧得有文化,不能纯靠装傻扮丑角。
另一个就是创作的靠着长期主义,但是这种长期不只是单纯的熬时间,而是保证细节完美,知道要“给”观众什么。
光是这两点放在这儿就足够大半个内娱不少创作者熬夜去学了。
先说说那些没走对的,就拿《相思令》来说,宣传时吹得厉害,说去新疆实景拍沙漠戏,结果正片里杨颖和宋威龙在沙漠奔跑的镜头直接露怯——
人物跟背景完全不贴,打开就是一眼假,别说让观众共情了,不打负分是大家不想浪费时间往下看了。
再看《念无双》,服化道糙得扎眼不说,剧情更是老套,两个主角见面没两集就爱的死去活来,前因后果全不搭,特效就像10年前的网游。
这两部剧一个想靠流量明星撑场面,另一个靠着奇幻噱头骗眼球,想要的东西明晃晃的摆在面前,但却掏空了内里,在创作上偷工减料。
观众虽然会体谅创作不易,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会买账的冤大头。
陈佩斯告诉大家要看重“长期主义”,不是鼓励大家把时间拖得越长越好,就拿郭晓婷在B站拍的《青川入梦》来说,宣发没花多少钱,也没请大流量。
可她演的女将军墨青川,眼神里的狠劲和脆弱都能看出来她有认真磨过这个角色,剧情里的权谋反转逻辑清晰,没什么狗血套路。
大家看剧或者是看电影看的是人物和故事,而不是特效堆出来的那些花架子,也不是一帧一帧的精致PPT。
只要你的东西够硬,别管演员是不是流量,观众光是靠自来水宣发就能把这部剧的口碑顶起来。
还有何宣林演的《宫墙厌》,她一人分饰杀手地十七和妃子魏嫔,前期伪装时的小心翼翼,后期觉醒后的狠辣果决,层次感明明白白。
剧情更是从替嫁棋子到自己执棋,每一步反转都有铺垫,精神内核也是点明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哪怕制作成本不高,观众之前感受到了创作的诚意。
这两类作品一对比,就能看出陈佩斯的话戳中了内娱的问题,那就是创作的关键不在时间长短,也不在成本高低,在于实不实诚。
他年轻的时候不为商业屈服,年老了也愿意一点点的去磨《戏台》,他磨的是台词节奏、观众反馈,磨的是让每个包袱都落地,有文化的逗乐。
《青川入梦》《宫墙厌》虽然拍得快,成本低,但是演员却没丢了演技、剧本没丢了逻辑和精神内核,该有的细节一点不含糊。
另外一些剧看似花了钱请了明星,但是却在最不应该偷懒的地方偏偏偷懒,说白了就是没把“戏”当回事,只把“钱”和“流量”当“大爷”。
内娱现在缺的是陈佩斯这种老演员的实诚,他也几乎用了自己的一辈子来向大家证明长期主义的不可替代性。
郭晓婷、何宣林的作品也证明了快节奏也是“长期主义”,关键是别把创作当生意,别把观众当傻子。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