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五五”期间“六个坚持”的解读
自今日开始,连续三天,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审议并通过“十五五”规划,为未来5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引发展方向。在会议结束之后不久,我们就将会收到一份约2万字左右,更加详细版本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未来的“十五五”规划到底会如何制定?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进行解读。因为,“必须坚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遵循坚持“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是要上党课的。在文件公布之前,就六个坚持进行讲解,对于下一步理解文件精神是有开启意义的。
01
三次“六个坚持”,步步深入
9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从百度上搜集,这几年三次讲六个坚持。每次都很突出。我们先要回答几次六个坚持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次讲六个“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次讲六个“坚持”。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这是“改革观”。
第三次讲六个“坚持”。是9月29日召开,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是发展观。
要理解三次讲这六个“必须坚持”的深意,我们既需要审视每个"坚持"的独特内涵,更要把握它们之间动态的、有机的联系。这是一脉相承的,内容则分别从世界观、改革观与发展观来讲的。
02
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这六个"必须坚持"是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改革发展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六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逻辑链。党的全面领导是贯穿始终的"政治灵魂",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坐标",二者共同构成了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是统领全局的"主题",它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来提供"动力",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来优化"机制",并通过统筹发展和安全来筑牢"底线"。
1. 政治灵魂: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新征程上需要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深化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2. 价值坐标:人民至上。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毅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年规划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点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不断优化制度安排,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环境等老百姓关切的事情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发展主题: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制造业主体优势,通过技术升级、模式创新,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4. 动力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招"。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拆除阻碍"知识-技术-产业转化"的制度藩篱。
5. 运行机制: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该原则突破了"大市场、小政府"或"强政府、弱市场"的二元对立,是根植于我国发展实践的制度创新。这需要动态平衡的艺术。例如,在前沿领域创新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可能导致短期逐利,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研发资助等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也需要治理工具的改进。政府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治理精准性;市场建设要同步完善法治保障、信用体系等基础制度。
6. 保障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
面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需要立足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常态与非常态下应急工作机制,形成安委会、防灾减灾救灾委牵头抓总,各指挥部专司其职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在粮食、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市场机制通过分散决策、价格信号和竞争压力,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韧性。
03
六个“必须坚持”“十五五”期间的价值
"十五五"规划的六个"必须坚持"代表了中国发展理念的成熟。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三次讲六个坚持和发展。
这套原则既包含了不变的初心(党的领导、人民至上),也明确了发展的方向(高质量、改革开放),同时提供了实现路径(市场与政府结合)和保障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了构成"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框架。
在今天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六个"必须坚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思维框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譬如说,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种实现路径,也是具体内容,更是一种方法论。当前中国突出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有人误解为市场经济倒退,实质上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尤其需要突破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政府治理有为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系统性地解决一系列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包括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包括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打破行政垄断,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来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解决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针对粮食、能源、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单靠市场无法保障安全底线。需要政府发挥"有为"作用,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战略储备、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来"管得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在面对新发展阶段复杂挑战时给出的核心解决方案。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口号,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目标是最终形成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政府调控精准高效的良性互动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希望以上解读,我们要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是“十五五”规划的的精髓和灵魂,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我们这里先行一步,先学一步,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来,我们再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李锦的《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作者签名版
联系电话:15266690288(李锦亲笔签字版)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 国企改革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