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工程的黄万里,后来怎么样了?

黄万里,这名字在中国的水利工程史上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存在。他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真刀真枪跟黄河较过劲儿的人。他最出名的事儿,就是拼了命地反对修建三门峡工程。那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从书香门第到水利专家

黄万里1911年8月20日出生在上海,家里条件那叫一个好。他的老爹黄炎培不是一般人,是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还参和过辛亥革命,家里书多得能开图书馆。小时候,黄万里就在这种环境下泡着,耳濡目染,长大了想不厉害都难。

1927年,16岁的黄万里考进了唐山交通大学,学的可是当时顶尖的桥梁工程。这学校在民国那会儿是工科的“扛把子”,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黄万里读书那叫一个认真,实验室里一泡就是一天。到了1932年,他写了个毕业论文,叫《钢筋混凝土拱桥二次应力设计法》,硬是把桥梁设计玩出了新花样。论文一出,连大名鼎鼎的桥梁专家茅以升都拍手叫好,还推荐给杂志发表。

可就在1933年,黄河发了大水,河南、山东那边田淹了、人跑了,一片惨相。黄万里跟着黄炎培去灾区看了看,回来后他爹就跟他说:“国家缺水利人才,不能老看着老百姓遭殃。”这话像根针似的扎进了黄万里心里,他琢磨着,造桥虽好,可治水救民更要紧。于是,他果断转行,立志搞水利。

1934年,黄万里考上了公费留学,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土木工程硕士。到了美国,他不光钻研水利,还顺带学了气象学、地质学啥的,脑子里的知识跟开了挂似的。1935年硕士到手,他又跑到爱荷华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接着深造。193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拿下了水利工程博士学位,成了中国第一个水利博士。他的博士论文《瞬时流率时程线学说》讲的是怎么算洪水,国外同行看了都说牛。

在美国那几年,黄万里没闲着。假期里他开着车满美国跑,去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这些地方看大坝怎么建。还在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实习过,跟着干诺利斯大坝的工程,攒了一堆实战经验。1937年,他揣着这些本事回了国,立马投身到水利事业里。

回国后,黄万里先在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干了一阵,又跑去四川水利局、甘肃水利局,忙着规划设计。尤其在四川那会儿,他背着装备走了几千公里,把岷江、涪江、嘉陵江的水文地质图一张张画出来,手上全是老茧。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他被调到东北水利总局当顾问,帮着规划东北的水利。1950年,他回了唐山交通大学教书,1953年又跟着院系调整去了清华大学水利系,当上了教授。在清华,他教课带学生,搞科研,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

跟三门峡工程杠上了

1954年,国家计委开始搞黄河流域规划,苏联专家带着高坝大库的方案来了,说是要在黄河三门峡建个大工程,防洪、发电、灌溉一把抓。这计划听着挺美,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治黄河的大手笔。1955年4月,周恩来在北京开了个专家会,70多号人齐聚一堂,讨论这事儿。苏联专家在会上讲得头头是道,说高坝拦沙能一劳永逸地治水患,大部分专家听了都点头。

可黄万里不买账。他站出来就说,这高坝一建,上游泥沙肯定淤起来,河床一抬高,关中平原和西安就危险了。他拿着黄河的水文数据跟大家算账:黄河一年16亿吨泥沙,哪条河能比?建坝拦着,泥沙迟早把水库堵死。会上争得脸红脖子粗,苏联专家说有排沙设施能解决问题,黄万里反驳说那点设施根本顶不住这么大的泥沙量。

会后,黄万里还不死心,写了份报告,叫《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洋洋洒洒把自己的担忧全写进去。1956年5月,他把报告寄给了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想再争取一下。可惜,委员会觉得苏联方案论证充分,黄万里的想法太小心了,没采纳。

到了1957年6月,水利部又开了个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定最终方案。黄万里又去了,照旧反对。他警告说,渭河平原会淹,西安也跑不了,还建议留几个排水孔,将来好排沙。可苏联专家一口否了,说这会让大坝不稳。结果呢,黄万里的意见还是没被理会。不久,《人民日报》发了篇文章,直接点名他是“大右派”,说他搞“反动学术思想”,这下他的声音彻底被压住了。


不管反对声咋样,三门峡工程还是在1957年4月开工了。工程干了好几年,花了大价钱,1960年9月大坝初步建成,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一开始,发电灌溉都挺顺利,大家还觉得这工程真不赖。

可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1961年,上游渭河那边泥沙淤得厉害,黄河水带着泥沙冲进水库,堆得河床高了,水漫过堤,80万亩农田没了。渭河平原的农民没办法,眼看着家和地被淹,好多人被迫搬到宁夏去。西安城外,水都快到城墙了,城里人慌得不行,政府赶紧组织人加固堤防,才没让水进城。

工程指挥部一看这不行,1962年决定改建,把之前封掉的排水孔重新挖开,想靠排沙解决问题。可这活儿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咋地。到了1970年代,水库淤积还是老大难,工程的好处大打折扣。更糟的是,1972年黄河下游开始断流,1990年代每年断流100多天,沿岸的生态和老百姓日子都受了影响。

这结果,跟黄万里当年说的几乎一模一样。他早就警告过,可惜没人听。工程改来改去,花了无数人力物力,损失大了去了,影响也深远。

黄万里后来的日子

1957年5月,黄万里因为写了个小说《花丛小语》,被正式扣了帽子,工资从二级教授降到四级教授。1958年,他被送到密云水库工地干体力活,挑土搬砖。1960年代,他又被调到香山水文站,天天测水位、记数据。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西鄱阳湖劳动,1974年又被叫回来接受批评。

整整22年,他没法教书没法搞研究,专业本事全被埋没了。直到1978年2月26日,被扣在他头上的帽子才被摘掉,恢复了教授待遇。可那时候他快70了,身体也垮了,精神上更是受了不少折磨。

晚年,黄万里还是放不下来水利的事儿。1986年开始,他连着六次上书,反对三峡工程,说这工程跟三门峡一样有大风险。可惜,他的意见又没被采纳。2001年8月27日,他在清华大学校医院去世,90岁。临走前,他留了遗嘱,还是惦记着江河治理的事儿。

黄万里留下的东西

黄万里这辈子,算得上是个硬骨头。他反对三门峡,不是为了跟谁过不去,而是真心觉得这工程有问题。他的预言后来应验了,可他自己却没捞着啥好下场。22年的劳动改造,专业被荒废,晚年还得眼看着三峡工程上马,心里那滋味儿估计不好受。

不过,他留下来的不光是遗憾。他对科学的坚持,对国家的关心,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都让人佩服。有人说,他是“先知”,可这先知当得太苦了点。三门峡的事儿过去这么多年,现在回头看,他的想法还是有道理的。黄河的泥沙问题,到今天也没完全解决,黄万里当年说的那些风险,还是值得好好琢磨。

他走了,可他的故事没完。水利这行当里,黄万里的名字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他的经历告诉后人,科学得讲真话,治水得敬自然。这也许是他留给咱们最大的财富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伊利诺伊   渭河   苏联   黄河   工程   泥沙   大坝   水库   水利   专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