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观鱼】
在11月5日落幕的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演员王传君凭借电影《春树》捧回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杯,该片导演张律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由日本演员福地桃子、河濑直美(《恒星的另一边》)获得。
中国电影人在国际A类电影节斩获两个重要奖项,本是一场值得祝贺的胜利,然而,有关奖项所谓“内幕”的传闻甚嚣尘上。

尤其是电影女主角“方春树”的饰演者白百何缺席颁奖礼,以及她当晚疑似在朋友圈更新的一段视频,内容为“如果没人邀请你,那就不要去;如果没朋友告诉你,那就不要问;如果你很晚才收到邀请,礼貌地拒绝”,更是引发种种猜测。

网传截图
11月6日晚,“白百何回应”登上微博热搜第一。白百何称,她爱《春树》这部电影,但剧组有些做法,她不认同,所以才有了“还能这么操作”的博文。
白百何称,11月3日,她被《春树》制片人彭瑾通知可以回国了,没有得奖,无需参加5号闭幕,“导演并未联系过我,隐身状态”,后来的事情发展完全把她排除在外。她还提及,此前釜山电影节《罗目的黄昏》(同为彭瑾制片、张律导演、白百何主演的电影)之行是自费,差点没进去现场,最后《罗目的黄昏》发布会新闻照只有导演和制片人,没有她。
白百何发文写道,导演张律找她拍《罗目的黄昏》及《春树》时“卖惨”,还说被另一女演员临时鸽了,因此她推了其他工作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回头看,有些事有些人,确实不值得被选择,有些做法反而是聪明的决定。”

此前引发“奖项分配不公”传闻
这场风波源于11月3日,白百何发布了一条IP地址位于国内的微博,写着“还能这么操作”,随后,疑似其朋友圈曝光,“过河拆桥”漫画图配文“得鱼忘筌”。这些指向性不明确但情绪明确的内容,被不少网友解读为对“奖项分配不公”的隐晦控诉。


网传截图
彼时还没颁奖,网络传言开始发酵,有人称《春树》是“大女主电影”,王传君是“挂件男主”,更有人声称“有点像芭比演到最后只有Ken获奖”。但也有人不满这种打哑谜式的发声,称女主演要竞争的奖项与男演员无关,且东京国际电影节也并未规定按出镜时长判断是不是男主,有网友留言称,“王传君演技确实好,难道是按时长来颁奖吗?”随后,因为其他网友对同样入围的范冰冰落选“也有内幕”的猜测,引发了一场有关“奖项运作”的讨论。

当时的传闻,指向了一个在舆论场上经久不衰的“剧本”——网友猜测,国际电影节的小评审团制度,导致评奖过程并非纯粹的艺术评判,而是一个充满游说和博弈的黑箱,奖项的归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席上的“自己人”的“撕奖”能力。
于是,王传君的影帝头衔,在部分人眼中,含金量被削弱了,成了评委“运作能力”和剧组内部矛盾的产物,关于电影质量的讨论,变成了一场打哑谜和站队的流量狂欢。王传君在领奖时称自己“配得感很低”的发言,以及发布会上称自己借了两位女演员的光等谦虚言论,也被一再解读。

谈及白百何落选东京电影节影后,处于风波中心的中国评委文晏11月5日晚告诉新浪娱理:“这次她(白百何)在《春树》中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呈现出非常自然动人的状态。只是我们这次的女主竞争实在是非常激烈,头几天看完片子,我们都还在说,怎么今年都没男主,全是女主的片?”
对于戏份比重少却获得主角奖项的争议,文晏表示:“从第一天电影节主席就跟我们强调,我们奖励的是最佳演员,主角和配角都可以,这个是没有限制的,戏份多少都没有关系。也是因为其他几个评委都非常喜欢他(王传君)的表演,所以最终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把奖给他。”文晏也非常喜欢蒋奇明的表演,遗憾奖项有限。
被问“撕奖”传闻,文晏表示,她作为中国的评委,当然会极力为华语电影争取奖项,东京电影节跟很多电影节一样,也是小评审团制度,每年怎么评都是由评委会主席和大家商量决定的,但奖从来就不是“撕”出来的。
“其实奖从来都不是撕出来的,奖是评委一起评出来的。了解这种国际电影节的朋友都知道,奖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能只手遮天搞定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好,中国的观众也会越来越专业。我们自己真的要有自信,入围首先就是很大的肯定,能从上千部电影中被选出来,我觉得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应该肯定和祝福每一部电影,也要相信大家不是为了‘撕奖’而来的。我真心地希望每一部中国电影都能获得好评,获得奖项和大家的喜欢。”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网友对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含金量认知,已经简化为一场检验华人评委“撕奖”能力的“宫斗戏”。社交平台用户甚至评选出了所谓的“撕奖能力榜”,评选谁的“撕奖”能力强,谁当评委绝不空手而归,谁是“有效当评委”,并上升到“话语权”的讨论。

小红书用户评选的“撕奖段位榜”,图中数据有待考证。
如果评委会有中国面孔,但华语片铩羽而归,评论区可能就会出现“TA在评审团里说不上话”“TA不护着自己同胞”的不满;如果华语片有所斩获,庆贺声中总夹杂着“多亏了某某评委撕奖能力强”的论调,仿佛那座奖杯不是各国电影人根据多方面的评判标准选出的好作品,而是“自己人”在评委小房间里通过据理力争得来的战利品,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演员和整个创作团队的付出,低估了其他评委的评判工作。
类似论调层出不穷。辛芷蕾获封威尼斯电影节影后之后,满屏的道贺声中出现了一个“赵涛撕奖能力”的热搜词条,网友称赞赵涛的同时还开始为赵涛鸣不平,说谁来替她“撕”一个戛纳影后;9月中国演员赵箫泓凭借电影《监狱来的妈妈》获得第7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主角银贝壳奖后,作为主竞赛单元评委的周冬雨的“撕奖”能力也立即得到网友的肯定。
此类论调催生了一个现象,如果获奖的中国片方发文时不感谢中国评委,就会被骂“过河拆桥”。反之,热门候选人没获奖,中国评委就会被指责不给力。
这种心态颇为矛盾,也很真实。一方面,大多数人心知肚明,“撕”来的奖和“粉丝做数据”一样,如果电影本身质量不行,中国评委就算争取也没说服力;但另一方面,公众又乐于见到中国面孔在海外“互相帮助”的叙事,这源于过去多年对西方主导的奖项的评选规则的不信任和失望,以及对“外国人抱团”的不满——我们潜意识里不相信西方主导的评奖体系会给予华语片公正的对待,转而将希望寄托于有一定声量的中国电影人亲自上阵为中国参选作品辩护。如果“自己人”真的能在海外结成同盟争取利益,会被赋予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团结感和民族情感。
东京电影节的“撕奖”传闻,一定程度上映照出部分观众对当下国际荣誉的复杂心态——既渴望被看见,又怀疑规则的公正性;既希望凭实力胜出,却下意识用“运作”去解构这种成功;既希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却因为八九十年代的获奖作品风格,在内心深处将“冲奖”的文艺片,与“迎合西方喜好”划上等号。
白百何如今在电影上映前公开喊话导演和制片人“人品重如山,良心比金贵”,让这场风波从对奖项评选公正性的猜测和质疑,转向了对行业内部矛盾的审视。华语电影的真正崛起,不仅需要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和更自信的年轻影人站出来,需要所有人的平常心,更需要在行业内部建立起健康的创作心态。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