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也暴雷!央视曝光“水果骗局”,满满添加剂!怪不得身体不好

万万没想到,我们平时吃的水果竟然也成了“健康杀手”!

3月25日,央视曝光了一起水果造假现象,它们披着纯天然外衣,内里却是满满的科技与狠活,满满的添加剂。

一旦人常吃这些水果,轻则头晕呕吐,重则还可能有食物中毒,甚至丧命的风险。

难怪有网友说,自己就吃了几口水果,就突然身体不适。

那么,这几类水果到底都有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买到安全的水果呢?

“高原黑梨”

今年,一种名叫“藏乌梨”的水果突然火了起来,成了不少人追捧的网红产品。

而它之所以能吸引眼球,全靠几个亮眼的标签:表皮是独特的黑色,号称来自西藏高原,一年只产一季,是高原十分稀缺的纯天然水果。

在这些标签加持下,“藏乌梨”的价格一路暴涨,从最初的五六块一颗,涨到了八九块。而礼盒装的9颗,更是高达205块钱。

虽然“藏乌梨”的价格高昂,但不少人还是选择为它的稀缺买单,线上销量几乎每个月都能突破一万单。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藏乌梨”并非传言所说的高原特有。

有记者经过一番仔细的市场调查发现,市面上热卖的“藏乌梨”,产地并非来自高原,而是河北、山东等平原地区。

明明是平原地区,为何会盛产只有高原才“特有”的“藏乌梨”?就在记者感到纳闷的时候,一位水果店老板道出了真相。

原来,市面上所谓的“藏乌梨”,其实就是普通梨经过特殊热加工的产物。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国家梨种质资源的全部普查记录里,记者压根就没找到原生的黑皮梨品种。

那么,这个黑色皮的梨,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呢?请看专家揭秘。

专家表示,只要让普通梨在80度左右的高温水中,“滚”上一遭,就能让它黄色的梨皮渐渐褪成黑色,而果肉却能保持原有的状态。

这种操作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操作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番操作下来,水果也没有任何食用风险,十分安全。

可关键问题在于,如此一来,让普通梨的身价倍增,是普通雪花梨的6倍还多,这让消费者花了不少“冤枉钱”。

不过,“藏乌梨” 的把戏,说到底更多是为了 “谋财”。而市场上那些想“害命”的水果杀手,才更值得大家时刻警惕。

水果“杀手”

在市场上,肯定有不少人见过一种名叫“蜜渍金果”的水果。

这听起来很像是某种珍稀水果制成的蜜饯,可实际上,它就是用普通的西梅或者李子,加糖腌制而成。

而且,为了让果子看起来颜色鲜亮、吃起来口感更甜,还能放得更久,商家往往还会在水果里加人工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各种添加剂。

这一套改头换面的流程下来,普通水果就摇身一变,成了宣称“天然滋养”的蜜饯。

除了“蜜渍金果”之外,还有一种市场上常见的水果,名叫“蜡光葡萄”,更是把伪装玩到了极致。

商家一般会对外宣传是,进口的高价嘉宝果,把价格抬得老高。

可经调查发现,这个“蜡光葡萄”不过是往普通葡萄表皮上,厚厚地打一层蜡,再仔细抛光一番,让葡萄的外皮变得油光锃亮。

更过分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商家打蜡时,用的根本就不是食品级的蜡,而是有害物巨多的工业蜡。

而这些经过伪装的水果,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不说,还对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原本西梅、李子、葡萄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植物活性物质,能帮着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可经过高温、高糖还有各种化学添加剂的加工后,这些营养成分早就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长期吃这类“空有热量”的食物,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等感染性疾病,还可能因为膳食纤维不足引发便秘。

而且,色素、甜味剂吃多了,可能会诱发过敏性紫癜,皮肤上会冒出紫红色斑点,还可能伴有关节痛、腹痛。

还有那些防腐剂,虽然能让食物放得久一点。

但防腐剂中的苯甲酸钠,在体内与维生素C结合可能产生致癌物,长期摄入会提高患胃癌、肝癌的几率。

至于工业蜡就更吓人了,里面的铅、汞等重金属,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力减退、失眠。

儿童长期摄入的话,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铅超标严重时会引发贫血、肾功能衰竭。

另外,这些加工水果对肠胃也很不友好。

“蜜渍金果” 里的糖分高得吓人,吃多了会让肠胃里的糖分超标,容易引起腹胀、反酸。

而 “蜡光葡萄” 上的劣质蜡,根本没法被肠胃消化,吃下去会刺激胃肠黏膜,很可能引发腹痛、腹泻,要是本身肠胃就不太好的人吃了,那就更危险了。

看到这,可能有人问了,既然市面上那么多水果都存在安全隐患,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如何购买安全的水果呢?

如何购买安全的水果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水果”,消费者也不是束手无策,掌握一些自保技巧,就能大大降低踩坑的概率。

在购买水果时,我们可以先看看水果的外观。

天然生长的水果大多带着点小瑕疵,比如表皮可能有零星的斑点,形状也不会长得特别规整,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大小不一。

要是碰到那些长得个个都完美无缺、形状规整得像模具刻出来的,就得多留个心眼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凑近闻闻水果的气味。天然水果大多带着淡淡的果香,清新自然。

如果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味,或者甜腻得发齁的香味,那很可能是加了过多添加剂,这样的水果最好别买。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选择当季当地的水果。

这些水果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储存和运输,也不用靠各种“科技手段”来保鲜或伪装,遭遇 “科技狠活” 的概率会低很多。

总之,水果骗局花样繁多,我们得擦亮眼睛,理性选择。别被那些虚假宣传和华丽外表迷惑,守住健康底线,才能吃到真正安全的水果。

信息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6438039067298009&wfr=spider&for=pc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美食   水果   骗局   添加剂   央视   不好   身体   高原   葡萄   肠胃   防腐剂   表皮   市面   规整   糖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