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看中国,普京谈苏联解体,才懂了毛主席的高明

如果说叶利钦是苏联的掘墓人,那么普京就是苏联的守门人,作为俄罗斯的总统,普京守这个门守了将近30多年,他对苏联的情况或者俄罗斯的情况最有发言权。

他在苏联其实当过苏联的官员,也当过军人,跟老师索布恰克下过基层,没有谁比普京更怀念苏联那段岁月,但苏联的倒塌是必然的。

普京从来不否认这一点,甚至早就在赫鲁晓夫时代,列宁时代就埋下了隐患,直到70多年后苏联才出现裂缝,已经很难得了。

联盟制的裂缝:苏联为什么走到了尽头

苏联解体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爆发的结果,普京现在反复讲制度的问题,说的是那个“加盟共和国可以退出”的设计,听起来像是给民族地区自由和尊重,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这条就成了国家分裂的合法通道。

苏联成立初期,列宁为了稳住那些民族边疆地区,确实不得不做出妥协,当时国内战乱不断,外部又有敌对势力干涉,中央的掌控力很弱,想要强硬统一根本不现实。

所以,联邦制在那个时间点,是一种“先撑住”的方式,但问题是,这种制度从未真正修补过,到了后来,尤其是冷战末期,中央越来越软,地方越来越硬,结果可想而知。

再往后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情况变得更糟,他想搞点新气象,结果既没挽救经济,也没稳住人心,特别是在思想和话语上放开之后,苏联内部的民族问题一下子被放大了。

那些原本就有独立倾向的地区,开始公开要求分家,中央想拉也拉不住,因为人家手里拿着“退出权”的条款。

到1991年,连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这三个核心共和国都坐在了一张桌子上签字说“散伙”,苏联也就正式宣告结束。

没有外力的干扰,自己按着制度把自己解散了,普京现在提起这段,总是带着遗憾,他不是在为苏联“复辟”说话,而是意识到,当年制度上对统一的松动,才是真正的隐患。

现实的困局:俄罗斯的今天,还是在补旧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最大份额”的家当,但也背上了最重的包袱,国家变小了,经济乱了,社会撕裂严重,很多原本靠苏联统一发展起来的产业链断裂,人才流失,资源分散,更严重的是,国家认同出现了问题,人们开始怀疑自己是谁,这个国家到底代表什么。

普京上台后,一直试图重塑国家力量,他搞中央集权,推动民族认同,甚至通过军事手段维护周边影响力,但问题是,制度上那种“松散感”一直没有完全消除,比如,联邦内的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较强的自主权,中央虽然强势,但在一些地方的控制仍显得吃力。

再加上经济上的问题,苏联时期虽然计划经济有很多毛病,但至少工业体系是完整的,而解体之后,俄罗斯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很多原有的工业基础被快速拆解,私有化混乱,寡头集团崛起,财富集中,普通民众感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失控。

对普京来说,这些年他试图通过国家工程、大型庆典、历史叙事等方式修补民族自信,也努力推动“国家统一感”,但效果有限,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之后,民间的不满又开始上升,国家的力量看似强大,但根基仍在摇晃。

他现在回头反思过往的制度,是想告诉大家,今天的问题从那会儿就埋下了,但这其实也是一种现实无奈:面对眼前的问题,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时,只能去找过去的原因。

毛泽东的选择:中国的路为什么没走成“苏联的翻版”

反观中国,同样是多民族国家,同样经历过长期战乱,为什么没有走上苏联那条路?答案不是一个制度就能解释清的,但有一点很关键:中国从建国开始就没有给“退出”留下空间。

在1949年建国之后,毛主席面对的局势也不比列宁轻松,国内刚打完仗,百废待兴,国际上也面临封锁和敌视,可他并没有照搬苏联那一套联盟制,而是明确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单一制国。

有人说这是“强硬”,但其实更重要的是现实,当时的中国,不具备“分而治之”的条件,民族地区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没错,但如果不把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根本没法搞建设,也没法保安全。

毛主席坚持一个原则:必须有自己的工业体系,这点非常关键,他知道,一个国家如果核心产业靠别人,永远只能被动挨打,所以哪怕再困难,也要搞自己的重工业,造自己的机器,建自己的工厂,1950年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来的。

虽然那时候资源少、技术差,但国家还是咬牙上了,这批工业基础,后来成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它让国家在制度上具备了自我运转的能力,不至于在外部压力下崩盘。

民族政策方面,中国搞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但是在统一国家框架下进行的,这种设计,一方面尊重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中央的权威,没有“退出机制”,但有“表达通道”。

这就避免了一个致命问题:地方不满时,不是想着“分家”,而是想着怎么“改进”,这就是制度韧性的体现。

普京今天回头说列宁搞错了,其实也是在用现在的痛点去找历史的根,但制度的设计从来不是万能药,更关键的是,能不能结合实际国情,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毛主席当年面对的困难不比苏联少,但他做出的决策,却让中国避免了走向苏联的路,这不是谁更聪明的问题,而是谁更看得长远、更理解自己的国情。

苏联的故事已经翻篇了,但它带来的教训还在,从俄罗斯的困境回望中国,更能明白,那些看似“保守”、“吃力不讨好”的制度安排,才是这个国家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历史从不重复,但总会留下提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俄罗斯   高明   苏联   制度   国家   中国   列宁   中央   民族   工业体系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