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进行改组,此举标志着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正式达成。
这次国民党改组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苏俄的政党模式,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有严密组织和系统纪律的政党,以民主集中制指导全党的发展。
至于国共所达成的合作,则是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维护在名义上的“党内合作”。

孙中山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让革命之火迸发出了新的光芒。
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要建立一所属于革命者自己的军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这所军校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黄埔军校。
在革命之火熊熊燃烧的背后一直有一双露着异样态度的眼睛,对孙中山制订的政策十分不以为然,这双眼睛的主人便是刚从苏联考察回来的蒋介石。
蒋介石打心底不赞同苏俄的模式,但他又无法阻止孙中山的决定,只能在背后伺机而动,以谋求军政之权。
只是让蒋介石想不到的是,孙中山却仅仅只给了他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
蒋介石内心很生气,毕竟此时的他认为筹建军校与他的能力、野心丝毫不匹配,他自然想不到将来黄埔军校校长的职务会让他的独裁之路更加顺风顺水,他一手拉扯起来的黄埔系也成了他日后肆意妄为的最大依仗。
当然,这是后话了。

接到孙中山的委任之后,蒋介石五味杂陈,他觉得筹办军校困难重重,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当时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极其困难,能够拨给开办军校的经费仅仅只有三千银元,甚至还不够权贵之人一顿饭的开支。
经费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问题,蒋介石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奇缺的枪支、弹药等烧钱装备所需的资金根本不是一星半点。
孙中山虽然在广州建立起了政府,可是实际上滇、桂等地方军阀依然有着极强悍的实力,杨希闵等人对孙中山的政策阳奉阴违。
蒋介石自然明白,自己要筹备建立军校,将来就得拿这些军阀开刀,军阀不会拱手让出既得利益,受到他们的刁难和排挤这已是必然。
在困难面前,几乎人人都会产生畏惧心理,蒋介石也不例外,只是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在党内地位的边缘化。

蒋介石曾在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一事上,忠心护卫孙中山多时,这让蒋介石觉得他应该有足够的资本让孙中山高看一眼,甚至还洋洋洒洒写下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来标榜自己的忠心。
可是让蒋介石难以接受的是,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时,他不仅没能当选中央委员,连个候补委员都没能捞着。
多么痛的领悟!
巨大的政治落差让蒋介石内心心生不满,他决定将孙中山一军,用实际行动进行要挟,于是便提出辞呈。

孙中山接到蒋介石的辞呈后,虽然有些吃惊,但并不认为蒋介石会采取什么过激的行为,只是口头上劝说蒋介石要顾全革命大局,好好筹办军校,所以并没有批准他的辞呈。
正如孙中山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所云:
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手进行,经费亦会有着落,兄辞委员长职,文概不允……
蒋介石当然不会听从孙中山苦头婆心的劝说,进而真正顾全革命大局,他满心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感到时局不利时,他常常会撂挑子选择辞职,后来蒋介石多次下野便是这种性格使然。

在孙中山的劝说中,蒋介石二话不说直接擅自离开广州前往上海逍遥快活去了。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做法很气愤,但考虑到蒋介石是他身边为数不多既懂点军事又相对可靠的亲信,只能多次去电催促其尽快返任,并派遣廖仲恺等人前往劝说。
在劝来劝去之中,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做出回应,孙中山只好再次妥协给予蒋介石更多的承诺和授权。
1924年4月,在得到足够的安抚和保证之后,蒋介石返回广州,并在5月初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兼任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不得不说,这次以退为进的策略,让蒋介石大获全胜,不仅取得了对黄埔军校的绝对控制权,在革命军中也拥有了一席之地。
后来蒋介石依靠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支只听命他的党军,这则成了他日后夺取国民党最好领导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和政治资本。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等。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