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从倒数第一到考取清华:父母什么脾气,孩子就是什么命……

作者:主创团·筱恬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结果注定几家欢喜几家愁。

孩子考得好,固然值得庆贺;可要是考砸了,能够保持淡定的父母又有几人?

不久前在网上刷到一位妈妈的分享。她的儿子于四年前参加高考,第一天考语文时,写作部分的答题卡忘涂了,致使27分白白丢掉!

得知这个晴天霹雳,这位妈妈当时心头一紧,整个人都不好了。她的内心瞬间翻涌起很多怨念,想冲着儿子狠狠发泄。

但下一秒,看着同样懊恼不已的儿子,她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咽下了。她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说道:

“没事,我想着27分也许这次得不到,但是你为这27分付出的努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找补回来!”

没有指责,唯有安慰。这位妈妈的做法让儿子深受鼓舞。后来,男孩进入大学后表现优异,当年高考失利的阴霾,也早已变得微不足道。

面对成长中的失误,她用包容与淡定使儿子再次振作,甚至因此改变了其一生。

想到心理专家陈默的一句话:“母亲的情绪越稳定,孩子心就越安,这个家就越和谐。”

父母的好情绪、好心态,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父母的情绪里

藏着孩子人生的走向

2020年浙江高考黑马赵启琛的故事,让我无限感慨。

这个男生来自重点高中宁海中学。高中三年,他的成绩并不突出,高一时甚至经常在班上考倒数第一。

谁曾想,最后的高考,他却一鸣惊人,一举拿下705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如此励志的逆袭经历,让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对此,赵启琛自己总结到:

“坚持的信念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妈从来不因我的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她总是不断鼓励我,支持我。”

而赵妈妈在面对采访时也说:“他(儿子)考砸了,就找我发发牢骚。我就安慰他,给他拥抱。就这样一直宽慰一直宽慰,一天天就过去了。”

父母的鼓励和安慰,是孩子最好的疗愈良方。赵启琛的成功看似偶然,背后却是注定的。

情绪平和的家长、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正是他最稳定的大后方,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后劲自然也更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如此的父母实属难得。有更多的家长,情绪总是被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所左右,动不动就失控。

身边就有一位妈妈,因为鸡娃日益焦虑,情绪化严重,经常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她曾因为女儿不认真做作业,气得拍桌子,把手拍到青紫;

也曾因为女儿默写错误率高,一怒之下把孩子的默写本撕了个稀烂。

最近一次,听说小姑娘得了抽动症,医生诊断和精神紧张有关。

原来,这位妈妈的种种做法,让她女儿背负了沉重的压力,最终以躯体化的症状爆发出来。

都说父母的脾气里藏着孩子的未来,的确如此。

事实上,孩子的表现正是大人心理状态的投射。我们是什么脾气,孩子就是什么命。


动不动就发火

大人为什么容易破防?

曾听不少妈妈无奈的表示:“也知道大人应该控制情绪,可面对孩子有时实在是憋不住气!”

是啊。我们明明事前提醒自己要心平气和,可一到辅导作业时依然忍不住疾言厉色;明明告诉自己要足够耐心,可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样子,还是不由得火冒三丈……

作为家长,道理都懂,但面对孩子那些瞬间上头的时刻,坏脾气就像脱缰的野马。为什么会这样?有心理专家总结了三方面原因:

1、失去掌控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家长代表着权威,孩子就该言听计从。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听话,大人就会感觉自己的家长权威受到了挑战。

对孩子失掉掌控,让我们恼羞成怒。就像握着风筝线的人,习惯了风筝顺着自己的力道起落,可一旦线轴突然不受控制,风筝往意想不到的方向飞,恐慌和烦躁便会瞬间涌上来。

我们怕孩子脱离预设的轨道,怕自己“管教不力”,更怕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对失控的恐惧,最后往往化作了冲孩子发泄的怒火,却忘了孩子本就不是任由摆布的风筝,他们有自己的翅膀。

2、期待落差

我们总在心里给孩子绘制了一张“理想蓝图”:主动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成绩名列前茅……可现实里,孩子磨蹭拖拉、粗心偷懒、考试翻车是常有的事。当大人的期待和现实相差太远,心态就会失衡。那种“付出没得到应有回报”的失望和不满,就会发酵成愤怒。

3、情绪转嫁

成年人的世界藏着太多压力:工作的难题、生活的琐碎、人际关系的烦恼……这些情绪像不断充气的气球,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这时候,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就能成为我们破防的导火索。

正如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我们对着孩子发火,看似是因为他们做错事,其实是把别处受的委屈、憋的火气,一股脑转嫁到了最好拿捏、最不会反抗的孩子身上。

叔本华曾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可见,所有的怒火其实源自大人本身的心结和状态。这些根源看清了,我们也就能更加平和冷静地面对孩子。


大人脾气变好的关键

是解决自己的能量危机

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曾提出过一个“能量层级论”。

根据这一理论,愤怒、焦虑都属于拖垮人的低频能量。当家长自身能量不足时,就像手机只剩1%电量,一点小事都能触发“情绪关机”——孩子磨蹭两句就炸毛,作业错一题就焦虑……

与此同时,低能量状态还会影响家长的认知和判断,最终致使我们撑不起教育里的任何波澜。

这种情况就像滚雪球,家长被负面情绪耗光精力,只能靠发火“应急”,可越发火能量就越空,下次更难稳住,最后便会陷入“失控-后悔-更失控”的恶性循环,连带着孩子也被这股低能量拖着往下沉。

说到底,大人情绪崩不住,往往是自己的能量“续航”不够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句名言:“先有能量后有爱,爱才能变成营养。”

要想让自己摆脱能量危机,在养育中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给孩子更多爱的滋养,下面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允许合理发泄

前阵子,在一个家长群里看到有妈妈发问:“当被孩子气到时,大家是怎么排遣情绪的呢?”

没想到,这个话题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老母亲们纷纷献计献策,总结出了很多方法。比如:

进行跑步瑜伽跳操等运动,让自己出一身汗;

找闺蜜逛街聚餐做SPA,互相提供情绪价值;

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或大哭一场;

冥想、晒太阳或好好睡一觉,补足精气神;

找队友吐槽发牢骚……

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对于负面情绪,我们越是回避或压抑,它就越是如影随形,甚至会在心底扎根、积累。

因此,与其让它发酵成更大的麻烦,不如找个舒服的法子把它“倒”出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坏情绪彻底和解。

2、减少内耗

记得女儿刚上小学那会儿,我鸡娃心切,加过很多打卡群。没多久,我就被群里的氛围惊到了。

那些妈妈一个比一个会教育,晒出的学习计划表密密麻麻。而她们的娃更是一个比一个厉害:幼儿园就考过了KET,二年级就学完了小学数学,各种比赛拿奖拿到手软……

天天受这些信息的狂轰滥炸,我内心难免焦虑,忍不住赶紧学着别人的样子给娃加码,一心想让女儿跟上那些牛娃的节奏。

然而,我给到的这份压力却让女儿日益抵触。每次要求她做那些课外作业时,她总是不情不愿地讨价还价,有好几次甚至公然哭闹:“我就是不想做!”

女儿的态度让我特别生气。那段时间,我的脾气尤其差,冲孩子发了好多次火。

后来,孩子爸爸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他说:“你为什么要被群里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呢?适合别人家孩子的,未必就适合我们啊!”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是被外界的焦虑裹挟着,不断内耗,扰乱了心神。

那些看似光鲜的“牛娃”路径就像根鞭子,抽得我只顾着焦虑和催促,完全没看到孩子的抗拒和痛苦,把亲子间的耐心和温情都磨没了。

退群后,世界顿时清静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会屏蔽外界干扰,减少攀比,远离过度鸡娃家长圈,对实现“母慈子孝”至关重要。

3、提高养育认知

育儿专家王人平有句话很有道理:“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改变认知,即可改变情绪。”

换句话说,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不仅能高效解决亲子问题,更是避免我们自己情绪失控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育儿   清华   倒数   脾气   父母   男孩   孩子   情绪   能量   家长   妈妈   大人   焦虑   女儿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