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成为新西兰女首富这件事,一下子把一个名字推到了聚光灯下——刘月婷。
一个从中国移民出去的普通女孩,二十年后成为坐拥数十亿资产的金融科技创业者。
故事听起来像传奇,但她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挺朴素。
2003年,她十二岁,跟父母从中国来到新西兰。
刚落地奥克兰,语言、文化、社交全都换了个世界。
那时候的她英语还带着口音,常常听不懂课堂内容,只能靠一遍又一遍地背单词、查资料。
没多久,她考进了一所当地有名的女子中学。
那所学校要求高、节奏快,她在那儿学会了独立,也慢慢建立起竞争意识。
移民家庭的孩子大多懂事得早。
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只能靠一点点努力去追上别人。
高中毕业时,她以优异成绩申请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金融专业,那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努力”可能真的能改变生活的轨迹。
大学的日子并不好混。
金融课密集又抽象,数据分析、经济模型、风险控制,全都得从头啃。
她几乎把图书馆当成宿舍,除了上课就是埋在报告和案例里。
渐渐地,她学会了看数据背后的逻辑,也明白了金融这行的门槛:你得懂规则,才能有资格参与。
2012年毕业后,她选择回国,在中金公司做金融分析师。
那几年,她天天对着报表、分析报告、市场数据,学习如何判断企业的价值,也第一次体会到金融圈的高压节奏。
后来她又去了香港,进入一家投资机构。
那里的节奏更快,会议、项目、客户,一个接一个。
每天早上开盘前盯盘,晚上回去改方案,周末也常常不休息。
那几年,她把执行力、判断力和抗压能力都磨到了极致。
2015年,她和几位朋友在墨尔本一起创立了Airwallex,一家做跨境支付的金融科技公司。
那时候,跨境结算还是一件又慢又贵的事。
传统银行手续费高、到账慢,中小企业被卡在系统之外。
她看到这个痛点,决定要做一件“看起来没那么光鲜,但很有用的事”。
Airwallex刚起步的时候,没人看好。
投资人觉得跨境支付太烧钱、太复杂,不可能做成。
她负责最艰难的一部分——牌照申请和国际合规。
那是一场和各国监管打交道的长跑。每拿下一张金融服务牌照,都意味着要跑无数文件、谈律师事务所、改政策文件。
那几年,她几乎常年在飞机上,一周能跨三个时区。
2018年以后,公司进入扩张期。
她带团队打入欧洲、美洲市场。
不同国家的法规、汇率、反洗钱体系都不同,每一步都像在踩钢丝。
她把公司的合规体系做得极其扎实,用笨方法做难事,也正是这些不花哨的“慢动作”,让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站稳了脚。
2020年疫情来了,全球经济震荡,但跨境电商迎来了爆发。
大量企业需要高效、低成本的结算方式,Airwallex顺势迎来增长高峰。
交易量翻倍,客户名单里出现了各行业的大企业。
她没花时间炒概念,只专注于把系统稳定、效率提升。
技术团队改进算法,把汇率损耗降到最低,到账速度提升到当日可结。
她主导上线了AI审批工具,把开户误判率降了一半,流程效率提升显著。
2024年,公司估值突破六十亿美元。
她个人持股比例不高,但财富已经超过三十亿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她成了新西兰历史上首位登上富豪榜首位的华人女性。
这件事,不只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个移民女孩在全球金融体系里闯出了一席之地。
外界议论纷纷。
有人惊叹她的“传奇”,有人分析她背后的团队、资本、战略,也有人在质疑金融科技的泡沫。
但她很少回应。她在接受采访时只说过一句话:“技术要为企业省事儿,金融服务要让中小客户走得更远。”
这句话看似普通,却准确点出了她的逻辑——别追概念,别装风口,把事做扎实了,自然有人看见。
身为女性创业者,她面对的挑战比别人多得多。
跨国团队、项目谈判、政策协调,外界看到的是成功的光环,背后是无数个彻夜未眠的航班和会议。
她常说,自己最大的幸运,是团队信任她,家人理解她。
这话很平淡,但对一个在全球金融行业拼搏的女人来说,大概是真心话。
Airwallex的成功,靠的不是惊天的创意,而是一点一点的打磨。
刘月婷用十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普通出身的女孩也能在最冷的行业里立足。
她的故事没那么戏剧化,也没什么励志口号,就是一条清晰的路径:懂规则、敢执行、能坚持。
财富榜只是结果,她真正改变的,是别人对“华人女性”的想象。
“你不是靠出身赢,而是靠能干成什么被看见。”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