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期间,老蒋一度性命堪忧,而张学良也不止一次有机会可以杀了老蒋,但我们都知道,最终老蒋得以活命,继续主持国民党大局。
为何没在事变期间直接杀掉老蒋?
一、卫士舍身相救
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杨虎城曾不止一次去劝谏老蒋。
张、杨二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希望老蒋能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共同抗日。
但对此,老蒋并不同意,仍一心想要剿灭红军。
不仅多次规劝无果,老蒋当时还逼迫张、扬“剿共”,提出要么全力消灭红军,要么就接受调离,把陕甘两省让出来,由国军中央军负责剿灭红军。
到了这一步,张、杨二人几乎是无路可退,无奈之下,只能开始计划“兵谏”。
按照计划,东北军一部是负责西安到临潼的警戒任务,另一部分则跟着张学良去抓老蒋,而十七路军,则负责拘禁南京官员以及解除城内蒋系部队的武装。
12日凌晨,随着张、杨一声令下,兵谏计划开始执行。
杨虎城那边暂且不说,单说张学良这边,在他的外线部队完成对华清池一带的包围同时,内线部队也十分顺利的进抵华清池外院禹王庙,并成功控制住了驻防在此处的宪兵。
此时的老蒋,近在咫尺。
原本张学良以为,接下来的行动仍会十分顺利,但令他意外的是,老蒋的卫士,并没有像门口的宪兵队那样,轻轻松松就被缴了械,而是进行了极为猛烈的抵抗。
卫士人数并不是太多,只有三十多个人,但却均是训练有素的精英,且对老蒋极为忠心,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军自然就碰了钉子。
一番激战,虽说东北军最终还是占了上风,将这三十几个卫士全部打死,但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连受伤带阵亡的,差不多有一百多人。
从这个数据中,就能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至少在当时,中央军的战斗力并不弱,不然的话,也不会三十几个人打死打伤东北军一百多个。
第二,张学良明显是低估了中央军的战斗力,不然,他肯定会往这里多调些人。
这两个问题,虽说是细节,但却在整个西安事变中影响深远,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后来张学良没能杀掉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无的放矢,不过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现场的情况讲完。
在经过一番激战之后,老蒋的三十多个卫士尽数牺牲,他们此举对不对是另一回事,但有一点,就是这些忠心护主的卫士,用生命作为代价,救了老蒋。
在听到枪声之后,老蒋一度十分仓皇,而那些卫士的拼死抵抗,就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得以让他成功脱身,而不是被闯进来的东北军当场抓获。
这么一来,老蒋的性命就暂时得以保全,否则的话,一旦在他没能脱身之前,就让东北军冲了进来,保不齐会发生什么事。
在混乱中被乱枪打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真要如此的话,那西安事变就会是另一个走向了,但不管什么走向,老蒋身死就成了无法更改的事实。
所以这么去看的话,正是那些卫士的全体牺牲,给老蒋创造了了逃生机会,让他不至于被冲进来的东北军乱枪打死。
在此之后,躲在后山的老蒋还是被张学良的兵给找搜捕到,但此一时彼一时,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张学良已经失去杀蒋的最佳时机了。
如果在混乱中,老蒋被东北军乱枪打死,那么就算事后面对各方问责,张学良也有托词,一句“情况混乱、下面人私自行事”,就能推掉一部分责任。
但在后山找到后,再想杀就有点麻烦了,怎么杀?明正典刑吗?一旦如此,那影响就太恶劣了,而张学良也会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除了会遭受口诛笔伐之外,前来讨伐他的势力也不会少。
所以,没能在乱军中干掉老蒋,张学良再想这么做,基本上就没有合适机会了。
二、中央军来得太快
前面讲过,张学良低估了中央军的战斗力。
东北军在1920年前后时,实力基本上达到了顶峰,不过有一说一,当时东北军的实力,一部分是靠着装备被拔高的。
毕竟当时的东北,是全国的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而东北军也得以在装备上极为精良。
同时期,中央军还未完全成型,一直到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的成立,中央军才算有了最早的基础。
而初期的中央军,装备水平确实不如东北军,但胜在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且不乏精英人才,因此成长很快,比如那个教导团,就在第一次东征时表现十分亮眼。
在此之后,即1930年,中央军的装备水平开始有了明显提高,这得益于南京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工体系,这就让中央军有了稳定的装备来源。
与此同时,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以及依托黄埔军校而源源不断的人才,更让中央军拉开了与东北军的距离。
而在西安事变中,中央军也展现出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
东北军攻入老蒋住所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四时左右,经过一番激战,老蒋的卫士尽数战死,之后,老蒋在后山被找到,并被送进西安城内的新城大楼。
到了12月12日上午,张学良通电全国,至此,老蒋被扣的消息传了出来。
而在接到消息之初,南京方面出现两个意见,第一个是以何应钦为首,主张武力讨伐(且不管老蒋死活),必要时对西安实施轰炸。
而第二个,则是以宋美龄等人为首,主张不讨伐不轰炸,而是谈判为主。
两派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各忙各的,何应钦安排讨伐事宜,而宋美龄则筹划以谈判方式营救老蒋。
到了15日,何应钦以政府名义下达了讨伐令,决定进军西安。
之后,中央军教导总队的动作极快,在15日于南京登上火车后,17日便抵达了陕西华阴,次日则抵达了渭南。
到了渭南,西安就近在咫尺了,并且在这里,教导总队发挥出了极强战力,没费多大功夫,就把此处的东北军击败,这么一来,东北军只得退入西安城内。
19日清晨,教导总队抵达西安城郊。
从15日登上火车算起,到19日清晨抵达西安城郊,中央军连赶路带进攻,只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
也就是顾忌老蒋的死活,如果真的如何应钦之前计划的那样,不顾死活全力讨伐,那么退入西安城内的东北军,大概率不是中央军的对手。
而这个时候,望着城外越来越多的中央军,张学良还能干掉老蒋吗?自然是不可能了,此时的老蒋,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他和东北军的一个筹码。
但前提是,老蒋必须是活的。
一旦老蒋在这个阶段被干掉了,那么何应钦、顾祝同等人马上会名正言顺且毫无后顾之忧的,向东北军发起猛攻。
到那个时候,张学良就麻烦了。
就算他不考虑自己,但也要考虑东北军的将士们,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会也不能杀掉老蒋。
三、事变的目的
说完军事因素,再来说说政治因素。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为了迫使老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并不是真的要杀了老蒋。
因此,老蒋纵有千般不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杀他是万万不能的。
一旦真的将老蒋干掉了,局势未必会比之前好,反而可能会更加混乱,这一点,当时各方势力都十分清楚。
正因如此,在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出来后,各方势力纷纷致电或致信,异口同声的劝张学良万不可冲动。
比如不久前还和陈济棠联合发动“两广事变”的李宗仁,以及曾在1933年反蒋的十九路军,另外还有阎锡山、冯玉祥等,均是这种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其实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冲动行事,而西安城外的中央军也在虎视眈眈,这么一来,就更不可能干掉老蒋了。
因此,解决此事唯有和平谈判,这样的话,也给各方有个交代,更不会导致局势进一步混乱。
而最终,西安事变也确实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的,老蒋在经受了一番惊吓之后,最终也保住了性命,惊魂未定的回到了南京。
而经历了西安事变后,老蒋也被迫同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承认了“整个民族之利害,终将超出于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害之上”,正因如此,内战得以结束,国共由此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也走向了全民抗战的历史阶段。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