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结果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只得仓皇逃走。
第二年,清朝与列强达成《辛丑条约》,除了一如既往地割地赔款之外,列强还要求清朝派皇室人员到德国就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道歉。
慈禧太后迫于压力,便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使,奔赴德国道歉,打破了“皇室成员不得出洋”的惯例。
载沣来到德国之后,德方要求他向德皇行跪拜礼,他认为这样有辱身份,便断然拒绝。
几经交涉,德方同意了载沣只行鞠躬礼,德皇则离座相迎的要求,这件事传回国内,大家都对他称赞有加,慈禧太后更是对他刮目相看。
此次赴德,载沣的目的可不仅仅是道歉,还是为了取经,毕竟德国是世界性强国,有许多经验值得清朝借鉴。
为此,载沣专门与德国威廉·亨利亲王进行了会谈,亨利亲王告诉他说:
欲使皇室强盛,必先集中兵权;欲使国家富强,必须重视武备。
载沣深以为然,便把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军事作为重振清朝的灵丹妙药,一直牢记在心。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临终前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
因溥仪太小,故而实际执政者是载沣,载沣一上台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而他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袁世凯,但最终没能成功。
载沣为何要除掉袁世凯呢,这事还得从远处说起。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大臣是荣禄,而荣禄之后则是庆亲王弈劻,也就是以办卖国外交和卖官鬻爵而闻名的那位。
与荣禄相比,奕劻更加左右逢源,他在朝中党羽众多,与洋人的关系也很好,这种关系是他在庚子议和时建立的,他通过出卖清朝利益,换取了洋人对他的支持,使他在清朝的地位得以稳固。
庚子事件之后,慈禧太后对奕劻的态度有所转变,据一位皇室成员说,慈禧太后对奕劻既担心又依赖,不但不能动奕劻,还得拉拢奕劻,因为只有奕劻能跟洋人说上话。
慈禧太后对奕劻的担心,倒不是奕劻贪污受贿,大肆捞钱,而是奕劻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她听说袁世凯为了巴结奕劻,花银子如流水,就连奕劻家生孩子、死了人等红白喜事的一切开销,袁世凯由一应承包了。
在慈禧太后看来,奕劻是位在中枢的领班军机大臣,袁世凯则是掌握北洋新军的地方实力派,这两人勾结在一起,对清朝来说很危险。
说起来,袁世凯的崛起也要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提携,戊戌变法那会儿,谭嗣同打算让袁世凯出兵杀掉荣禄,然后到北京来个“围园杀后”,袁世凯表面上答应,等谭嗣同一走,他就反手就将这事告知荣禄,荣禄急觐见慈禧太后,这才有了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后,袁世凯开始扶摇直上,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兵部尚书等职,又授军机大臣,其恩宠之盛,汉族大臣中也只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少数人可以相比。
慈禧太后原本对袁世凯寄予厚望,但当她听说袁世凯把大把银子送给嗜财如命的奕劻,出于本能反应,他认为一向投机的袁世凯,这次肯定没安好心。
正如慈禧太后所想,奕劻与袁世凯的勾结,就是相互把对方引为援助。
慈禧太后可以容忍奕劻贪财,但决不允许内外勾结,把持军政大权,所以她决定采取一些行动。
起初,慈禧太后打算直接罢免奕劻,但她的这个想法被军机大臣瞿鸿禨无意间透露出去了,还被洋人知道了。
洋人一直把奕劻作为在华利益的代言人,自然不允许慈禧太后动奕劻,英国大使首先发难,向慈禧太后施压。
慈禧太后不敢得罪洋人,死活不承认要罢免奕劻,还把瞿鸿禨当作替罪羊给罢免了。
慈禧太后见奕劻实在动不得,便打算先对付袁世凯,他让满族大臣铁良接任兵部尚书,另调袁世凯为外务部尚书,此举是为了削弱袁世凯的军权。
袁世凯嗅觉灵敏,知道慈禧太后要对自己下手,便识趣地把北洋新军的统帅权交出来。
当然了,袁世凯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即便不是名义上的统帅,也能掌控北洋新军,毕竟他的心腹遍及新军各镇,别人根本指挥不动。
慈禧太后当然明白了,袁世凯对北洋新军的实际控制能力,不能马上消除,袁世凯与奕劻的结盟关系,也不能马上斩断,便打算徐徐图之。
就在慈禧太后打算进行下一步动作时,她却病倒了,而且很快就传来一个更坏的消息:袁世凯打算废掉光绪帝,拥立奕劻的儿子载振为新帝。
尽管慈禧太后痛恨光绪帝,一直想将其废掉,但她得知这个以奕劻和袁世凯为主旨的阴谋之后,马上觉察到厄运即将来临,这种厄运既是爱新觉罗氏的厄运,也是她的厄运。
慈禧太后便决定马上做出一些安排,首先她让奕劻去勘察自己的陵寝,借此将奕劻调开;其次她将北洋新军段祺瑞的第六镇调离京城,由她的亲信铁良的第一镇接防;最后再把奕劻叫回来,立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又给奕劻世袭罔替的恩惠,以示拉拢。
如此一来,大位既定,江山得以稳固,奕劻也得了好处,自然不会胡来,至于袁世凯,当然是听奕劻的了。
在安排完这些事之后,慈禧太后就去世了,接下来就是载沣登场了。
载沣看似懦弱,不善言辞,其实内心想法很多,他认定挽救清朝就只能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军事,这个想法其实没错,因为当时清朝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只要载沣能掌握军权,再实施一系列改革,清朝还是有救的。
因此,载沣一上台,就与皇族商议说,现在全国包括北洋新军在内,一共有36镇兵力,除了京城的禁卫军、吉林的23镇和黑龙江的混成协之外,其他省份的新军几乎全都是袁世凯的旧部所扩成的,北洋系实力日益蔓延,大有掌握全国陆军之势,实在令人担忧。
为此,载沣提议先除掉袁世凯,把北洋新军收回来,奕劻则先不动,多数人表示赞同。
与慈禧太后相比,载沣更恨袁世凯,正是因为袁世凯的出卖,才导致哥哥光绪帝被囚禁,自此失去权力,直至郁郁而终的。
也就是说,载沣与袁世凯既有国仇,也有家恨,可谓不共戴天,必除之而后快。
为了除掉袁世凯,载沣进行了精心策划,这件事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有记载,说载沣打算借鉴康熙擒鳌拜的案例,参与计划的还有恭亲王溥伟,溥伟有一把道光帝赐给他祖父的宝刀,被很多人当做尚方宝剑来看待,溥伟就打算用这把刀杀掉袁世凯。
但是,在计划将要实施的时候,载沣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首先是奕劻,他对载沣说,杀袁世凯容易,但如果北洋新军造反,该怎么办?
奕劻一句话就震得载沣哑口无言,载沣因此非常泄气,但依然不打算放弃,便找张之洞等人秘密商议,哪知道张之洞也反对,还说现在是国丧期间,不宜诛杀旧臣!
此后,载沣又与许多大臣进行了商议,发现支持他的人有,但反对者更多,这让他十分犹豫。
就在载沣犹豫的时候,消息传到袁世凯耳朵里了,袁世凯为了保命,便跑到天津躲了起来。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对载沣杀袁世凯,难道他们不知道袁世凯的危害吗?
这些人当然知道了,但他们都被袁世凯给收买了。
原来,早在慈禧太后打算对付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就四处活动,往外大把花银子,从而消除了敌对势力,这些敌对势力不光是以前的维新派和帝党人物,还有那些反对奕劻和袁世凯、并借助倒袁而收拢军权之人。
也就是说,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已经不是什么维新派与守旧派,或者帝党与后党之争了,更不是什么满汉之争,而是两伙亲贵之争,一伙是围绕在载沣身边的那群人,另一伙则是围绕在奕劻身边那群人。
很显然,这是两个新的派别,是慈禧太后去世后清朝政治格局的一大变化,袁世凯适时借助这种变化来保护自己,实在是聪明。
这么多人反对杀袁世凯,载沣有些迟疑,但还想再努力一下,于是他给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发去密电,咨询二人意见。
载沣之所以问这两个人,其实是在试探,结果得到的答复却是,袁世凯在北洋军羽翼已成,势力遍及各镇,如操之过急,恐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如先将其免职。
载沣闻言,彻底丧失信心,不再提杀袁世凯之事,而是将袁世凯免职,袁世凯便回老家洹上村以钓鱼为乐,韬光养晦,坐观风云变幻。
实际上,袁世凯免不免职,对他来说影响并不是太大,因为北洋新军依然掌握在他手里,他离开朝堂,从某些方面来说,反而是好事,可以让他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溥仪认为,载沣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没杀袁世凯,因为不杀袁世凯,引起了一系列问题,让清朝变得无药可救,并且后来给清朝致命一击的,也是袁世凯。
按照载沣的计划,他首先要杀掉袁世凯,彻底掌控北洋新军,然后实施改革,以挽救清朝。
结果,载沣在第一步上就受挫了,这就导致他后面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徒劳无益的。
1909年12月,在诛杀袁世凯失败之后,载沣马上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八国联军入北京之后,京城的巡逻和护卫都是由北洋新军负责的,这让载沣十分不安,便决定成立了一支禁卫军。
很快,禁卫军就成立了,人数达到1.2万人,主要从八旗选拔及从各地挑选的青壮年组成,并配备了新式武器,实力还是不错的,但因为经费有限,导致人数太少,只能勉强保护皇室安全。
为了解决禁卫军人数少的问题,载沣又将京畿附近几个省份的新军划归中央直辖,但实际上这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管不了北洋新军,由各地督抚直接掌握的新军,他也管不了。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督抚权力太大,掌握着地方的军权、财权和人事权,这是慈禧太后都无可奈何的事情,载沣怎么可能用一道诏书就能改变呢?
1909年,载沣进一步收权,他自任为陆海军大元帅,并下令将军谘处从陆军部独立出来,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么做是为了加强对陆军的控制。
紧接着,载沣又大力重用满人,让载泽、毓朗、善耆等人执掌训练新军事宜,并任命铁良、凤山为江宁、广州将军,荫昌为陆军大臣,这么做是为了继续渗透新军,与地方抢夺军权,但也只是钻了几个空子而已,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为了削弱北洋军事集团的实力,载沣又罢免奕劻管理陆军事务部的权力,同时免去袁世凯心腹段祺瑞的四项职务,改为第六镇统制官,次年又远调江北提督。
载沣又认为,袁世凯不是心腹多吗,那就把他们都调走,改由留日军官接替。
为此,载沣将留日归来的良弼任命为禁卫军步队第一协统领官,以此作为开端,他将大量留日军官安插进北洋新军。
但是,载沣的这一做法,很快就引起了北洋将士、国内军事学堂毕业生以及旧式官兵的集体不满,毕竟蛋糕只有那么大,留日军官来了,他们就没有位置了。
当然了,袁世凯也不会坐视不管,在他的操控下,北洋新军爆发了多次兵变,载沣无奈之下只得撤回留日军官。
经过这件事,载沣充分认识到,袁世凯树大根深,他削弱、分化北洋势力的图谋无法实施,反而使得北洋军事集团的内部凝聚力加强。
更让载沣伤神的是,他对地方督抚的削权也遭受失败,主要原因是督抚们反应太激烈,甚至不惜与朝廷爆发冲突。
如此一来,地方督抚的权力反而增加了,且独立倾向更加严重,清廷的权威则进一步下降。
眼看对陆军的改革遭受挫折,载沣便开始重点建设海军,为此他任命载洵为海军部大臣,与萨镇冰等人一起重建海军,并奔赴欧洲考察,购买了大量军舰,极大加强了清朝海军实力。
事实上,自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清朝很快就开始重建海军,到载沣执政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了。
载沣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海军,不但购买了军舰和武器,还修建了许多军港,培养了大量海军人才,将清朝海军带入现代化先进行列。
对于袁世凯来说,海军当然是他触及不到的,不过海军的主要作用是对抗列强,对于清朝的内政而言,陆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海军的壮大无法对袁世凯日后的阴谋活动造成影响,反而为他所用。
载沣在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袁世凯的影响,但他显然失败了,没有强大的军权作为支撑,其他改革也都是白费。
就拿立宪来说,慈禧太后还在世时,迫于立宪派的压力,他计划进行预备立宪,这其实是挽救清朝的一个好办法,因为许多督抚也是支持立宪的,而督抚与洋人关系密切,这样清朝就能取得强有力的支持,对革命党来说则是巨大的打击。
载沣执政之后,也知道立宪的好处,但同时也知道立宪的坏处,那就是皇族将失去权力,他不愿意看到这件事发生,所以他在立宪的同时,把皇族安插到内阁,这样权力依然是皇室的。
这么做行不行呢?
当然不行了,因为立宪派对满清皇族不信任,他们认为要想挽救清朝,就必须群策群力,从而起到改良清朝的作用。
如果让皇族继续把持决策权,那跟以前的封建专制有什么区别,还谈什么改良?
想要把皇族内阁延续下去,载沣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绝对军权,可惜他没有,所以原本可以维护清朝的立宪派,此时就倒向了革命派。
因为没有军权,载沣的改革步履维艰,便打算转而寻求列强的支持,于是下令把铁路收归国有,然后转卖给列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地保路运动。
载沣决定镇压保路运动,却无兵可派,只能让湖北新军去四川,结果革命党趁武昌空虚,发起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就此爆发。
为了镇压武昌起义,载沣只得让荫昌率领北洋新军南下,但荫昌根本无法调动北洋新军,结果只能是屡战屡败。
恰在此时,列强开始审视清朝局势,认为想要确保在华利益,扶持最具权势的袁世凯无疑是个绝佳选择,便开始向清廷施压,还大造声势,叫嚷“非袁莫属”,“非袁则亡”。
这个时候,奕劻等支持袁世凯的人也趁机搞事情,要求载沣马上启用袁世凯,还说只有袁世凯能平乱,载沣只得派人去见袁世凯。
袁世凯得知消息后,表面上稳坐钓鱼台,实则开始暗中谋划,当载沣派人去请他的时候,他趁机提出六项要求,要求独掌北洋军权,朝廷不得过问。
载沣当然不同意了,但为了安抚袁世凯,便表示袁世凯可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当荫昌的副手,袁世凯不置可否。
很快,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就上书载沣,要求载沣立即召开国会,由袁世凯组阁,否则就出兵北京,并调集军队准备进入通州、南苑一带。
载沣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一度打算逃离京城,但被人拦下。
事到如今,载沣很后悔当初没有杀掉袁世凯,如果杀了袁世凯,北洋新军将群龙无首,即便不自行瓦解,他也有机可乘,总比现在被袁世凯威胁要强。
要怪就只怪载沣瞻前顾后,太过犹豫,被保袁派给吓住了,结果错失良机,留下巨大隐患。
很快,载沣就召开了一次皇族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有能力平乱的只有袁世凯,“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不亡”,载沣便不再犹豫,启用袁世凯并同意其六项要求。
如此一来,袁世凯就掌握了绝对权力,为了进一步夺权,他用革命党吓唬载沣,又与革命党联系密切,两头忽悠。
随着袁世凯的重新崛起,载沣自知满清皇族大势已去,便解散皇族内阁,辞去摄政王职务,由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并组阁。
在与革命党谈妥条件后,袁世凯又上演了一出逼宫大戏,让隆裕太后同意溥仪退位,清朝就此灭亡。
溥仪长大之后,在回忆父亲载沣的时候,说载沣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杀掉袁世凯,导致其三年执政,始终处在袁世凯的掣肘之下,直至失败,最后还没袁世凯给反戈一击,把清朝给灭亡了。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