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已经写到了第7集,思路越发明确了:寻找一些规模足够大,但又鲜为人知的日军屠杀事件,且最好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而不是同类型事件的简单重复。因此,类似南京大屠杀、731之类广为人知的日军暴行,我会提及,但不会去考察;而类似厂窖、罗泾这种同类型的战役性屠杀,应该也不会再写。
但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因为日军的屠杀行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种类,之前写过的7个地方,其实已经代表了绝大部分的屠杀形式,想要再推陈出新,就需要费点儿心思了。
************************
周末天气不佳,枯坐家中无所事事,顺手翻阅资料,忽看到一段记载,想了一下,似乎值得跑一趟。查了查车票,时间也还来得及,于是出发——一次说走就走的考察,也算是随缘吧。
1942年5月27日,日军在定州市(时为定县)北疃村屠杀抗日军民千余人,史称北疃惨案。
北疃惨案跟潘家峪惨案有些类似,都是日军扫荡抗日根据地所造成的,但又颇有些区别,主要有三点。
1.作为建有两面政权的游击区,潘家峪中的村民主要是冀东八路军的同情者,日军进村也并未遭遇抵抗。而北疃村位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还是定南县抗日政府的所在地,民众动员更为广泛,村中几乎可以算是全民皆兵。日军进犯时,村中的八路军战士、县大队、民兵有过激烈抵抗,抵抗失败后才被被屠村。也正因此,北疃惨案遇难者的埋葬地如今是一处烈士陵园,而潘家峪则没有这个待遇。
2.之前写潘家峪、厂窖和罗泾惨案时,都用上了“三光政策”一词,严格意义上这是不准确的。虽然日军一直在全亚洲搞烧光、杀光、抢光,但正式把“三光政策”作为作战指导方针,其实始于1941年7月华北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提出的“烬灭作战”。而这个作战方式正是专门用来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绞杀的。北疃惨案,是真正意义上三光政策的产物,极具代表性。
3.在北疃惨案中,日军动用了新型的作案工具:毒气。因此又被称为北疃大毒杀。
一切要从冀中根据地开始说起。
冀中抗日根据地创建于1937年10月,当时的东北军将领吕正操将军率原东北军的一个团在晋县起兵抗日,并投向八路军,随后很快在晋察冀军区和120师的配合下建立起冀中根据地。冀中根据地位于北平以南,沧州以北,津浦线和平汉线之间,即今天的保定、衡水地区,这一带自古物阜民丰,是北方各抗日根据地中经济水平最高的,被誉为“华北的乌克兰”——这个比喻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讽刺,不过在当时却算恰如其分。冀中根据地在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达到鼎盛,根据地人口超过1500万,成为华北八路军最重要的米袋子、钱袋子和兵源地之一。
八路军创建华北敌后根据地略图
但冀中根据地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整个根据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腹心,周围的北平、天津,、清苑(保定)、石门(石家庄)都是日军重兵驻扎的大城市,战略回旋余地极为有限。除了最北端的白洋淀可以作为战术依托之外,全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作战,只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了,我们在老电影中熟知的那些作战方式,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其实都是冀中军民在这种军事困境下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战术。
冀中根据地的经济价值极高,而在军事上又相对脆弱,于是自然成为华北日军的重点打击对象,自1937年底以来,根据地周边几乎无日不战,但根据地却日渐巩固起来。
1941年12月6日珍珠港事变爆发后,日本方面急需安定其在中国的占领区,以便腾出兵力投入太平洋战争,于是对各敌后根据地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治安整肃”作战,这使得1942年被公认为敌后抗战最艰难的一年。
1942年5月1日至6月底,华北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5万兵力,对冀中根据地展开了“铁壁合围”,以梳篦式清剿和层层推进的方式,意图彻底摧毁冀中根据地,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五一大扫荡”。
在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中,冀中根据地遭到了严重损失,主力部队减员46%(从约 3 万人减至 1.3 万人),地方武装损失超过3万余人,地方干部损失7000人,冀中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治委员王远音也都在作战中牺牲。此外,在三光政策之下,根据地中普通民众被杀5万以上,另有10万人被掠走充作劳工,房屋被烧毁15万余间,粮食、牲畜被掠夺无数。经此一役,冀中主力不得不转入外线,剩余的小股力量只能以武工队的形式展开地下斗争。
五一大扫荡是敌后战场上规模最大,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次“治安整肃”作战,也是令八路军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扫荡之后,冀中根据地实际已完全丢失,直到1944年春,八路军主力才得以重返冀中。
从五一扫荡中突围后的冀中部队,下面的标语应为“转战在冀中平原”
随后,日军在冀中实行了彻底的囚笼政策,用炮楼、碉堡和封锁沟,将冀中8000个村庄分割成了2670个小块,严密监视——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今天的加沙。
日军的碉堡和封锁沟
衡水市安平县.冀中规模最大的七层炮楼。1944年春被八路军爆破
北疃村位于定州以南约30km处,是当时定南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和县大队的驻地,也是冀中地区群众发动最好的地区之一,1939年就被授予“抗日模范县”的称号。
定南县的民兵组织
冀中民兵
五一大扫荡中,位于根据地西缘的北疃首当其冲。但北疃村不仅有坚强的民兵组织,而且也是冀中最早挖掘地道的村庄,借助着坚强的武力和地道系统,北疃村民兵不但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多次打退日军,还在5月19和23日两次独立击退进村抢粮的日军。
北疃村的地道
然而,更大的危险终于还是降临了。
1942年5月27日,5个中队的日军和数百名伪军,总兵力千余人,从保定、安国等地出发,将北疃重重包围。
而头一天晚上,日军来犯的消息已经传到,经过商议,当地地委和军分区领导决定就在北疃打一仗,彻底打消敌人的锐气。作战计划是,先利用村口的工事进行村落战,随后撤至村中展开高房战,最后再利用巷战和地道战解决问题。
高房作战的冀中民兵
5月27日凌晨,日军各部陆续抵达村外。战斗进程大致按会议的设想展开,到这天下午,经过激烈战斗后,全村军民渐次撤入地道。按照之前的经验,日军将毫无办法,劫掠一番后悻悻退兵。
地道中作战的冀中民兵
然而,由于叛徒出卖,几处地道口的位置遭到暴露,日军开始进攻地道。但经过地道中军民的奋力抵抗,日军没有能攻入地道,便祭出了最终的杀器:毒气弹。
北疃惨案中日军使用的毒气弹
日军所使用的毒气弹主要是催泪瓦斯和以光气为主的窒息性毒气,同时还在各个地道口纵火以进一步消耗氧气。此时的冀中地道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发展出具有排风道和翻板的2.0版,对于毒气尚不具备防护能力。于是在地道内隐蔽的数千人被毒气熏倒,其中800多人死亡。死者无不全身青紫,五官渗血而扭曲,在剧烈而无意识挣扎下,有人撕开了自己的喉咙,有人在墙壁和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抓痕,数千人在狭窄的地道中拥挤堆积,形成一幅地狱般的惨状........
加上未及进入地道而在村中被屠杀的村民,北疃惨案中共计有3000余人中毒,1000余人死亡,其余损失不计其数。
*********************
从北京到定州,高铁不过50分钟。出车站后,打了个车直奔北疃村。司机是个年轻的本地人,但对北疃惨案一无所知,因此一路无话。
车行在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上,穿梭于一人多高的青纱帐中。看着窗外的景象,忽然想到,岗村宁次选择在5、6月间发动这次扫荡,实在用心歹毒。因为冀中一带的麦收时间是六月中下旬,而在五月发起扫荡,成则可以收缴当季夏粮以充军需,败则可以焚毁即将收割的麦田,怎么都不亏。
将近一个小时后,来到北疃烈士陵园门口,如意料般大门紧闭,跑到隔壁的党群活动中心求助后,方得以进入。
进门后是一个石质牌坊,远看配色略显古怪,牌坊上还有些画像和雕塑之类,很有些山寨感。
河北定州.北疃烈士陵园.牌坊
但近看就发现没那么简单,那些颜料显然是最近刚涂上去的,而那些阴刻的图案,虽然笔触稚嫩,但线条间生机勃勃,正是抗战时期常见的版画风格。
北疃烈士陵园.牌坊上的图案
结合落款和后来看到的介绍可知,这座牌坊是1945年12月修建陵园时建成的。类似这种风格的宣传画,如今还可以看到很多印刷品,但原品还真不多见了,算是个意外收获。
牌坊后一条短短的神道尽头,排列着五座坟墓,中间两座是北疃惨案遇难者的丛葬冢,其余三座则是其它时期牺牲的三位烈士。
北疃烈士陵园
在坟前的殉难烈士碑前驻足良久,这块碑的设立时间是1941年12月,显然并非是为北疃惨案烈士,而是为当时定南县牺牲的其他烈士,也就是边上的那几位烈士所立的。但碑文内容却也完全适用于半年后牺牲的烈士们。
北疃烈士陵园.殉难烈士碑
1946年重建陵园时,对这块碑进行了增补,另外三面刻上了北疃惨案中部分受害者的姓名。
这面上刻的是牺牲的民兵、战士和县大队队员。
这面是村中的各级干部。
这面则是普通群众了。
走到烈士墓前,鞠躬如仪。这里的两处坟墓中,埋葬的是800多名北疃惨案中的遇难者,部分尚有家人的死者可能已被各自收葬,因此并非所有死难者都埋在了这里。
北疃村的地道湮灭已久,如今唯一能看到的当年遗迹,只有坟墓后侧一处称为血肉井的水井了。
这口井本是北疃地道的一个备用出入口,看过《地道战》的读者对这种设计应该不陌生。这个出口离正式的出入口并不远,当日军向地道中施放毒气时,部分难忍窒息的军民被迫冲出地道口,于是被日军一一刺翻在地,百余具尸体被扔到了这个水井中,以至尸体塞满了水井,于是日军在尸骨充塞的井口堆上了柴草加以焚烧。这也就是血肉井这个名称的来由。
走近细看,这座砖井看来至少有百余年历史了,深度约10米,望似一个幽暗的黑洞,但这并不令人恐惧,只是愤恨而已。
央求值班员打开了陈列室,进行了一番学习之后,这次临时起意的考察也就匆匆结束,毕竟如果赶不上四点半的高铁,就要多坐两小时的火车了。
离开前,回望陵园外侧的这条村中干道,五十多个村民曾经在这条街上被杀……
归途之中,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不禁浮想联翩。冀中是敌后抗战最为艰苦的地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反映敌后抗战的文学和电影作品,一大半都是描写冀中抗战的,例如《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其中《烈火金刚》的故事就发生在五一大扫荡期间,《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则是扫荡结束后,剩余抗日武装转入地下,以武工队、游击队形式继续战斗的故事,《地道战》则干脆以北疃惨案为蓝本,拍过一段日军向地道中施放毒气的场景,当然北疃的教训也导致了冀中地道的改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无一不是冀中抗战的当事人,真实反映了当年的战斗生活。这些曾经陪伴过我这一代人少年时期的作品,现今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
但从北疃惨案到这些文艺作品,却可以让人看到一群在群狼环伺之下艰苦奋战,即使斗争失败,惨遭屠戮,但仍然擦干血迹,继续抗争的勇士。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如果说以往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这句话多少还有些不置可否的话,经过最近几个月对几处屠杀现场的考察,却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厂窖、淞沪、北平的那些民众,都只是一盘撒沙,待宰羔羊,徒令人痛心而已。但同样的民众,在潘家峪,在北疃,虽然也遭到了甚至更残酷的杀戮,却终可以掀起滔天的洪流,最终埋葬那些侵略者。这其中的差别,是根本性的。
由此也再次联想到加沙。有不少人认为,哈马斯既然躲到了民众之中,那么IDF杀一些平民似乎也无可厚非。这个逻辑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当年的日本人就是这么想的。不过现在的加沙民众最多只达到潘家峪的程度,如果哪天真把人逼成了北疃村,那么战无不胜的IDF恐怕就更不好收场了.......
最后介绍一下结局吧。
1943年底开始,冀中的形势开始好转,重新发动起来的民众开始破除日军设下的囚笼,以填平封锁沟,打破封锁线为目的的平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参与平沟的冀中农民,注意右下角“平沟去”的标语
随着1944年春季八路军冀中部队发动“恢复根据地战役”,冀中百姓的抗日热情重新高涨起来,一座座碉堡、炮楼外道路被挖断,路壕被填平,抢粮部队也往往一无所获,日军当年设下的绞索慢慢被套到了自己的脖子上。1945年5月,随着安平、饶阳县城的解放,冀中根据地重新恢复旧观并飞速扩大起来。
而制造了北疃惨案的110师团,作为在第10师团留守人员基础上组成的特设师团,兵源自然也来自于兵库县。该师团于1945年8月在洛阳投降。随后平安遣送回国。
至于北疃惨案的实际执行者,163联队联队长上阪胜,在抗战末期官至少将,被派到了朝鲜。最后被苏军俘虏,1950年移交中国,关押于抚顺战犯所。1956年被判徒刑18年,1963年刑满回国(刑期从1945年算起),1982年去世,年90。
而制定了“三光政策”,在华北、华中造成数百万人死伤的冈村宁次,在抗战胜利时已是侵华日军最高长官。但这位本应该作为甲级战犯枪毙的老鬼子,却由于对剿共颇有心得而被蒋介石作为高级顾问,顺便还被判为无罪。直到1969年才以85岁高龄去世。单凭这点,就可以了解国民党的抗日是个什么成色了。
任务完成80%。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